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讲堂|印章: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秦岭之尖 2018-08-24

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

—— 吴昌硕 清代画家

 

一颗小小的印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印章是中国书法家和画家的随身伴侣,他们都习惯将自己的名字盖在作品上做为记号并以辨别真伪。使用好印章使书,印相映成趣,可以书画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印章始于何时,史界仍五定论,最早发现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董家董浚在著录中写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颗铜质印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距今约3000年历史。

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用篆书刻成印章称为“玺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

 官玺 战国实行封制度遗物


唐、宋、元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

元朝末期,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明代绘画大师文征明的儿子文彭发现了青田“灯光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

 


明清以来近500年间,篆刻艺术流派纷呈。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等篆刻艺术家,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中国印章的质料,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质地较为坚硬的金、银、铜、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为材料。而帝王公卿则用玉质。及至元代开始用花乳石作印。到了明代,石质印材越来越被印人广泛采用,却有丰富的艺术效果。此后印坛即以石章作为刻印的主要材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清 乾隆“乾隆御览之宝”和阗玉玺  


书画家盖图章,是完成一幅画的最后一道工序。我国传统习惯常用盖图章来表示明守信约与郑重负责。画上铃印,除了表示这种作品为某人所画的标志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

在白底的纸上,黑色的画迹中,盖上一方深红色的精美印章,能够使画面相映生辉。所以中国画家常拥有各种印章。让它们在画面上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常用印章有:

名号章。题款署名用章。一般用两方配合使用,是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方刻姓名,一方刻字号;或一方刻姓,一方刻名字。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用时,朱文红色轻,用在上边;白文红重,放在下边。印章大小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盖章的位置,如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下边,如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

 

齐白石印章


压角章,亦称画角章。可根据画面需要,用在画的左下或右下角。压角章比名号章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内容可以是格言、警句,统称闲章,如“师造化”、“得山水趣”、“江山如此多娇”等。也可以用斋馆名,称为斋馆章,如文征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等。

 

压角章


引首章。多为长方形,也有作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根据画面的需要,用于题款开头二三字的右侧,故称引首。内容与压角章相似。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起的作用。

 

拦边章


拦腰章。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拦腰章


鉴藏章。鉴赏收藏者用章,就是现在说的被认可的背书。

闲章。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

印章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通过匠人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


   

鉴藏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