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洪绶《升庵簪花图》的特别之处

 寄情山水之间 2018-08-23

陈洪绶《升庵簪花图》的特别之处

现藏于北京故宫的明代陈洪绶的《升庵簪花图》是其盛年时期(作于1637年)的代表作品。但在笔者眼中它还具有与众不同之处,此图应是其与启蒙老师蓝瑛合作完成的。 

 此图绘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之事,杨被贬云南,心情郁闷,曾经醉后,脸涂白粉,头上插花,学生们抬着他,又有女乐随后,游行于街市。这是一个在文人圈中流传很广的故事。陈洪绶的失意和狂放行为正与杨升庵此举心境相通,故借此抒怀,但他没画学生抬着杨升庵,而是画他醉意朦胧,双臂下垂,步履蹒跚地行于山路。其神态呆滞,形貌古怪、笨拙,显示出长期受压抑,困惑乃至形神都变异的情状,身后盛装二女服侍,好奇而担忧看着杨升庵怪诞的行为。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人。

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图中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线描圆劲流畅,传神地表现出主人公桀骜不羁的个性,显示了陈洪绶人物画成熟时期的典型面貌。

背景老树枯槎虬枝,用笔老到,树叶呈棱形双钩填色,湖石沉着灵动,皴擦渲染功力深厚。整个画面和谐稳重,人物传神突出,衬景笔精墨妙,相得益彰,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然细观之下就会发现,人物与背景的笔墨不同,风格各异,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人物的衣纹,全用高古游丝描,细润圆劲,富有弹力,刻绘细致,赋色雅丽,明显是陈洪绶早期细圆线条的面目。类似三角的变形夸张的人物造型也是陈洪绶人物画的典型特点。

而背景树石用笔老辣顿挫,疏秀苍劲,则是蓝瑛的典型面貌了。

蓝瑛(1585-1664),明代杰出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画风融合南北两宗,自成一家,属于一位文人化的职业画家。清代以来不少学者把蓝瑛称为“浙派”的“后劲”或“殿军”。他工书善画,长于山水、竹石、梅兰、人物、花鸟等,技法全面,尤以山水画著名,是明末清初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

洪绶十岁时,拜杭州著名画家孙杕、蓝瑛为师。孙杕善花卉竹石;蓝瑛为“武林画派”的创始人。孙杕曾见到陈洪绶作画时,叹曰:“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蓝瑛也惊叹“章侯之画,天授也”,自愧在人物写生上不及陈洪绶。但从陈洪绶的早年作品来看,传习蓝瑛的画法痕迹颇浓,山水画尤其受蓝瑛的影响。

那么此画的树石会不会是陈学蓝瑛的画法所绘呢?

笔者认为不是,原因是虽然陈洪绶受蓝瑛的启蒙,画法、构图受其熏染,但绝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青出于蓝,更为清雅秀润,简洁古淡,将文人画的美发展至极,他画的物象无处不存在着工笔绘画的装饰性因素,且更具个人化色彩,超越真实的物象结构而上升到艺术表现的新境界。从这幅《梅花山鸟图》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与蓝瑛的渊源与区别。 

 从笔法上可以看出,陈用笔较为细腻秀润、严谨淡雅,少皴擦,与画中树石的写实风格和老辣用笔截然不同,而如果拿蓝瑛的代表作《华岳高秋图》做个比较,就会一目了然: 
 《华岳高秋图》局部
  

《升庵簪花图》局部

其中枫树的画法,特别是棱形枫叶的画法一模一样,显然出自一人之手。而这正是蓝瑛的特色画法,在他的山水十开之秀峰图中也曾出现: 

 而在陈洪绶的其他画作中却从未见到。

那么,既然是师徒合作绘成,为何在陈的款识中未曾体现?想来,这种文人雅集合画一图并题写款识的风气在明代尚未流行开来,要到晚清民国时期才蔚然成风吧。

蓝瑛早已名噪一时,在陈的画作上补写树石而不具名,正是体现了对这位爱徒的赞赏与关爱,显示出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

                                                                        

                                                                                          赵冶

                                                                                         2015-3-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