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虾病毒病及防控技术

 tssenpujgg 2018-08-23
一、【对虾的病毒性疾病】

  (一)什么是病毒

  对虾的病毒性疾病

  1、桃拉综合征



  (1)症状及病理变化 绝大部分病虾表现为红须、红尾、体色变成茶红色。部分病虾的症状呈隐性,症状不明显,身体略显淡红色,尤其是尾扇变红,并在病毒感染下形成不规则透明区(白色区域)。甲壳感染部位往往形成色素沉着,显微镜下观察呈现以黑色为中心的暗红色放射性斑区(彩图47)。

  病虾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因而往往空胃,消化道内没有食物;在水面缓慢游动,随着病情加重病虾数量会渐渐增加,池塘边有少量病虾死亡,捞取慢游病虾离水后不久便死亡。

  此病在我国大部分南美白对虾养殖密集区均有发生,发病南美白对虾一般体长在6~9厘米居多,投苗放养后的30~60天期间易发病。发病虾池多数底质老化,水体氨氮及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下。

  (2)发病特点 对虾桃拉综合征有患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耗氧量大的特点。一般早春放养的幼虾易发生急性感染,病虾病程极短,从发现到拒食的时间仅仅4~6天,而后转入大量死亡,通常在10天左右之后症状有所减缓,转入慢性死亡阶段,时有死虾发现。患病幼虾死亡率可达50%以上,最高达80%~90%,基本全军覆没;而成虾则易发生慢性感染,死亡率相对较低,在40%左右。患病虾池耗氧量大,易出现缺氧症状,这或许是池塘内部微环境平衡系统早已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病毒暴发的诱因之一。

  2.白斑综合征

 

  1)病症及病理变化 白斑综合症病毒主要对对虾的造血系统、结缔组织、前后肠的上皮、血细胞、鳃等组织进行感染破坏。急性感染引起对虾摄食量骤降,头胸甲与腹节甲壳易于被揭开而不黏着真皮(所谓的头胸甲易剥离),并在甲壳上可见到明显的白斑(彩图48),有些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病虾也显示出通体淡红色或红棕色(在发病的南美白对虾中尤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表皮色素细胞扩散所致。

  病虾一般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慢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不改变。

  发病初期可在头胸甲上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是很多,需注意观察才能见到,在显微镜下可见规则的“荷叶状”斑点或“弹着点”状斑点(彩图48),可作为判断的初步依据。此时对虾依然摄食,肠胃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

  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有部分对虾伴有肌肉发白,肠胃也没有食物,用手挤压甚至能挤出黄色液体,头胸甲与皮下组织分离,很容易剥下(彩图48)。病虾的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且有糜烂现象,血凝固时间长,甚至不凝固。

  (2)发病特点 对虾白斑综合征有患病急、感染快、死亡率高、易并发细菌病等特点。WSSV的毒力较强,从对虾出现症状到死亡只有3~5天的时间,甚至更短;此病感染率较高,7天左右可使池中70%以上的虾得病;监测显示,一般虾池患病对虾死亡率可达50%左右,最高达70%~80%,基本全军覆没。白斑病也常继发弧菌病,使病虾死亡更加迅速,死亡率也更高。

  3.传染性皮下组织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

  

  症状  此病是南美白对虾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在美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存在。患此病的病虾身体变形,尤其多出现于额角弯向一侧,第六体节及尾扇变形变小,故又称为矮小变形症。患病对虾死亡率不高,但养不大,致使生产许多超小体形对虾。

  4.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病

 

  症状  早期发病的对虾,可见肝胰腺及中肠变红,甚至变粗,以及肝胰腺肿大。后期在有细菌感染时肝胰腺糜烂,无合并感染时则肝胰脏萎缩硬化。患病对虾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虾体消瘦,体软。

  二、【对虾病毒病的诊断方法】

  病毒病可依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诊。目前可应用的确诊技术包括:PCR和RT-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TE染色法;原位杂交技术;点杂交技术等。在国家或行业标准中,使用PCR和RT-PCR技术对对虾病毒病进行确诊。

  (一)应用PCR和RT-PCR技术诊断对虾病毒病

  南美白对虾常见的TSV、WSSV、IHHNV和HPV等几种病毒的诊断目前都有了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即相关的PCR和RT-PCR检测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系统;RT-PCR是针对RNA病毒的反向PCR操作。

  使用PCR和RT-PCR检测技术检测对虾病毒,首先在对虾易感染部位(如鳃、肌肉、上皮等)获取病毒源DNA或RNA,加入一定的反应体系,在专用设备PCR仪器上大量扩增特定病毒的特定片段,最后通过凝胶电泳检查扩增产物,以判断样品中是否有病毒的存在(图4-5)。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可以作为对虾病毒病确诊依据。但存在污染危险,因此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方可操作。

  (二)病毒病的确诊

  ①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的诊断。可依据发病虾的症状初步诊断,疑似病虾可送有资质的单位使用PCR技术进行确诊。

  ②传染性皮下组织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的诊断。对虾养殖30~50天后,仍然“长不大”,可作为疑似病例送有资质的单位使用PCR技术进行确诊。

  ③对虾白斑综合征的诊断。可依据发病对虾的症状初步诊断,疑似病虾可送有资质的单位使用PCR技术进行确诊。

  ④对虾桃拉综合征的诊断。可依据发病对虾的症状初步诊断,疑似病虾可送有资质的单位使用RT-PCR技术进行确诊。

  三、对虾病毒病的传播方式

  当前,病毒病是对虾养殖生产中潜在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在养殖环境正常的情况下,病毒一般处于潜伏状态,携带病毒的对虾也不表现出症状。然而,一旦水质突变、条件成熟,“潜伏”者(病毒)便开始“兴风作浪”,大肆进行破坏活动。那么,病毒潜伏在哪里呢?对虾又是如何感染上病毒的呢?

