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辇图》一曲大唐赞歌

 南絮雅 2018-08-23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哲学艺术历史“三位一体”

详解名画流芳千古之谜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010年10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因为连续创作,累得够呛,我便关了手机,想休息一下。到了晚上,打开手机一看,居然有兰迪的7条留言,便给他打了过去。

“Hello,兰迪!”

“AH,Mr.薛!”电话里传来兰迪激情四射的声音。

没等我发问,他便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讲个不停。兰迪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工作,对东方文明特别是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是我在日本举办个展时认识的朋友。

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又结婚了,蜜月之旅就是来中国旅游;今天是来到北京的第4天,已经看了长城、天坛、雍和宫、日坛、月坛、颐和园,游了钟鼓楼、十三陵和圆明园,品了烤鸭,尝了焦圈,喝了豆汁儿,吃了爆肚儿……

“Mr.薛,虽然旅行社的安排里有故宫,但我想,还是由你带我和新娘参观最好!”兰迪的请求无法拒绝。

第二天清早,我们如约在金水河边会面。兰迪依旧充满活力,脸上时常是灿烂的微笑;新娘蒙妮卡是孔子学院的学生,金发碧眼,万种风情。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虽然来过故宫多次,对自己的学识蛮有信心,兰迪的中国话也说可以,基本没有交流障碍,但我还是请了一个精通英语的讲解员。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原名承天门,1651年,改建成今天的样子,并改名为天安门。金水河又叫玉带河,宽52米,总长3800米,河上有5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左边走文武官员,右边走王公宗室,中间一座叫御路桥,只供皇帝行走。”方亮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解道。

“那我们今天是皇帝待遇啰!”蒙妮卡调皮地说。

“那个怪兽是什么?”兰迪指着华表顶端问道。

“金水桥边共有两对华表,每个重4万斤,上面是个承露盘,盘上的怪兽叫犼,据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蹲在华表上是为了注视帝王外出的行为,提醒他们快回来料理国事,所以华 表也称为望柱。”在摩肩接踵、涌动如潮的游客中,方亮一边讲,一边引着我们进入故宫:“故宫又叫紫禁城,于1407年开始修建,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24个皇帝。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11万多平方米,殿阁楼亭等建筑在明初有9000多间,现仍有8000多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以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精美、色彩辉煌驰名中外,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辑

到了午门,兰迪突然问:“中国小说和戏曲中常说‘推出午门斩首’,是不是这里?”

我禁不住笑了:“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只供皇帝出入。皇后只有大婚入宫时可走一次;进士前3名在殿试放榜后出紫禁城也可走一次。另外,每年入冬第2个月的20日,皇帝在午门举行颁布历书的典礼;军队凯旋时,皇帝挑选日子在午门举行受俘礼;每年正月15,午门悬灯,赐宴百官,皇帝亲临观灯,与大臣作诗。禁城之内从不斩人,午门之外也非刑场。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触怒皇帝,常要受廷杖,就是打屁股,受刑地点就在午门外御路东侧,也有被棍打死的。到了清代就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罚了。”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说着,我们便进了太和门。

  方亮继续讲道:“故宫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主要用于皇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等重大典礼;中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保和殿在明代,是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更换礼服的地方。清代中后期,则作为殿试场所。过了三大殿,是故宫的后半部,叫内廷,是皇帝与皇后、妃嫔们的生活区。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的叫后三宫,两侧是东西六宫,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三宫六院。”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路行来,巍峨壮观的殿宇宫阙,巧夺天工的画栋雕梁,使兰迪和蒙妮卡目不暇给,惊叹不已。

“故宫于1925年10月成为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闻名的宫廷艺术博物馆,藏有90多万件文物,分为历代艺术、绘画、青铜器、陶瓷、珍宝、钟表、玩具、铭刻、文房四宝、清代典章文物、清代戏剧文物等专馆陈列。此外还藏有9000多万件明清两代的档案资料,是15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原始史料。”听着方亮的讲解,我们参观了各馆。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进绘画馆,顿时融染在浪漫的氤氲中。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列女图》、展子虔的《游春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黄廷坚、米芾等诸名家的书画,构成了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

编辑

列女图

看着看着,兰迪走到一幅设色绢本画作前,驻足细看。

良久,他转过头对我说:“这幅画和《历代帝王图》出自一人之手。”

