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裴矩、温彦博对唐高祖李渊上表为何要讨伐辽东的原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里自古就是我们的固有领土,定要收回。在这个事上,李唐王朝一点没含糊,本来就是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的内部矛盾,可是后来日本参与了进来,唐新(唐朝、新罗分别出兵七千、五千)与日本在白江口展开决战。
但是论战力,强悍如刘仁轨,如果放在猛人辈出的唐朝尤其是玄宗一朝,估计都进不了前五。一起看看唐玄宗的那些干将。 1、信安郡王李祎唐朝,有兵变的传统,不能带兵打仗,注定是当不了皇帝的,从唐高祖李渊到唐肃宗李亨皆如此,所以李姓王族子弟大多也是彪悍的,即便是女流之辈太平公主亦不让须眉。信安郡王李祎便是一个战场杀敌的狠人。 唐玄宗之前,唐军对吐蕃作战并不具备太多优势,虽已设置据点,但并没有连结成片,吐蕃占据本是唐朝的石堡城,并以此为据点,对唐军频频骚扰。夺取石堡城,成为唐军的最大目标。
2、骠骑大将军杨思勖太监一族中,李隆基有两宝,大宝是高力士,以忠闻于天下,二宝就是我们要说的杨思勖。可能这个人的名字比较陌生,但他的确是个人才。 自开元十年,每两年他就出去一趟,有四次比较大的平乱行动,分别是722年平定梅叔鸾叛乱,724年平定覃行章叛乱,726年平定梁大海叛乱,728年平定陈行范叛乱。这四次军事行动,斩首不下十万。看来宦官不只会擅权,狠起来,他们一样会上阵杀敌。 3、高仙芝或许,鲜为人知的是,高仙芝是一位来自高句丽的国际战士,幼年时他父亲远赴西域参军,他便也跟着来了,二十岁就拜为将军。 自小勃律臣服吐蕃后,西域二十余国便不再朝贡唐王朝,大唐自是无法容忍,先后发动了三次战役,却未建寸功。747年,以高仙芝为帅,开始了第四次讨伐。
安西都护府至小勃律,需要翻越令人生畏的葱岭(即帕米尔高原),高仙芝选择了平坦的山谷行军,其海拔依然在四千米左右,另外,有一座山是无法绕过的------青岭(慕士塔格山),其海拔高度为7654米。 这样的自然环境,我们无法想象出一千多年前的高仙芝,是如何克服种种阻难的。经过百余日行军终于到达特勒满川。随后兵分三路,约定一个月后会师连云堡。再往前走,便是冰川,一个不留神,掉进里面,万劫不复,最终光复小勃律,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 高仙芝对高原山地战,熟捻于心,简直游戏一样,正是因为有了他,吐蕃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方面,他绝对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哪怕是后来的草原部落都达不到他的高度。 4、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阴险小人有一个共性------嘴甜、会来事,安禄山就是一个明证,原是偷鸡摸狗之辈,当年,因为偷羊,本该当斩,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却收他当了义子。
如此雄霸一方,难免就嘚瑟起来,唐玄宗对南诏两次用兵,接连不利,安禄山看到关中空虚,便乘势而起,安史之乱爆发了。 唐玄宗马上派高仙芝、封常清前去平叛。理论上讲,安禄山绝非高仙芝对手,奈何唐玄宗在后面不断的瞎指挥,命令进击安禄山,皇命不可违,就这样,第一次用兵失败,安禄山占据东都洛阳。
5、王忠嗣前面提到哥舒翰、郭子仪,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到,那就是王忠嗣,因为这二人都曾在王忠嗣麾下效力。他也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王宗汜的原型,其父王海宾早年战死沙场,唐玄宗便将其收为义子。 王忠嗣熟稔兵书战策,和唐玄宗谈论兵事时对答如流,被赞“尔后必为良将”。玉川战役时,王忠嗣仅仅24岁,以三百轻骑,突袭正在阅兵的吐蕃军,斩敌数千,吐蕃王赞普落荒而逃。
壮年之后的王忠嗣,果然没有令人失望,对契丹作战时,三战三捷;之后大败突厥叶护部落;迫降吐谷浑。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 后来,在是否攻占石堡城这个问题上,与唐玄宗产生冲突,被李林甫构陷,若不是哥舒翰拼死谏言,王忠嗣就被斩了。 结束语唐玄宗时期,彪炳史册的,不止这几个人,大唐是豪迈的,万国来朝;大唐是广阔的,小勃律距离长安就超过了九千里;大唐是生猛的,李靖、苏定方、高仙芝等将士开疆拓土。短短几十年取得如此成就,足为后世之楷模。 您认为玄宗一朝哪位武力值最高呢?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