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植物,广为人们所熟知,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医疗中也是常用药品。目前大家都普遍认为干姜主要作用于中焦脾胃。 本文从历代医家对干姜的应用、分析最早区分使用干姜与生姜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对干姜的运用、干姜的现代药理研究、以干姜为君药的理中丸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来论述干姜温上焦的作用。 一、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食材,历史悠久。
但是在东汉之前及东汉早期,医家们并没有“干姜”“生姜”之分。干姜可以说是姜的一个别名,《内经》只记载有干姜而无生姜,而《本经》在干姜条陈下却有“生者尤良”的记载,可见,《本经》所指之干姜即为今之姜,唯未加工之生品药性较好而已,真正将“干姜”“生姜”加以区分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二、历代医家对干姜效用的理解中医认为干姜性味辛、热,入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干姜虽既入脾胃经,又入心经、肺经。 但笔者认为:走中焦入脾胃生姜更佳,干姜主要走上焦,入心经、肺经。历代医家也多有提及干姜治疗上焦心肺等疾病的作用。比如《本草求真》曰:“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珍珠囊》云:“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 三、医圣张仲景对干姜的应用《伤寒论》共载方113首,其中药味组成中含有干姜的共22首,这22首方剂所治症状中含有“烦”的共8首,此8方所治之“烦”皆无实热致烦,均与虚热上扰、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等有关。 干姜在这8方中用量均较大,为方中主药,起到了主要的治疗作用。医圣张仲景运用干姜能“通神明”的功效,来治疗因阳气极虚、不能沉敛而致虚阳上扰心神的烦证,起到了神明通、烦即除的良效。
陈长勋等通过研究发现干姜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拮抗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使引起心搏停止的乌头碱的用量明显增加,其作用与阳性药盐酸胺碘酮相当。 彭成等采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静脉注射法建立心衰大鼠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研究附子与干姜配伍对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得出结论:附子干姜可能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左心室内压、加快心率,从而起到改善心功能、缓解心衰、发挥回阳救逆的功效。 另外还有干姜与半夏合用来治疗寒痰喘嗽,如小青龙汤。《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金匮要略》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及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方剂,均以半夏与干姜配对治疗寒痰喘嗽病证。 由此可见,张仲景对干姜的运用,主要在寒饮伏肺、虚阳上扰心神、心阳虚衰等上焦心肺疾病上。由此笔者理解为:医圣张仲景认为干姜药效主要走上焦,生姜主要走中焦。 想要了解更多养生小知识,别忘记关注我哦!传递健康知识,功德无量,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