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阳、晋水、晋原在运城

 东夷人士99999 2018-08-24

     一、晋原在运城

 

 山西省之所以简称“晋”,缘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疆域为称霸达百年之久的晋国领地而沿袭至今。晋国得名实缘于古唐国范围晋原。 

    <清史稿>曰:峨眉岭,即晋原.古老的晋文化源头应该在运城盆地以北的峨嵋岭上。

      史书载,周成王“剪叶封桐”,将古唐国封给其弟虞,叔虞子燮因临晋水改唐为晋。古唐国是帝尧的后裔,被商朝分封在夏墟,是殷人的诸侯国,后被周人灭掉,周成王之弟叔虞封于此。

      《夏书》日: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

 《山西通志》卷四:“(临晋县)汉河东郡解县地。按汉置临晋县……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在我看来,应该是临晋原,故曰临晋。

       二、晋水在运城市

    关于晋国由来,史书载,周成王“剪叶封桐”,将古唐国封给其弟虞,叔虞子燮因临晋水改唐为晋。那么史书所载的晋水究竟在哪里?笔者参照相关史料并实地考察,认为晋水主要源流应该在运城市绛县。

 从地理位置看,西周早期,诸侯割踞,各自为国。《史记·晋世家》明确记载,早期晋国的领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即黄河,汾即汾河,也就是说,当时的晋国的方位在黄河、汾河东面,方圆百里。即现今闻喜、绛县、侯马、翼城、曲沃一带,近年来,侯马晋国遗址和曲沃天马晋侯大型墓葬等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当时的晋水,必然是晋国疆域内一条较大的河流。

 从地形地貌看,晋国一带地处中条山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山前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区,其东南部为纵深百里的中条山,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晋水必然发源于诸山之中,而现在这些山峪均在绛县大交镇、南樊镇、卫庄镇的行政辖区内。

  从具体方位看,《吕氏春秋》《毛诗谱》等多种史书均载:“叔虞子燮父以尧墟以南有晋水,改曰晋侯”。尧墟即帝尧早期生活并建都的地方,其地即为现今位于绛县最北面的南樊镇尧都村,为此晋水的源头和主要径流应该在绛县境内。

 从水文史料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把晋水定位在今太原附近的晋阳县,因该地据当时晋国的势力范围太远,不少史学家对此提出质疑,不应采信,疑为郦氏之笔误。笔者对照史料,经实地勘察后认为,西周时期晋国境内的晋水,应是涑水。

 从地名沿袭看。绛县境内有多处带“晋”字的地名或水名。绛县磨里峪深处有名叫大晋堂、小晋堂的两个地方,此两地相隔不远,座落于一条深沟里,深沟里有不少山泉,且泉水很大,顺沟而流,和其它山沟里的水汇聚成河,一直流到几十华里外大交镇的浍交河。在绛县安峪镇,有个晋峪,山沟里有个很大的泉水叫晋峪泉,也称拔剑泉,当地人相传为晋文公带兵打仗途经此地为解将士之渴而以剑挖之。涑水发源于山西省绛县横岭关陈村镇陈村峪,是晋国核心区域最大的一条河流。

 陈村峪村位于中条山北麓,涑水河源头,北临花圪塔村,南临垣曲铜矿峪,西临东峪,东临里册峪,全村共有310人,122户,党员16名,下辖3个居民组,6个自然村。全村国土面积11000亩,退耕还林地面积981亩。本村拥有自然林25000余亩,辖区内有梅花鹿、野山羊、野猪、果子狸等国家保护动物;拥有连翘、小柴胡、野生黄芩、山桃等中药材。

 《水经》:“涑水出河东闻喜县(现绛县)东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涑水流经运城盆地,经闻喜、夏县、盐湖区、临猗、永济,西流入黄河,是晋国的领地,涑水理应为晋水。

 从晋国遗迹看。公元前668年晋献公“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后,晋国的统治中心就由“曲沃”(今闻喜境内)转移到绛县,成为晋国的核心区域。至今存留下不少与之相关的遗迹。绛县古绛镇的南城村南的古车厢城,多种史书均载为晋国中期的都城“绛”。晋国勃兴称霸时期的晋文公、晋献公、晋灵公墓分别座落于绛县的卫庄镇下村、卫庄镇槐泉村、磨里镇东刘家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绛县境内还遗存着狐偃将军庙、祁午将军庙、介之推墓、董狐封地等一批晋国的遗迹和景观,符合古人以山水为宗的理念,也为晋水在此地提供了有力佐证。

说完晋水,我们再说晋阳。

 

