分享

大唐名将留下的文物被农民当成农具,现成为美国博物馆镇馆之宝

 老黄说史 2018-08-19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文物外流,是近代中国最令人心痛的憾事之一。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就馆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一件名为“石堡战楼颂碑”(又称“八棱碑”)的中国文物的流出,很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特色。

那是一这件质地为红砂岩的石碑,呈八面体,碑文记录的大唐军队收复石堡城的故事。当时,吐蕃屡次向大唐发动战争。后来,吐蕃成功入侵石堡城,石堡城就此成为吐蕃的边境要塞。

在大唐的皇帝系列中,唐玄宗也算是个有所作为的皇帝,除了开创了开元盛世外,对外还发动多次开疆拓土之战。天宝六年,他就曾命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据守的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因与友军配合不力,攻城失败,遭人陷害,被召回长安问罪,攻打石堡城的任务就落到王忠嗣曾经的副将哥舒翰身上。

哥舒翰,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因治军有方受王忠嗣赏识,在王的手下一路升迁,由大斗军副使,迁左卫郎将,后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军。接棒王忠嗣的陇右节度使后,哥舒翰不敢有丝毫懈怠。748年(天宝八年),哥舒翰一举收复石堡城,并俘获了一名吐蕃重臣。

哥舒翰在天宝六年任命为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县),而八棱碑出土地点远在唐蕃交战后方洮州临潭县。碑文中记述的正是唐将哥舒翰收复石堡城的战绩。那么,这样一块破具文物价值的记功碑,是如何流落到美国人手中的呢?

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记功碑也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被掩埋地下。据相关史料记载,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这块唐碑才被洮州老城(今临潭县)的周肇南在自家农庄挖出。但是,一个八棱状的石柱,老乡们并不知道它有何价值,就来个废物再利用,稍一改造,就变成了打麦的碌碡,又叫石磙子、石碾子。

宣统元年,美国传教士劳塞尔途经此地,偶然发现了碾场上的这件碌碡,奇特的形状和密密麻麻的碑文引起了他的注意。劳费尔的另一身份是美国德裔汉学家,1874年生于德国科隆一个犹太家庭,柏林大学著名汉学教授顾路柏的大弟子。1908年,劳费尔应邀赴芝加哥市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历任东亚学部助理主任、东亚民族学部副主任以及人类学部主任。

劳费尔了解这块唐朝记功碑的价值,于是找到碌碡的主人,重金收购,运回美国。“石堡战楼颂碑”至今陈列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被当成镇馆之宝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