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虽然是舶来食品,但在上海人的记忆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上海人都对面包情有独钟,法式长棍、罗宋面包,这些讲起来都是津津乐道,颇有趣味。 当年,静安面包房的法式面包风靡沪上,沿街排长队买面包的人群成了华山路上的一道风景。不少上海人还记得,上世纪末在静安宾馆面包房门口排队买法棍,一人只能买两根,那时候就觉得法棍怎么这么好吃! 要说法棍第一次在上海出现,还是在1985年10月4日,位于华山路的静安面包房卖出了第一根法式长棍面包。 “新鲜的面包从生产车间直接送到门店,还透着一点热气,营业员把法棍装进一个长的纸袋内,递给顾客。那时法棍的制作原料只有四种:高筋面粉、酵母、盐、水。卖5角2分,还需要2两粮票。” “一开始,店里只卖一种面包——法式长棍;过了一个月,推出了第二种面包——羊角;又过了一个,推出第三种—法式方包。在之后的三年时间内,这三种面包就是静安面包房内的所有产品。” 在静安面包房排队买面包,有一个被称为纠察的人专门照看队伍的秩序。每个人手臂上被写上一个号码,就跟现在餐厅门口取号等位一样。 路过那里附近,闻到那个香气,感受到那个氛围,即使本来没想要买面包的人也忍不住要买了。
法棍买回家,到了第二天,就傻掉了。因为刚买的时候,法棍是外面脆,里面软,但放到第二天就变得“邦邦硬”,不晓得怎么吃了,咬也咬不动。以前的人家里还没烘箱,便有人用刀把法棍硬是切开,然后放到茶(热水)里泡,但是泡到最后就糊掉了。后来大家才晓得,这个棍子面包实际上可以泡在牛奶里,不用泡很软,泡一会儿马上吃掉。 即便有过像买来第二天硬得不晓得怎么吃的困扰,法棍还是相当吃香的一种食品,人们买来之后甚至还会切成段当作送人的礼物。 搭配法棍吃的,很多人喜欢罗宋汤。对静安面包房钟爱有加的曲来顺说,他在家里烧好罗宋汤,要不就是买来法棍蘸了吃,或者就买另一种面包——罗宋面包。他喜欢硬的、有嚼劲的面包。 面包是舶来食品,上海人将其看作是西点的一种。相传面包是十九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上海是最早食用面包的城市。上世纪初,罗宋面包随俄裔居民进入上海,因罗宋面包皮硬肉韧,很有嚼劲,也受到上海人的喜爱。
罗宋面包是小型的、两头尖、当中划一刀——这样做出来的。小时候,放学以后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位上,那里虽然没有正宗的罗宋面包,但买一个面包,叫老板破一破,里面果酱涂一涂,夹一个广东春卷在里面,也很好吃。 爱吃西餐的老上海不少。当时有一家位于南京东路的东海西餐社(东海咖啡厅),中午的时候去点一碗罗宋汤、一个罗宋面包,一顿中饭就解决了。 那时候罗宋面包是时髦的食品,上海人中也有比较多的是喜欢吃咸的口味,罗宋面包咸里略微带一点甜,有一点像椒盐的口味,皮脆肉嫩,上面烘出来很脆,里面的肉质很嫩。 如今的面包品种日益增多,口味层出不穷。而在奶油长、短棍问世之前,上海面包的品种单一,原料大多只是面粉和鸡蛋,其中,圆的有酥蛋面包(也叫苏旦面包),长的有吐司面包,这种长方形胖乎乎的吐司面包,看上去像枕头,因此上海人称它为枕头面包。 买面包要用粮票 那个时候面包很简单,没有什么花头。那时的枕头面包一角钱一个,外包装用的是纸,买的时候要收粮票。出门在外的人常拿枕头面包当饭吃,带一个水壶、一个枕头面包,吃得差不多了。老上海这一代人的小孩,也同样经历过枕头面包的年代,它流行的时间相当长,主要特点就是大众化、价廉物美,而吃口(口感)很松软。 卖相好看的酥蛋面包 上海市特二级西点师张素莲从事西点行业几十年。她说,那时候做酥蛋面包,一个面包先搓圆,搓好让它发起来,再做酥盖在上面,因为里面是放苏打粉发开来的,所以这个面包看上去卖相蛮好。上面一点甜的,下面是一般性的甜面包,这在当时属于中档面包。 虽然酥蛋面包制作过程简单,但手捧刚出炉的面包,还是会让人感到几分暖意。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淮海路上的海燕食品厂开始早晚两次销售热面包,引得众人驻足观望,排队购买。
