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溯源【5】“除夕”小考

 轻风无意 2018-08-20

                     “除夕”小考

追根溯源【5】“除夕”小考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是我国传统节日中重大节日之一。“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也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等。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本义是“去,可引申为“易”,即“交替”的意思;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可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吕氏春秋·季冬记》有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每年的“除夕这一天,人们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挂灯笼,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到了晚上,通宵不眠,熬年守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这一传统节日和些这些习俗的来历,和民间流传的有关“夕”这个猛兽的故事有关:远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怕红色、火光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和窗花,挂红灯笼、燃放爆竹、彻夜掌灯等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些习俗从此流传下来,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追根溯源【5】“除夕”小考 

    还有一种传说也是和一种凶猛怪兽有关:也是在远古代,这种怪兽叫“年”,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要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吃“年夜饭”和熬年守岁的习惯。

追根溯源【5】“除夕”小考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唐朝苏轼也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彻夜不眠,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吃年夜饭,更是华夏民族千家万户共同习俗,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其乐融融,欢喜幸福。

    压岁钱也是“除夕”重要习俗,吃完年夜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意喻一年平安,健康成长,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