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痛失河西的血泪史与张议潮一雪前耻、光复故土

 昵称58786195 2018-08-19

本文作者:曾識萬年觴底月;原文由奴兮整理并删改。本文打赏的三分之二会转给原作者


前言:近日游至河湟地区,身处其中,确实全然没有一丝汉人汉文化的气息,千年前唐朝司空图的那首名诗不期然的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吾尝遥感于历史,痛惜于现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唐朝痛失河西与张议潮光复故土历史。


一、安史之乱、河湟之耻、剃发易服


唐时中国的甘肃与今日之甘肃不可同日而语,唐时河西、陇右是中国最富欲的地方比江南富裕得多,当时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称。

 

4

 

 “是时(唐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

 

755(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 安史之乱爆发,政府匆忙把河西、陇右等地的精兵调走以平定战乱。

  “还而安禄山乱,哥舒翰悉河、陇兵东守潼关,而诸将各以所镇兵讨难,始号行营,边候空虚,故吐蕃得乘隙暴掠。



吐蕃乘势大举攻唐劫掠州县,残害当地汉人。


“及潼关失守,河洛阻兵,于是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谓之行营。曩时军营边州无备预矣。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掠劫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




756年(唐代宗至德元年)以后,吐蕃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先后占有廓州、岷州、秦州、渭州、洮州等地。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吐蕃尽陷兰(甘肃皋兰)、河(甘肃临夏)、廓(青海贵德)、鄯(青海西宁)、临(甘肃临洮)、岷(甘肃岷县)、秦(甘肃天水)、成(甘肃成县)、渭(甘肃陇西)等陇右之地,安西、北庭、河西与中原隔断,吐蕃沿祁连山北上,公元764年(广德二年)后,吐蕃又先后占领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甘州(甘肃张掖)、沙州(甘肃敦煌)、肃 (甘肃酒泉)、瓜(甘肃安西)等地,至此陇西、河西全部成为吐蕃人的天下。吐蕃趁乱夺去了唐朝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镇,十四军,近百万的唐人子孙皆为吐蕃奴才。


  “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



著名诗人张籍的《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当时凉州(今甘肃武威市)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当时吐蕃处在奴隶社会,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很原始落后。吐蕃人在陇西、河西等地强制实行吐蕃化政策。这些不幸沦陷成为亡国奴的唐人还要被迫剔发易服。不幸成为亡国奴的唐人子孙要被迫改穿胡服、学说蕃语、并赭面纹身,吐蕃人对唐人的吐蕃化是去唐化,是从历史传统、民族习惯、语言文字等等方面吐蕃化,这种政策是强行推广的其目的就是把唐人变成吐蕃人。汉族剃发易服的历史是从唐朝中期就开始了。


“吐蕃既得河、湟之地,士宇日广,守兵劳弊,以国家始因用胡为边将而致祸,故得河陇之士约五十万人,以为非族类也,无贤愚,莫敢任者,悉以为婢仆,故其人苦之。及见伦归国,皆毛裘蓬首,窥觑墙隙,或槌心陨泣.... .”不幸沦为亡国奴的汉人,被迫在吐蕃人奴隶制的统治下过着凄惨的生活。


 “自轮海以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卦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或丛居城落之间,或散得野泽之中。”


 “州人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


 唐朝统治者无力收复沦陷吐蕃的领土河山与民众,却力求讲和。在吐蕃强大的军事力量压迫与威慑下,唐朝统治者是从心里惧怕吐蕃了。783年唐政府被迫与吐蕃签订了《汉蕃清水盟约》。唐朝竟以“国家务息边人,()其故地,弃利蹈义”为理由,承认吐蕃所占领唐朝的州县为吐蕃领土,并表示坚守盟。


 盟文日:“今国家所守界:泾州(今甘肃经州)西至弹筝峡西口(今平凉县西) , 陇州(今陕西陇县)西至清水县,凤州(今陇西凤县)西至同谷县(今甘肃成县)  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今甘肃临潭) , 又东至成州(今甘肃成县西) , 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

盟约规定:“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左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从此以后,陇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县俱废全部成为吐蕃的领士。



二、蕃地汉人沦为亡国奴


吐蕃对所占领的河西地区的汉人是进行了极其残酷的民族压迫,汉民被迫穿上吐蕃人的服饰,还得说吐蕃话,平时走在大街上,还必须像奴隶般的弯腰低头行走,更是不能直视吐蕃人。史载,沙洲城破时,“丁状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赢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不禁感慨:“事实上自安禄山叛变之后,黄河上游以西的地区已永远被吐蕃占据,边境冲突也经常发生。787年的谈判失败之后,吐蕃部队俘获了一万多中国人交付与其部落为奴。当通过一段峡谷之前,这些吐蕃人让俘虏东向父母之乡辞别,史籍上提及有好几百人哭昏过去,也有不少人跳崖。”


沙州和内陆的交通被阻绝,但沙州人民仍坚守其地,直到德宗贞元三年(787)才投降,从此沙州被吐蕃贵族统治六十余年。吐蕃人占据了从西域到陇右的大片土地,隔绝了中原和西部的一切联系.当时吐蕃处在奴隶社会(-直到1950年西藏解放前,西藏还仍然遍地是农奴)  ,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很原始落后。河西陇右当地的唐人遗民,将遭受怎样残暴黑暗的统治。至今,布达拉宫里还收藏着那些原始宗教的黑暗法器,比如用人骨做的乐器、人品唐卡。


