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Loading69 2018-08-24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

陈曼生是个很有趣的历史人物,他本名陈鸿寿,曼生是他的号。

陈曼生多才多艺,只是由于他在紫砂壶上的历史贡献特别大,以至于掩盖了他在诗文、书画、金石、篆刻上的成就,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或者被人低估。

陈曼生天资豪爽,本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加上多年游幕,使他养成了学以致用、讲究实际效果的为学之道。他厌烦治学繁琐“到家”的心态,与嘉庆时代埋头钻研古奥经学的士林风气格格不入。他曾经讲过一句最为人称道的大白话:“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文为心声——质朴自然,情意真切,才是陈曼生最倾心的文字追求。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佳话:陈曼生曾经画了一枝秋菊,再自撰了几句“村夫语”刻于茗壶上:“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虽然好似日常言谈,但透露出的风趣隽永,极具幽默感。这真是“文章本是妙人写,妙人文章本平淡;莫道言语似等闲,等闲言语藏奇谈。”让人读后,大有“读汉书,浮大白”的意气风发。

陈曼生“不事苦吟”的诗文,在他那个时代,虽然名气不是最大的,但却能随意挥洒,直抒胸臆,有自然天成、别有洞天的趣味。三十九岁时,他自题小像说:“古人皆可师,今人皆可友”,“大事不糊涂,小事厌烦数”,这两句话可谓是他的自我写照。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陈曼生的绘画,才气逼人。他不走泼墨写意的路子,常以寻常的花卉果蔬为题材,间有隐山溪流,精妙之小品,无不意趣纵生。他的美学观点是:“画虽小技,神而明之,可以养身,可以悟道,与禅机相通。”他还在一幅绘画上题款,自表心迹:“作画以空灵奇想为上,一花一芝随意写来,便成逸趣,非拘拘于形似者可同日语也!”寥寥数语,道尽了他绘画时的审美情趣。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的书法,历史上的地位较高。他从碑学入手,四书皆工,皆具法度,为后世书家所推崇。清人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这样评价说:“曼生酷嗜摩崖碑版,行措古雅有法度,精严古宕,人莫能及。”特别是陈曼生擅长的隶古八分书,简古朴拙,恣肆爽健,用笔喜从结体入手,在字体的造型上求变,经常应伸变缩,反短乃长,处处出新。由于陈曼生擅长以疏密、呼应、顾盼、长短等书体架构来追求新奇,所以当时书家都称赞他的书法“以姿胜”,诚非虚语。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追随阮元多年,对金石学也深有研究,他的篆刻成就更是一时之冠,名列“西泠八家”。中国的篆刻艺术,可以追溯远古,秦汉达到高峰,至唐宋衰落,明清两代才再起。到乾嘉时期,篆刻再度成为显学,以“西泠八家”为首,形成了特有的西湖文化奇观。

中国的国学传统,一般都是虔诚地与古人为徒,“字则宗晋,诗则宗唐,刻则宗汉”。陈曼生的篆刻艺术,也远宗汉刻,用刀张扬,豪迈险绝,线条跌宕,精力弥满,有解衣磅礴之气概。清代的浙派篆刻,长于短切的切刀技法。陈曼生把这种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更趋简洁明快。这与他旷达豪爽、力求创新的性格,有着因果相连的关系。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陈曼生以壶得名,却本非陶工。他之所以能在紫砂壶的艺术领域独步天下,全然得益于他在诗文、书画、篆刻等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如壶上的铭文,要在未干的砂泥上刻划,其手法与金石刀法完全不同,但欣赏法则是归于一途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为什么陈曼生是一座让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后人根本无法逾越?就是因为后来者谁也无法具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且取得那么多的艺术成就。

一生勤奋,厚积薄发。40多岁的陈曼生,一番寻寻觅觅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满腹才学的“载体”——做壶去!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历史上留下的陈曼生大名,与他的多年入幕和短暂仕途,基本没有关系。与他的书画和金石的成就,关系好像也不是太大。陈曼生在历史上的光耀,完全是源于他的一项爱好:因为他爱喝茶,从而爱上紫砂壶,最后一手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人神器“曼生壶”。若没有“曼生壶”,陈曼生其人早就被浩瀚的历史岁月给湮灭了。

要讲“曼生壶”,先得讲“陈曼生与茶”。若不与茶结缘,陈曼生岂能迷上紫砂壶?

