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千阳事,交千阳友 关注我 关注我👉 文 | 姚孝贤 麦子收割完后,留下了一地的麦茬,按时令序进,就该压茬犁地晒土了。 清晨,太阳还没有露脸,父亲一手握着犁把,一手扬起鞭子,吆喝着两头牛,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耕地。犁铧翻出来的土,黑黝黝的,一股清新的泥土味沁入心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和其他家庭一样分到了一头牛。在牛未来之前,父亲就早早在房子的侧面搭建了一间牛房,并做好了牛槽。虽没有人住的大,但养一头牛超超有余。父亲将它当宝贝,把苜蓿用铡刀铡成六七公分长给牛吃。苜蓿是喂牛的精饲料。夏季还要给喝点淡盐水,以防中暑,如同家庭成员一样对待。父亲在生产队时就是饲养员,十分喜爱牛,人们给起了个外号“牛老大”。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和牛是主要的劳动资料,农活都要依靠人和牛来完成。那时,耕地多,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和小面积的谷子,再种些苜蓿,来喂牛;种植面积大,劳动效率低,产量低。一年四季,人忙得要死,牛也很累。特别是春种秋播时间,更为繁忙。 父亲在生产队当饲养员时,一共喂了八头牛,晒土、垫圈、割草、铡草、喂养都是他一个人。有时,我去给帮忙拉土、牵牛。牛欺负我是小孩,既瞪眼睛,又用蹄子踢我,还用那长长的牛角抵顶我,吓的我不敢动牛缰绳……牛吃的草必须是铡刀铡过的,割下的草比较长,不铡,牛不吃;牛爱吃短小的嫩草,也喜欢吃干净的。除过冬春两季牛吃的干苜蓿、麦草外,其他时间吃的都是青饲料。 夏秋两季的清早,父亲拉着架子车,车上放一把锋利的镰刀,到一公里外的地里给牛割苜蓿;要割够八头牛吃一天一夜的苜蓿,需要满满一架子车,拉回来放到饲养室,又要把一头头牛牵到院子里的凉棚下,让牛松散松散、换一换新鲜空气。然后,清扫牛槽,倒掉沉渣;清理牛圈,用铁锨把牛粪一锨一锨整理在一起,抹平整;再推两三车干土铺在上面,拍碎土块、拍实拍平就可以了。做完这些后,才能回家吃早饭。吃完饭,回到饲养室,先把牛拉进圈里添草喂上。接着,找一个帮手,将早上割的苜蓿一把一把铡完翻搅均匀,堆放在一起中午晚上喂牛。如果不够,下午安顿好其它农活后,还要再去割一次苜蓿。 父亲喂养了多年的牛,很有经验。晚上,睡觉前喂两次,半夜喂一次,清晨再喂一次;白天,基本上喂三到四次。喂牛是有规律的,次数不能多,也不能少。次数多了,牛肚子会产生胀气,不利于牛的健康;次数少了,牛吃不饱,干起活来没有力气。要做到刚刚合适,饲养员要对牛的生活习性仔细观察,在喂牛过程中慢慢积累。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父亲一出现在饲养室,牛好像认识他,卧的牛很快站起来,站着的牛甩着尾巴高兴地向父亲张望,有的长大嘴巴呼哧呼哧的出着气流着长长的涎水,有的还打喷嚏,给父亲喷一脸,衣服上都有,他用手擦去脸上的继续给牛槽里添草。有的牛卧睡过程中沾了一身的牛粪,父亲把牛拉出去拴在凉棚下,用牛刨子一点一点挂净。在父亲的眼里,牛通人性,能听懂得人说话。如果母牛要生牛犊,父亲会没黑没明地照顾,直到牛犊平安生下来,他又帮助小牛学会吸允母奶,才放下心来。父亲喂的牛,毛色发亮,体质健壮,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一年中,用牛最多的就是春夏秋三个季节。春季要耕地播种玉米,夏季既要碾麦还要犁地,秋末仍要犁地耱地种小麦,有时候冬季还要帮助挂架子车拉粪。父亲心想,牛和人一样,把牛喂好,牛有劲了,才能帮人干活;倘若牛肚子饿着,就会使性子,耍脾气,不听话。在慢慢的实践中,父亲逐一掌握了八头牛的性格,那头牛适合干啥,他心里是一本账。无论是碾场,还是犁地,大伙都喜欢用父亲喂的牛。当众乡亲用牛时,他要把牛的个性说一遍,嘱咐他们少用鞭子打,可以吓吓它们,只要“嘚唒、嘚唒”吆喝就行,牛会听话的。 人在土地上劳作,牛在土地上耕耘。牛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与人共同开垦古老的土地,描绘美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