人皮唐卡


唐入蕃副使吕温在途经河州时感伤备受吐蕃奴隶主压迫的汉族土著居民时曾作

七言绝句《题河州赤岸桥》:”左南桥上见河州,遗老相依赤岸头。匝塞歌钟受恩者,谁怜被发哭东流。”(河州即甘肃临夏州)


爱国诗人杜牧写下了《河湟》:“元载相公曾借著,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长期沦陷引起许多爱国志士的不满,刘景复写下《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法暂蓬勃。太平之末狂胡乱,犬豕崩腾恣唐突。玄宗未到万里桥,东洛西京一时没。汉土民皆没为虏,饮恨吞声空唱,咽。时看汉月望汉天,怨气冲星成彗孛。国门之西八九镇,高城深垒闭闲卒。河湟咫尺不能收,挽粟推车徒兀兀。今朝闻奏凉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胜若向边塞弹,征人泪血应阑干。”


诗人白居易写下《西凉伎》通过老兵的口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对无能政府进行了讥讽,“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泣罢敛手白将军,主忧臣辱昔所闻。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诗人张乔的《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此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三、汉儿尽做胡儿语


“萧关”曾是唐人引以为荣的地名,它位于宁夏固原东南,盛唐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壮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强烈的自豪感跃然纸上。那时大唐的疆域远在幕北,萧关乃是后方大本营。可安史之乱后,吐蕃武力强行占领统治了这一地区。原本富庶的河湟地区也就是河西、陇右之地(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沦于吐蕃的铁蹄之下,“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黄河、湟水,阻断了那地域汉人与故园的联系,这一断就达百年之久。此时,大唐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雄风,任凭春风年年不过河湟。这一切怎能不让感伤呢?


经过一百余年,河西、陇右之地的汉人与吐蕃人杂居,服饰习俗已与后者无异。汉人的孩子学的都是吐蕃语言,早就忘却了自己的母语,汉族的观念已很淡薄,更无对祖国的怀念之心,反将汉人当仇人,用吐蕃语来骂自己的同胞。司空图路过此地,痛苦绝望写下: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唐朝就这样在百姓的血泪里,把河西走廊给丢了。


四、雪河湟之耻、复中国之名、张议潮收陇右

(此章节部分段落节选自百家号:千夜看历史)


张议潮出生的那年是公元799年,沙州陷落于外族之手的第十八年。张家本是沙州豪族,大唐故国的荣光,对张议潮而言不过是家族长辈们心念口传的过往。他从没有踏足大唐,但是他一直以大唐人自居,心心念念要回归故国。自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战定河西,汉武帝据两关列四郡划定底盘以来,河西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河西百受华夏文明沐化颇深。尽管身陷外族暴政之中,张氏家族世代传承儒家“仁义礼智信”,因此培育了张议潮这样忠君爱国的人物。

张议潮从小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他亲眼目睹了吐蕃的残暴统治,立志要光复大唐河山,赶走吐蕃侵略者。他自幼刻苦习练兵法和武艺,只是他没有 霍去病那般早早就为汉家江山建功立业的运气,他从青葱少年一直等到须发皆白,才等来机会。在他隐忍蛰伏的那些年,他一直没有忘记早年立下的宏愿。史载他“少习文史,长通韬略。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


苦苦等待几十年,他终于等到了机会。公元842 年,吐蕃朗达磨赞普死,由于他没有儿子,吐蕃统治者内部因争权夺利而陷入内战,国势衰弱。在此之前,吐蕃已经是连年饥荒,内部统治已经开始出现裂痕。唐朝已经瞅准机会,出兵讨伐吐蕃,但是吐蕃贵族不懂得休养生息之法,越是灾荒对河西百姓的劫掠越严重。河西百姓压抑已久的怒火,终于被张议潮点燃了。


议潮时刻心念故国大唐,他在成功攻克沙洲后,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派遣10路信使,前往长安报信,一是通知朝廷沙州已复,二来想寻求朝廷援助。这10路信使,带着一模一样的文书,从不同方向奔赴长安。因为那时河西诸镇都在吐蕃人手里,最终只有一路人达到长安。当时的皇帝是唐宣宗,他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自从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陷落外族之手,整整六十年。唐宣宗没有想到,六十年后大唐国力日渐衰微,对各地节度使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河西走廊竟然有能够重归大唐的一天。可是,唐宣宗派不出增援的朝廷军队,张议潮孤军奋战。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好在张议潮并没有宝押在朝廷的援军上,他修缮兵器,一边带领老百姓耕作,一边管理沙洲事务,做好打硬战的转呗。他据守沙州,一次次打退了吐蕃人的进攻,还先后收复瓜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河州、岷州、伊州、廊州等十州,坐拥这十一州的土地,他没有拥兵自重,派自己的兄长张议潭去长安报信,并且献上十一州图籍。这证明张议潮除了报国,胸中没有其他杂念。


公元858年,张议潮攻克了凉州,于是,“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当世之时,世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赞扬张议潮: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夫妇出行图




结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就是华夏民族的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