陈曼生与茶结缘,从何而始?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人去探究。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钱塘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陈曼生满周岁时,家人依照传统,将书、铜钱、算盘、毛笔等众多物件摆放在一起,让其“抓周”。陈曼生竟然对于诸物丝毫没兴趣,直接去抓爷爷手上的那把紫砂壶。家人连声说好,因为“壶”与“福”发音相近,算是讨个口彩。或许,冥冥中早就注定,陈曼生的一生要与茶和茶壶连在一起。

其实,陈曼生与茶结缘,起头是有些苦涩心情的。少年时的陈曼生,不仅寄人篱下,还要照顾弟弟。他懂事早,心智自然成熟也早,很早就有着一种落寞心态。他的几个舅舅都是士族子弟,很懂得喝茶之道,因此陈曼生打小也跟着大人们喝茶。年幼的陈曼生是孤独的,孤独的人大多会亲近茶的清香。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陈曼生成年后,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袁枚。袁枚是知名美食家,也是一个资深茶客,他不仅品茗,还研究“茶味菜”。在《随园食单》中,袁枚特别提到一种“面茶”:将面条用茶汁熬煮后,加上芝麻酱等佐料,面中可散发出淡淡茶香;还有“茶腿”,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质鲜美,茶香四溢。可以想见,袁枚对茶如此钟情,岂能不让陈曼生对茶更加偏爱。

陈曼生在漫长的游学和游幕期间,更是喝茶论道是常事,世情冷暖惟自知。纯香馥郁的茗茶,既解酒困,又醒诗魂,给予艺术细胞特别丰富的陈曼生以独特抚慰。对他来说,喝壶好茶,实乃天下第一惬意的乐事。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由茶及壶,陈曼生自然也爱上了紫砂壶。他在居所专门僻出一间大房,用于藏壶、赏壶。陈曼生是信佛之人,室中还悬挂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像。友人因他既礼佛,也爱壶,便建议取“曼公”与“佛号”的结合之意,把此室取名为“阿曼陀室”。陈曼生抚掌称善,以后他就以“阿曼陀室主人”自居。他在“阿曼陀室”中,还手书一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既生动地描绘了他品茶独乐时的心旷神怡,也一语道出了他品茗时,对世态的百般无奈和满腹牢骚。

“阿曼陀室”后来就成了他制壶时的钤印语,是他留给后人的“文化标识”。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比陈曼生稍晚的湖广巡抚吴大徵是金石考古专家,他极喜爱“曼生壶”,屡屡市索而不得,曾出言感叹:壶底有此四字的茗器,岂是一字万金可求得?

陈曼生与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的相识相交,究竟从何时而起,已经无法考证了。大致来讲,应该是陈曼生担任溧阳县令时,俩人才开始相识相知,直到亲密合作的。

嘉庆时代的宜兴,在茶客们的心中是大名鼎鼎的。因为从供春到陈鸣远的200多年间,宜兴黄龙山的一把神奇紫砂土,在紫砂匠人的手下,已经变成了喝茶神器,天下茶客无不趋之如鹜,资深茶客陈曼生自然也不例外。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溧阳毗邻宜兴,生性好动的陈曼生,公务之余,脱去官服,轻车简从,常去溜达,一边赏壶买壶,一边与工匠们闲聊一番,那是可能的。

紫砂名匠杨彭年,比陈曼生小20多岁,他与妹妹一起,在宜兴以制作紫砂壶为生。陈曼生为何在众多的紫砂艺人中,独独一眼就看中了他,引为滚滚红尘中的紫砂知己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一是杨彭年制作紫砂壶的手艺,在当时的宜兴是首屈一指的。他继承、发扬了传统的全手工制壶工艺,还首创了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的工艺绝技。他制成的紫砂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士林墨客无不视为珍品。陈曼生评价说:“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什么是“龚时遗法”?就是失传已久的手工捏制紫砂壶的传统工艺,早年由明末的时大彬发明,到乾隆时期,此法已近绝迹。市面上流行用模具制作紫砂壶,工艺十分简易,壶型陈旧,毫无新意。独有杨彭年,始复捏造古法,且技法娴熟,得心应手,巧夺天工。陈曼生极其欣赏,由壶及人,就与杨彭年成为了好朋友。

