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南漳:“高跷花鼓”名扬四海

 襄阳孙金福 2018-08-19

高跷花鼓是南漳县东巩镇当地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表演形式。

2006年,“东巩高跷”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6月,东巩镇被湖北省政府确认为“高跷之乡”。

200810月,东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高跷之乡”。

2001年在襄阳市“一节一会”演出中获表演一等奖;

20062月在襄阳市民间文艺调演中获优秀节目奖;

200610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九次年会中,东巩高跷的精彩演出被中外民俗专家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

2007324日,他们又应邀参加襄阳市“春游襄樊”活动启动仪式的演出;现在,已形成一套完整表演节目的东巩高跷,多次参加商业演出。

                         

高跷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襄阳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汉族民俗文艺形式。东巩高跷属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表演以丑行为主,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活动时间是春节闹社火拜年,通常演到农历正月十七以后,活动区域达方圆数十里。

      

“武跷”能表演20多种特技造型,有仙人过门、五子登科、二龙戏珠、黄龙盘柱、五龙捧圣、单兵救主、懒汉推车、仙人标叉、凤凰展翅、凤凰吸水、张果老骑驴、观音倒坐莲、两朵金花、倒挂金钩等。此外,还可以表演一些绝活,如大劈叉、后滚翻、单腿跳、用嘴叼起一桶水等等。

            

“文跷”的表演形式是数垛子,这些垛子就是顺口溜,是汉族民间传承下来的滑稽有趣的歌谣。如《骂丑角》、《十字灯》、《日(ri)白》、《主人家生了一个小娃娃》和《一脚踩了多大一个鳖》等等,以逗笑娱乐群众。艺人们在表演高跷的同时,要用花鼓的说唱向人们贺吉祥、送祝福。“文跷”的表演以唱东巩地方花鼓调为主,有四平腔、打腔、陶腔等,多为宫调式、徽调式,旋律圆润婉转,优美动听,一般为打(铜器)一句唱一句。过去花鼓戏无伴奏,后来加上唢呐、笙等,即兴演唱祝福的词句,也可以唱一些民歌段子,如《十月忙》、《十层门楼》等。

 

“武跷”和“文跷”一上场都要穿花,当地叫“穿地步笼子”,在演出的中间也要穿花,作为前后表演的过渡。除伴奏、打杂的外,踩高跷的艺人由单数组成,分旦、丑两个行当。

                 

东巩高跷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的群众性、观赏性,以及可发展性和推广价值,对弘扬民间文化、繁荣农村文化艺术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具有推动作用。

                 

   脚绑木跷,拟鹤跳舞是尧舜时期就有了的习俗,源于丹朱氏族祭祀中的图腾崇拜。古文献《山海经》中长股国 记载: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踩高跷与长股国有关。木跷即现时的高跷,一种较为普遍的民舞,但舞技高花样多底蕴深厚的并不多见。

     

 楚乡之地东巩镇《高跷花鼓》,因演技精湛,内容丰富,舞者众多而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被命名为中国高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高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政府纳入了文化特色品牌,逐步恢复其原始面貌,表演活动遍及省市内外,2014年在中央四频道播出,2012年东巩镇举办了首届高跷艺术节,这些年东巩高跷受邀赴会,应接不暇,人们赞誉不绝。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