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标准生活 2018-08-19

在过去那个科技信息远不如如今发达的年代,有限的学习条件迫使当时的人们更容易静下心来深度学习。而如今呢?信息爆炸时代下,新奇有趣、轻简浓缩的知识随处可见,人们担忧的不再是无知识可学,而是学不完的知识。


但其实虽然科技与信息发生了巨变,但我们人类的学习技能并未随之也快速变化,大脑的运作方式与百年前并未有多大差别。更可怕的是“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种种迹象表明,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得人们低层次的“原始脑”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高层次的“现代脑”功能则进一步弱化,而深度学习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层次的“现代脑”(大脑皮层)。


现在深度学习的能力正在变得稀缺,亲爱的锦富人如果你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那就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自己深度学习的能力,逆流而上,让自己成为稀有,否则你的人生之路势必越来越窄。



1、什么是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2、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三个要素:

1、获取高质量知识;

2、深度缝合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想做到,就不要依赖“快学”,自己开始深度学习。也许这样的学习会让你觉得低效艰难,但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直觉的,一开始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人真正产生收获。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啃读一手知识。


亲自啃读虽然更艰辛,但唯有亲历过才能感受到深度理解或认知产生的真正快感,比吸收二手知识不知道要爽多少倍。读书这事最好不要请人代替,从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二是尽可量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知识写出来。


每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角度去解释、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合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合,所以在重构时只取最需要的观点就好了,其它无关的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


真正深度的好文往往与原书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原书触发了思考,引用了案例,最后看来,读书笔记往往是一篇全新的文章,甚至创造了新的知识。


这个过程是渐近的,虽然刚开始说的好像都是别人的观点,但逐渐地就会衍生出自己的观点,虽然起初会有些吃力,但只要持续练习,能关联的经历、观点、案例就会越来越多,对一个主题的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


所以无需求快、求多。如有必要,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趋近你当前最好水平的作品打动了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收获远比每天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强得多。



三是反思生活。


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水流一样经过我们,不会停留,如不留心,很难留下痕迹,就像最浅层的被动学习,留存率很低,缺少反思的生活难以产生深度。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持这样的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持续反思让人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生活给人留下来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




3、深度学习的好处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放弃浮躁,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说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你读到医科博士,也照样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牛人能够轻易地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跨界,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深度学习达到了某一领域的才干层面,而这些才干在其它领域同样适用,所以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能玩得转。


但反过来,如果你在一个领域从未达到过才干层面,当换到其它行业时,只能从底层的知识和技能重新开始,这就非常吃力了。


深度学习能够帮助人们跨界,这毋庸置疑,同时它还能帮人产生灵感。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在高处俯视,看到一般事物的更多关联,产生洞见,并且积累得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4、深度学习、浅学习两手抓


说了这么多深度学习,那像罗辑思维推出的那些专栏、精品课、听书等产品应该如何对待呢?彻底拒绝或远离吗?


到也并不是,因为深度学习与浅学习并不冲突,浅学习也有其价值。重要的是不要搞反权重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过程全部寄托于此。


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通过这些平台和他们保持连接。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亲爱的锦富人,就像这篇文章如果触动了你,也仅仅是为你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最终能否获取深度学习能力只能靠你自己去行动,没有人能够替代。请你开始自己的深度学习之旅吧!


注:本文编辑整理自清脑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