我肯定地点点头。

 “这幅《步辇图》画的是641年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会见的情景,是反映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出自中国唐朝初期最有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笔法简练纯熟,设色单纯沉着,唐太宗的容貌刻画具有肖像画的创作特点。”方亮轻声讲解道:“和很多中国早期绘画遗存一样,这幅画不是真迹,而是宋代摹本。画家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时的一个片断,场面虽小,但气氛隆重。画面右侧,唐太宗威严自若地坐在步辇上,9个宫女前后左右围着他,有抬辇的、有扶辇的、有持扇的、有拿伞的,各具态势,婀娜多姿,神采如生;左侧为首的朱衣长髯者是朝中的引班礼官,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身后发饰与衣着与众不同者是吐蕃使者禄东赞。面对威风凛凛、名振海外的唐太宗,画中的禄东赞身形瘦小,眉头微颦,拱手肃立,一脸敬畏;最后一位白衣者是他的随从,可能是翻译官,3人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作品对不同人物刻画适当,表现了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各民族的不同姿容、气质和相互关系,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和帝王气派。”

说到这里,方亮停了下来。我进一步解释道:“从画作本身可以感受到画家的苦心。阎立本选择接见场面来表现这一事件,因为一个过于宏大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也不宜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容易被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而且,画中的所有元素都集中烘托唐太宗:众宫女的身体比例都被微妙地缩小,恰当地将唐太宗衬托得十分伟岸;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还是无法与帝王媲美。西方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奇马部埃被后人称为‘画家之父’,他的《圣母与圣婴》也是把重要的人物画得大、次要的人物画得小。阎立本不仅描绘了唐太宗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映衬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是大唐强力气魄的散发。”

编辑

圣母与圣婴

我一边讲,方亮一边翻译,两个老外听得津津有味。

“《步辇图》是一幅处理得简洁而扎实的画作。画家充分利用对比手法,从人物比例、姿态、神情气质、性别带来的感觉差异,以及构图的疏密对比各方面来烘托主人公唐太宗,做得相当成功。当画面构图有唐太宗一边过密、过重的视觉倾向时,画家将整幅画中面积最大、最鲜亮的颜色放在礼官的红袍上,使画面既对比强烈又不失平衡。从任何一个方面讲,《步辇图》都令人称道。”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刚才你说的《历代帝王图》是怎么回事儿?”蒙妮卡的记性真是好得出奇。

“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幅同为阎立本所画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中国从汉昭帝到隋炀帝13个帝王及其侍臣的肖像。画家以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鲜明的褒贬态度,根据每个帝王的所处时代、所居地区、不同的年龄和经历,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不同政治作为,通过不同的面部特征、坐立姿态、服饰,恰如其分地把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特点描绘出来,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鲜明个性的帝王艺术形象。”

兰迪说完后,我点点头:“画中的13个帝王除个别帝王阎立本亲眼见过,绝大部分是依据历史记载或参考前人图像来描绘的。画家从拥护统一、赞美稳固政权的立场出发描写这些帝王,符合初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要求。阎立本从人物肖像画的最高要求出发,对他们的描绘联系着政治上的作为,通过性格刻划概括社会生活,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编辑

历代帝王图

“能不能介绍一下阎立本?”蒙妮卡眨着大眼睛问。

方亮喝了口水,说道:“阎立本是中国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父亲阎毗娶了北周武帝的女儿清都公主,擅长工艺,机巧有思,书画皆精。阎立本与长兄阎立德受父影响,父子三人以工艺、建筑、绘画驰名隋唐。阎立本668年作了宰相,既然能做宰相,当然具备一定的才干,史书也说他总能胜任皇帝交办的任务。但由于阎立本以绘画出名,被当时人誉为‘丹青神化’,不像其他将军在战场上立过军功,有人便讽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意思是:画画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

编辑

阎立本

阎立本以人物肖像画最为著名。最初在李世民的秦王府,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表彰李世民手下一些助他打天下的人才;李世民作了皇帝以后,让他画了一幅《凌烟阁功臣图》,并亲自为每人题写赞语;因为外国来朝的人很多,就让阎立本画《外国图》给自己作参考;还让他给有奇功者画肖像,使绘画成为一种皇帝嘉奖的特殊形式,获得者莫不以为殊荣。阎立本时刻不忘自己是个政治家,君贵臣贱分得很清楚:有君有臣的画中,是君大臣小、君近臣远,君中间臣两边;画到侍童,更有一种卑贱、僵硬的神态。绘画为政教服务的功能在阎立本身上发挥到了极致。北宋宣和年间,皇宫还有阎立本作品42件,今天却只留下了《步辇图》、《凌烟阁功臣图》石刻摹本等不多的资料。”

编辑

凌烟阁功臣图

我补充道:“阎立本的经历与地位决定了他的画作,至少是流传下来的画作,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大多数是政治历史画和政治肖像画,是唐代伟大政治事业的颂歌。虽然他不一定是当时画得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名、最能代表官方主流意识的画家。从他的画作里,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息。”

