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注释】事:侍奉,服侍。诸:众多,各个,一般表示多数。如:诸位。
【解读】侍奉伯叔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辈,应如同对待同胞兄长一样。
诸父:指伯父和叔父。《幼学琼林》中说:“称诸父,称亚父,都是对同宗族伯叔辈的通称。”
(《幼学琼林·叔侄》
曰诸父,曰亚父,皆叔父之辈。)
诸兄:所有同宗族之兄。
诸父、诸兄在这里可以泛指亲戚。
《中庸》中说:“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们不怨恨。”
(《中庸·第二十章》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昆:兄。昆弟:兄弟。)
《颜氏家训》中说:“兄弟不和睦,则不会关爱子侄;不关爱子侄,则族中兄弟子侄辈就会关系疏远、亲情淡薄。”
(《颜氏家训·兄弟》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从:旧读zòng,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群从:指族中兄弟子侄辈。)
一般来说,只有上一代人和睦相处,才会关爱下一代人;上一代人关系交恶,则上下两代人关系都不好。再者,只有上一代人关爱下一代人,下一代人才会和上一代人有感情,才会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亲族长辈,堂表兄弟们也才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曾有一对亲姐妹参加一场婚礼,因她们是亲姐妹,主办方便把她俩安排在一张婚宴桌上。可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俩亲姐妹早已多年不说话,互不来往了。席间,妹妹两三岁的孩子只在母亲膝前玩耍,好象根本不认识坐在旁边的姨妈;姨妈也对这个亲外甥视而不见,从不碰他一根手指头。这个外甥长大后,会“事姨妈,如事妈”才怪呢!更别提什么“事表兄,如事兄”“事表姐,如事姐”了!
兄弟姐妹们不和睦,来往肯定少。曾有亲兄弟三人,虽同住一个城市,但至少十年不相往来了。有一次,族中一位长辈从老家来,招呼兄弟三人带着家小在一家酒店聚餐。这一聚不要紧,兄弟三人的家庭聚餐倒像是十来年没见面的同学聚会似的,别说侄子们不认识伯叔,就连伯叔看着已长成少年、青年的侄子也不认识!族中这位长辈看出来了,生气地说:“你看看你们,连自己家人都不认识了,可见你们多少年没来往了!你们还像是一家人吗?”唉,这几个侄子虽说都按着家谱排序取的名字,可那不过是个“字”而已!如此才两代人就断了亲情,到了第三代,恐怕就彻底断了!
现在有那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本身就没有亲兄弟姐妹,小时候不显,有父母呵护,大的时候恐怕就孤独了。朋友毕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份情或许说来就来,说去就去;而亲情是靠血脉关系维系的,或许只有血浓于水的亲戚才是孩子日后可以依赖的对象,只有血脉相连的堂表兄弟姐妹才是孩子一生中可以相伴、相助的人!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不仅是礼节的需要,也是一个因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家族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这种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庞大的血缘网络中找到情感寄托,不会使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感到孤独和无依;更重要的是,这个庞大的血缘网络可以使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找到可以求助的人,找到可以拉我们一把的人。
虽说只有上一代人和睦相处,才会带动下一代人和睦相处,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才会“诸父”也是父,“诸兄”也是兄,但作为下一代人更为理智的做法是:一辈人不掺和一辈人的事,小辈人更不要掺和上辈人的事。上辈人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那是他们之间没处理好关系,是他们之间纠结不清的事;小辈人对他们该亲还得亲、该敬还得敬。
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后,叔叔出于高兴,送给他500元钱作为奖励。他多年与叔叔不和的父母得知后,将他痛骂了一顿,并命他将500元钱退回去。听话的孩子不好意思把钱退给叔叔,将钱退给了奶奶,奶奶将此事告诉了孩子大伯。大伯知道后,非常生气,教育侄子道:“小辈人不要掺和上辈人的事,上辈人哪怕闹翻天,那是他们的事!你叔叔送给你500块钱,是高兴咱们家出了个大学生,你怎么能退回去呢?这事如果让他知道了,心里会好受?你奶奶看到他亲生儿子们这样,心里会好受?现在我给你500块钱,权当还是你叔叔给的,你退给你奶奶的500块钱权当是我孝敬你奶奶的。”说完掏出500块钱递给侄子,并语重心长教育他:“你已经是大学生了,不要再跟没上过多少学的父母和叔叔一样见识了,他们毕竟受教育有限;你也没必要事事都听父母的,该学会对事物有个判断力了,要不然你的学是白上了!”