二是杨彭年虽是民间匠人,但他聪慧异于常人,自学成才,具有文人气质,善铭刻、工隶书,笔下追求金石味。陈曼生是嘉庆朝的书法、金石大师,俩人的生平所好,可谓是不谋而合。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交往,十分讲究对等的身份地位,彼此身份即使有些上下落差,距离也不能太大。这就像择偶婚配一样,门当户对是一条基本准则。“越界”交往,历代虽然皆有佳话,但是不多见。陈曼生是一县父母官,杨彭年是民间一工匠,俩人的社会地位天壤之别,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知己朋友,就在于有紫砂壶这个“红娘”。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有史料证明,陈曼生早年也曾自己画样,请紫砂艺人制作紫砂壶,后来均未成气候,原因就在于艺人的手艺不行。你想,紫砂艺人都是用规制的模具来制壶,你随便画一个壶型,他哪能做得出来?陈曼生只有找到杨彭年后,才找到了一个可以把自己的艺术创意付诸于实践的机会,而杨彭年也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充分发挥艺术专长的“拍档”。杨彭年制作的“彭年壶”,继“曼生壶”后,也为江湖所重,身价百倍,成为嘉庆朝的茗壶珍品。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很难说,是陈曼生造就了杨彭年,还是杨彭年造就了陈曼生。

只能说,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两个天才的优势互补,成就了各自的一世之名,这是紫砂壶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经济富足的康雍乾三代,崇尚华丽的装饰风尚。紫砂壶的制作,也一度也出现了釉彩、描金、泥绘、贴花、镂雕等装饰倾向,更有珐琅彩、五彩、粉彩、蓝白彩等变化,使清中期的紫砂壶,看起来璀璨纷呈,多姿多彩,其实繁杂华丽的装饰工艺,反倒遮掩了紫砂壶的纯朴面貌,不仅改变了紫砂壶优异的透气性,也影响了泡茶功能,所以最终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这个趋势反映出紫砂壶在经历明代的盛世后,出现了无以为继的“艺术空洞化”现象。所幸由陈曼生和杨彭年联手合作的“曼生壶”横空出世,才为沉闷窒息的紫砂艺术打开了一扇清新的大窗,让紫砂壶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陈曼生的制壶历史,前后也不过几年。他所设计、制作的“曼生壶”,为后世所知的,大致上有五十把左右。除去仿制前人款式和稍作改变的外,壶型完全独步蹊径的,约占一半左右。后人耳熟能详的“曼生十八式”,实际上并不是陈曼生的定规,而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品鉴,自行挑选列出的,且有不同的版本。不过总体来说,“曼生十八式”是可以囊括陈曼生的紫砂艺术成就。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曼生壶”的形制,多半删繁就简,具有洗练的特色,以直嘴、一弯嘴为主,壶把多圆环形,壶盖多嵌盖、截盖,壶盖旋转无偏心,密闭性能良好,整体感较强。“曼生壶”的容量很实用,很适合文人“独饮、缓啜”的风雅茶习,也适应“小壶时代”的茶风。清同治年的文人陈浏以“寂园叟”的笔名撰写的《雅陶》一书中,曾经这样称誉“曼生壶”:“式样较为小巧,所刻书画亦精,壶嘴不淋茶汁,一美也;壶盖转之而紧闭,拈盖而壶不脱落,二美也。

文人的紫砂壶,紫砂幸逢陈曼生

陈曼生紫砂壶

陈曼生之后,紫砂壶大师辈出,代代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但是所有的大师,他们遵循的制壶工艺,主要都是时大彬和陈鸣远这两人规制的。他们制壶时的所有奇思妙想和艺术想象力,无一不以陈曼生为精神导师,从他身上吸取了大胆创新的精神养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