“你刚才说皇帝坐的叫什么?”蒙妮卡指着画问道。

“唐太宗坐的叫步辇,是轿子的一种。轿子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名字,如桥、辇、茵、辎、担、担舆、板舆、竹舆、平肩舆、肩舆、腰舆、兜子等。《史记》中说,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时就乘简陋的‘桥’用以翻山越岭,这是中国对舆轿类的最早记载,我们能见到的最早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舆轿。”方亮的知识令我刮目相看:“秦朝以后,将帝王、皇后所乘之车去掉轮子改为‘舆’,改由人抬,称为‘步辇’,偶尔特许大臣乘坐;‘舆轿’一词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到了2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成为统治者的日常代步工具,种类较多,因都由人用肩膀扛着行走,所以统称为‘肩舆’或‘平肩舆’;6世纪至7世纪中叶的盛唐,种类更多:皇帝所乘为‘步辇’、王公大臣所乘为‘步舆’、妇女所乘称‘檐子’或‘担子’等等。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步辇图》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皇帝乘坐步辇的形象。唐太宗盘腿坐在步辇上,两宫女前后抬辇,襻带系于两杠头,挂在宫女颈上,四角有4宫女相随,双手放在辇的边框上,以助抬辇;到了9世纪中叶至12世纪的宋代,有了‘轿子’一词,并作为这类交通工具的总称或俗名沿用至今。宋代的轿子样式基本就和现在的一样了,只是纹样装饰、材料质地、尺寸大小和抬轿人数等方面有些差异罢了。”

兰迪突然说:“Mr.薛,从这幅画来看,中国古代画家好像不懂透视!”

我笑了:“绝对的中国古代无透视之说已在艺术史中不被接受。绘画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用线条、色彩、明暗等塑造形象。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不同,中国画重神似,重写意,19世纪以前的西方绘画则重形似,重写实。这决定了东西方绘画表现方法的差别,如中国画由于重神似,便不注意描绘物体上的光以及由于受光的影响色彩的变化;西方画由于重形似,就把物体上光与色的变化如实描绘出来,这就是西方油画重视色块的原因。又如,中国画为了突出主要形象,不注重画背景,往往留出很多空白,像齐白石画虾不画水,而由虾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周围的空白处便是水;西方绘画则一定要画背景,画面上不留空白。

再如,西方传统画家严格遵循在一个地点所看到即从一个视点观察景物的焦点透视法,中国画家更多依据画作表现的需要来变换画中的视角,称为散点透视,为了表现某种思想和情趣,往往打破时空局限,不分时间和地点把许多景物绘进一幅画中,像五代南唐画家徐熙把不同季节开放的花卉一起画进《百花图卷》,当代画作《江山如此多娇》也采取了类似的表现方法;山水画中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的山水,显然不是在一个视点上能看到的,这在西方绘画中绝不会出现。”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见他们听得都很专心,我总结道:“山水也罢,人物花鸟也好,都经过了艺术变形,成为一种人工符号。所以,懂行的观画者不会去关注画家画得像不像,而是越过它们去欣赏其中的情趣。重写意的中国绘画,表现手法灵活简洁,更容易激发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审美创造。”

兰迪道:“中国画主要是表现一种审美情趣,而不是简单再现客观事物,破坏透视法则是为了达意。在这一点上,中国画和西方某些现代绘画如‘印象派之后’的塞尚等有一些共同点,后者也是着重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而不主张再现客观事物。”

“对!绘画并非简单地满足自然,更主要是一种艺术升华,是思考的火花和智慧的结晶。我创作过一幅作品,画面上有21个裸体美女,就像《八十七神仙卷》一样,把人物挪位,彼此照应,互不遮挡,或者说基本不挡,形体完整、千姿百态地呈现于眼前,给人以较好的视官感受。西方美术追求焦点透视,讲求自然,但这样就有所遮挡。安格尔的名画《土耳其浴女》中,几十个浴女,完整的只有两三位,其余的全被挡住了,虽然完全符合透视学原理,让人看了却不舒服。而且,这幅《步辇图》创作于公元6世纪,西方的焦点透视体系要等到15纪中后期才最终完善。从写实的角度来讲,直至9世纪的中国绘画在全世界来说应该是最优秀的。”我的观点得到三个人的一致赞同。

编辑

土耳其浴女

从绘画馆出来,过了“后三宫”,到了御花园。园内遍植苍劲翠绿的古柏,和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交相辉映,点缀着怪石嶙峋的“堆秀”、清澈明澄的池塘,金鳞游于碧波之中,情趣天成,使人忘返。

兰迪和蒙妮卡感慨万千:“故宫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中国文明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我们一定还会再来!”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薛林兴:中国史上第一位荣登世界最高艺术殿堂---2005巴黎卢浮宫法国沙龙展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由13位国家首脑在作品《和平美神》上题写和平祝词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以一己之力兴建气势雄伟的近万米私人美术馆的画家。他被画界权威誉为东方美神之父、引领当代人物画走向的新仕女画派一代宗师。

现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家联盟主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人物画研究室主任,中国仕女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文史馆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工商联书画院执行院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