人都有亲戚。《弟子规》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善待父母,善待亲兄弟姐妹,而且还要善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有一个女人抱怨老公农村亲戚多,老公是那种集全家之力考上大学并在城市里工作的大学生。家里不断来人,五大伯六大叔,七大姑八大姨,做饭一做就是一大桌,没地方住就打个地铺在家里住,烦死了!几番白眼慢待之后,老公开始把亲戚接到旅馆里住,就这她也嫌烦!有一次家里又来了几个亲戚,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她愣是不做饭!后来孩子嚷嚷饿了,于是起身做饭,但只做了一碗,她也不吃,一口一口喂给孩子吃,而把沙发上坐着的几个亲戚晾着!自此,农村亲戚们再也不来了!
但是,事物不是一成不变向前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N年后,老公升了官,成了领导;而她正相反,下岗回家了。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公坚决与她离了婚,那些令她厌烦的农村亲戚跟她再也不沾边了。
不幸都有不幸的根源。有时候,一个人的不幸往往是由自己亲手造成的。既然和人结婚组成新的家庭,那就要把另一方的亲戚当成自己的亲戚一样来对待;既然爱上了“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那就连着鸡窝一起爱吧!哪有只取其金凤凰而舍其鸡窝的道理?还是古代周公是个明白人啊,他告诫封于鲁国的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怠慢他的亲戚。”(《论语·微子》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施:通“驰”,松弛。引申为疏远,怠慢。)
另,“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也可引申为“对待和父亲一样年龄的人,应如同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和兄长一样年龄的人,应如同对待兄长一样。”
《礼记》中说:“年龄成倍大我的人,则如同父亲般对待;年龄大我十岁的人,则如同兄长般对待。”
(《礼记·曲礼上》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
孔子说:“以孝教育人,是为了让人们尊敬天下所有为人父的人;以悌来教育人,是为了让人们尊敬天下所有为人兄长的人。”
(《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这也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长吾长以及人之长。”即:“善待我的老人要推而及之他人的老人,善待我的兄长要推而及之他人的兄长。”
仁爱之心从血缘关系推而及之到没有血缘关系,由家庭内部扩展到家庭外部,整个社会如此才能构建成一个仁爱和谐的社会。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是《出则弟》这一章的终结句,前一章是《入则孝》,两章合起来讲的是“孝悌”,这两章比较具体地指导了应如何善待自己最亲的人——父母兄弟。
《中庸》中说:“所谓仁,就是爱人,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中庸·第二十章》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古人说“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弟子规》开篇总叙首先点明“弟子规,圣人训”,紧接着就是“首孝悌”。
《弟子规》全书贯穿了儒家核心思想“仁”——“爱人”。爱人先爱谁,当然是先爱家人——爱带给自己生命的父母,爱同胞兄弟。
跟外人亲,跟自己家人不亲,这是很奇怪的,最起码自己的家没经营好。一个人外面混得再好,最终要回到家这个港湾的。如果家不是个亲和宁静的港湾,在外面混得再好,终究会发现再好都是虚的,是很不值的!
再者,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也讲究用治家的方法去管理外部,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经营一个家的方法来“治国平天下”
——“用对父母的孝道对待国君;用对兄长的悌道对待上级;用对待子女慈道领导百姓。”(《大学》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齐: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