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温胆汤异病同治痰热内扰证

 柴桂苓 2018-08-19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燥痰湿,可治疗辨证为痰热为患所致各种临床病证。该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法的特点,配伍精湛,效果显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抑郁症、神经性头痛等疾病。在临床中发现,黄连温胆汤还能用于治疗顽固性心悸失眠、眩晕及月经不调等疾病。
1顽固性失眠
患者,女,50岁,2011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失眠病史2年余,既往患高血压5年,目前服施慧达降压,血压较平稳。现主证:心烦不眠,时有心悸,急躁易怒,入寐困难,易早醒,胸闷脘痞,泛恶嗳气,纳差,口苦咽干,大便干,2日1行,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查血压:110/70mmHg;心率:75次/min;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西医诊断:顽固性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热内扰、虚烦不宁,治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黄连6g、制半夏9g、陈皮15g、茯苓15g、枳实15g、竹茹15g、厚朴15g、远志10g、茯神10g、石决明30g(先煎)、炒决明子15g、杏仁9g、白豆蔻6g(后下)、生薏苡仁30g、琥珀粉3g(冲)、炙甘草10g、莲子心9g。7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每晚可安眠6~8h,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心烦、急躁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但仍有胸闷脘痞,上方减石决明和莲子心,加丹皮9g、栀子12g,木香10g。继服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寐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甚者彻夜不能眠。不寐有虚实之分,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实证多因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而急躁易怒,彻夜不眠;或因饮食不节,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胃气不和,以致不寐,胸闷泛恶。虚证不寐临床多见,因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而致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或因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或因心胆气虚,心神失养,则不寐多梦,遏事善惊。由于我们现代人饮食多肥腻,长期嗜食肥甘厚味,活动量减少,致体内积湿生痰,痰浊困脾,积痰生热,痰热上扰心神,则见心烦不寐,急躁易怒。痰热困阻脾土故胸闷脘痞,泛恶嗳气,纳差。口苦咽干。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之象。治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佐以醒脾除痞之品。脾胃和则痰自消,痰热清则神自安,不寐则愈。



2眩晕
患者,女,56岁,初诊2011年11月1日。主诉头晕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目眩,时有站立不稳,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烦躁易怒,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喜饮冷水,大便干结,3日1行,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查血压130/85mmHg。证属痰热内阻,浊气不降,清阳不升。治法:清热化痰,燥湿醒脾,降逆熄风,方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黄连6g、制半夏9g、陈皮15g、枳实15g、茯苓15g、竹茹12g、生白术20g、厚朴15g、天麻15g、白蒺藜12g、苍术15g、藿香15g、瓜蒌15g、生甘草6g。同时嘱其少食煎炒酸辣油腻等刺激之品,饮食宜清淡,忌冷饮。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患者诉眩晕症状缓解,但仍感脘腹痞满,食后饱胀,大便干结,2日1行,在上方基础加炒决明子15g、白
豆蔻6g,继服5剂后,患者诉诸证均已消失,1个月后随访患者身体无不适症状。
           按:眩晕临床较多见,病情有轻有重,中医辨证病机多属风、火、痰、虚所引起。由于清窍失养而引起头晕眼花为主证,轻者闲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甚者昏倒等症状。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则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主张,认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和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本患者突发眩晕,头重如裹,脘腹痞满,胸闷恶心等症状,考虑为眩晕痰浊中阻型,致病因素以痰为主,病机为痰浊蒙蔽,清阳不升,痰郁化热导致头晕,头重如裹,苔黄腻,脉弦滑。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宣畅不利,故脘腹痞满,胸闷恶心。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燥湿醒脾,降逆熄风兼予和胃,痰热消则清窍得解,降浊逆则浊去清复,清气濡养天空,眩晕才能自止。




3月经不调
患者,女,22岁,2011年12月3日初诊。主因月经后期1年而就诊,患者形体偏胖,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不规律,50~70d行经1次,少量经血,色淡红无血块,伴腰痛,平素喜食冷饮,晨起胸闷喉中有痰,咳不出,恶心欲呕,有时欲睡状,倦怠乏力,大便偏稀,日2次,舌淡红、苔黄腻,脉滑。诊为痰热内蕴,壅滞冲任,蒙蔽清窍。治以清热豁痰,芳香开窍,活血调经。药用:黄连6g、茯苓15g、制胆南9g、石菖蒲12g、天竺黄9g、陈皮15g、半夏9g,竹茹12g、炒白术20g、泽兰30g、菟丝子20g、女贞子20g、当归20g、苍术15g、藿香15g、厚朴10g、白豆蔻6g。日1剂,水煎服。10剂后月经来潮,经量较前增多,无腰痛感。嘱其忌食生冷,停药待月经干净后再服。二诊,患者晨起胸闷喉中有痰、咳之不出、恶心欲呕症状明显减轻,无欲睡状,舌脉同前,上方去石菖蒲和天竺黄,另加杏仁9g、生薏苡仁20g。继服10剂后,上述症状均已消失。随访半年时间里,月经按时规律。
         按:冲脉隶属于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脾胃健旺,精微充足,则气血旺盛,冲任充沛,月经周期正常。《万圣女科》认为:“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凝经隧也”。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尤其年轻女性更喜冷饮甜腻之品,致湿浊内生,损伤脾胃,脾胃不健而运化失常,从而引起胃肠气厚,痰湿内蕴,日久积热,阻滞经络,血脉闭塞而出现月经后期且月经过少。本患者形体偏胖,喜食冷饮,出现胸闷喉中有痰,咳之不出,恶心欲呕,为痰湿中阻,气机失和,苔黄腻为痰浊郁久化热导致。治疗当以清热化痰,健脾渗湿,使气机宣畅;再者妇女以血为本,治疗月经病讲究动静结合,阴阳互根,益精养血,以顾护女性的周期规律,因势利导,顺应规律,促进月经按时来潮。
中医学是实践医学,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用它独特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临床,在整体观念的主导思想下,运用辨证论治理论作为诊疗手段,而异病同治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具体体现。无论什么疾病,只要病机相同,就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