这些面包现做现卖,拿在手里热烘烘的。资深媒体人谢其祥说,当时他在店门口一边吃面包,一边看对面上海电影局的工人,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面画海报。看得出神,吃掉一个面包,结果回头一看,挂在自行车上的一个袋子几个面包不见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掉的,于是没办法,再去排队重新买。 买来的热面包既暖心又暖胃,但对于段乐君来说,父亲当年自己动手做面包的往事更让她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段先生用铁皮自己做了个面包模具。他在家里的一角用砖头砌起一块地方,用纸筋石灰做了一个面包烘箱,在它下面再拿铁架子搭好,用纸筋石灰做成一个烘箱的门。 下面是炉子,那时是煤球炉子烘面包。为了解决把炉子推进去的问题,段先生做了一个带轮子的推车,把煤球炉子放在推车上,推到面包烘箱里去。家里吃的面包都是他这样做的。 ![]() 段乐君 当时条件不允许,买粮食都要票证,所以难得做一次面包,就觉得很稀奇,很馋的。我们小时候还是比较乖巧的,也不会盯着爸爸做,反正总归是很想吃了,最好是碰到有什么节日或者什么人生日了,我们今天有面包吃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一位父亲不但用面包改善着家庭生活,也用他的勤劳智慧承担着家庭的责任。
如今家庭的烘焙设备早已日新月异,搅拌机、电烤箱,应有尽有。在自己家里烘焙面包也早就不是新鲜事了。爱好运动的曲来顺格外注重食物的新鲜和营养,退休后的他热衷家庭烘焙,乐享其中。
曲来顺做吐司面包,首先加高筋粉、奶粉、糖、酵母、盐、鸡蛋,然后加水、黄油
![]() 早在电烤箱进入家庭之前,便利的三明治炉是上海人家庭中常见的家用烘焙小电器。这种老式的三明治炉外形是长方形,上下都有电热丝,烘的时候把盖子掀开,面包放进去,一压,过三四分钟就可以吃了。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西点市场开始复苏。到了1985年,随着中外合资静安面包房的法式面包在沪上盛行,各类面包也在上海大行其道。
对美食的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简单的吐司三明治面包,夹杂着各自的喜好。只要自己乐意,怎么吃都是新鲜的、美味的。 ![]() 张素莲是上海市特二级西点师,她退休以后还一直坚持在岗位上工作着。 她对于西点有着丰富的见解和体验。对于羊角包和牛角包,可能有人搞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张素莲说,羊角包不是有层次的,一个面团开得长了以后,像葱油饼,上面涂一层油,再卷起来,然后做一个造型弯过来,像角一样,这个叫羊角面包。考究一点放点葱,变葱油的,吃上去蛮好吃的。而牛角就是放油酥的,把起酥油卷在里面,如果用白脱油卷就是高档一点的。起酥油便宜,白脱油贵一点,包在里面,再一层层开,开三次后醒一醒,让它再卷好,醒发,等发起来了才可以烘。牛角包有一个角,不碰到底。 资深西点师杨雷雷对小栗子蛋糕做出贡献 爱吃西点的上海人,不管口味是甜的、咸的,价格是贵的、便宜的,只要能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丝趣味,他们就会始终不渝地追求、坚持。 还有很多像张素莲这样的西点制作师辛勤工作着,让上海人能够吃到美味的食物。
看懂上海粉丝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