  (一)病毒在哪里潜伏

  我国引入南美白对虾的同时也引入了TSV,之前,我国已发现了WSSV、IHHNV和HPV。研究者发现,这些病毒可感染虾类(包括龙虾)、蟹类和多种水生甲壳类生物(如水生昆虫、桡足类、海蟑螂等),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离体的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因此,经过多年的养殖生产后,对虾病毒可谓无处不在。

  (二)病毒如何感染养殖对虾

  病毒是如何感染养殖对虾的呢?一般情况下,病原体(病毒)从传染源到新的宿主(对虾)之间的传播需借助一定的媒介,即传播途径。研究表明,对虾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有两条: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1.垂直传播途径

  亲虾通过繁殖将病毒传播给子代(虾苗)。也就是说,如果使用了携带某种病毒的亲虾进行繁育生产,其生产的后代虾苗将成为危险的病毒携带者。

  2.水平传播途径

  指健康的养殖对虾在池塘中受到某种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可通过摄入(经口)感染、侵入感染(如鳃部侵入)等途径进行。

  (1)摄入(经口)感染 主要有如下四种感染方式。

  ①健康对虾摄食病、死虾被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往往发生在发病初期。对虾是弱肉强食的水生动物,互残现象明显。当水质变化,原本感染病毒的对虾首先发病,体弱或死亡时,健康的大个体对虾争相吞食这些弱者,因此感染病毒并发病。这也是我们在对虾发病死亡时看到总是个体较大的对虾首先死亡且死亡的对虾肢体不全的原因。

  ②健康对虾摄食携带病毒的飞鸟、田鼠(食病虾)粪便被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

  ③健康对虾摄食携带病毒的浮游生物如卤虫(丰年虫)、桡足类、水生昆虫等被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

  ④健康对虾摄食携带病毒的甲壳类水生动物尸体如杂虾、蟹类等被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

  (2)侵入感染 一般有如下两种感染方式

  ①对虾潜伏底泥,伤口感染底泥中游离的活性病毒大分子,成为病毒携带者。

  ②对虾鳃部遭到破坏,感染水中游离的活性病毒大分子,成为病毒携带者。

  一般认为,对虾病毒病的垂直传播途径的危害大于水平传播;而水平传播途径中病毒的摄入感染的危害远大于侵入感染。

  四、对虾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季节转换、养殖水温的反复变化可能诱发对虾桃拉综合征大规模暴发。一是在春夏相交的4月份和5月份,一般气温剧变后的1~2天内,尤其是水温在对虾适宜生长水温的下限附近(28℃附近)反复震荡期间;二是在下半年的水体温度从高温回落过程中,一般是10月份和11月份,池塘水温渐降,若有反复,也易发病。两个阶段相比较,以春夏之交更易引发对虾桃拉综合征的暴发。

  研究认为,养殖水体环境变差或环境因子出现急骤变化可诱发病毒病的暴发。下面以对虾白斑综合征和桃拉综合症为例介绍病毒病发生机理。

  (一)携毒虾苗养殖中病毒病发生机理

  养殖场直接放养了携带病毒的虾苗,当养殖环境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改变时,或因自然条件而突然改变时,后者如高温、寒潮、台风天气等,养殖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发生了变化,对虾产生“紧迫”感,干扰了对虾的正常机能和代谢,对虾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毒趁机大量复制增加,病害暴发。

  这种情况往往发病急、死亡率高,使养殖者措手不及。春末夏初多寒潮,有的农户很勤奋,早早打理好养殖场,见天晴就迫不及待地放苗,没过几天寒潮来袭,再到虾塘一看,虾苗已所剩无几了。这种情况可用图4-6表示。

  图4-6 携毒虾苗养殖中垂直传播病毒病发生情况发生示意

  (二)健康虾苗养殖中病毒病发生机理

  养殖场中放养了健康的虾苗,在养殖过程中逐渐通过水平传播途径部分感染了病毒,养殖环境发生改变后,感染者病发身亡,健康者通过摄食病死者再感染,病况逐渐扩大、加重,最后全部感染。

  这种情况的病毒病属缓慢发生,可分为几个阶段,即发病初期、急性发病期、衰竭期和平稳期。发病初期,部分通过水平感染的携毒对虾开始陆续发病、死亡,健康对虾(尤其具竞争优势者,养殖户称为“大个体”)残食病死个体而陆续携毒,几日或多日后,集中暴发,进入急性发病期,对虾开始大批量死亡,一般持续几日后死亡量开始下降,进入衰竭期,或者是因为剩余对虾数量已较少,或者是因为剩余对虾已具备了相应的抵抗力,最后患病池塘对虾逐渐停止死亡,偶见少量(一般数尾)死亡现象,即进入平稳期。对虾慢性病毒病的发生,一个周期为15~20天不等。

  正常养殖条件下,多数养殖场对虾病毒病的发生属于第二种情况。养殖者在发病初期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切断后续发病链条,减少损失(图4-7)

分享到新浪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