   三、关于古晋阳

  晋阳城理应为晋水之阳,或者是晋原之阳。永济市政府驻地赵伊镇,古称晋阳。其南是涑水河(晋水),其北有峨眉岭(晋原),伍姓湖。伍姓湖即《水经注》所谓的“晋兴泽”。“赵伊”之名就是一块三家分晋的活化石。“赵伊”当为赵邑,其处于晋水之阳,是赵家的奉邑。

 涑水是晋国的母亲河,发源于绛山,流经晋国最重要区域。赵伊位于涑水南,取晋阳之名不难理解吧,涑水(晋水)穿晋兴泽而过,城在其北,故曰“晋阳”。在“入泄湖(晋兴泽)”东北有“智伯城”,而智伯墓与家臣豫让墓在湖的北面十多里。晋水既可以泄晋阳,也可以泄智伯之城解梁。

 再者,智伯领地在永济北,距离赵伊不过十多里路,索取晋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理由很充分,赵国已经在河北站住了脚,晋阳之地就给了我送个人情吧,祖宗之地,赵国当然不会答应,于是乎,乃奔保晋阳成为赵氏的主要任务,晋阳之战不可避免的爆发。

 在“赵伊村”周围可以找到许多和三家分晋有关的地名。其南二里有“赵坊村”,其北九里有“赵柏(北)村”,其北二里有“赵斆”读[活]音,北二十里有“赵关”村,赵伊镇西二里有“襄村”即今“小张”村,传是赵襄子的住处;其西二里之处的“七社村”,方言读“漆杀村”,在当地的中条山上,现在还有漆树,人们不敢轻易碰它,因为它会使人过敏,浑身发肿,大概要七天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是天然油漆之原料。传说当年,智伯被杀,其家臣豫让找赵襄子报仇,怕赵襄子认出,便用漆树汁涂其身,豫让用漆树汁涂遍全身而变形,隐于桥下,刺杀赵襄子,为主报仇。“漆杀村”就是豫让隐于桥下的地方。其西南约八里之处是“让村”,是为纪念预让侠肝义胆而得名的,今改作“任阳村”。民间仍作“让村”。这一连串的名字,与晋阳事件密切相关,它绝不是巧合,是我们考证晋阳战役的一个重要依据。

 智伯引晋水灌晋阳灭赵,被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事件,它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起因。这一事件发生在永济,而绝不是太原晋阳。司马迁和汉代学者由于在晋中找不到晋水可以灌晋阳的理由,所以,改晋水为汾水,但许多历史资料证明,这次水灌晋阳的是晋水是涑水而决不是汾水,事件在晋南而不在晋中,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晋阳是晋国大卿赵简子所修的防御城池,在赵的邑地。我们从赵氏三次封邑都在晋南一带的演变过程,来推测一下晋阳的位置。

  赵最早的封邑在皋狼,即秦晋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赵氏先祖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入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这是赵氏第一次受赐封。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的孙子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于(洪洞)赵城,始有赵氏。这是赵氏第二次受赐封。《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记载“(晋献)公将上军,太子申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赵世家》说:“晋献公赐赵夙耿。”(运城市河津古称耿), 在今汾河下游运城一带,这是赵氏第三次受赐封。

   赵氏在晋景公时期曾遭沉重打击。赵氏几乎遭到灭族之灾。这就是《史记》所载“赵氏孤儿”事。以后由于韩厥的努力,赵氏孤儿赵武得以复封,其地依然是“耿”。《韩世家》有:“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这是赵家第四次受赐封。

  赵简子名赵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赵武复位后返还田邑,至赵武之孙赵简子时,其邑地一直在晋南沿河一带(运城市永济至河津),直到三家分晋完成,赵、韩、魏三家彻底重新划分,瓜分了晋国的所有土地。

  赵氏离开其传统的封邑晋南,迁往河北,是赵简子之孙赵献侯时期。那么在赵简子时期,晋国的沿河一带的皋狼、耿是传统的赵氏邑地,晋阳是赵简子所建的后防之所,应当在晋南,再从“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今运城市永济、芮城)”的记载看,三地都在“耿”附近的河东,说明,在赵简子势力最盛的时期,在耿之南的沿河一带都是赵家的邑地。赵简子死后,子赵襄子继位。当年智伯围赵晋阳,引晋水灌晋阳以灭赵,正是因为向赵襄子索蔡、皋狼(在耿之北)两地而遭赵拒绝,赵襄子退到晋阳)。《国策·赵策》一(卷一)说:“知伯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史记·赵世家》“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纵观秦以前的史料中,有关于晋阳的记载,都是晋国史料中出现的。如上所述,此时的赵家尚是晋国的臣子大卿,他还没有把触觉伸到霍山以北汾河上游去。如《春秋左传》定公十三年称:“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之”。这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17年赵简子继位开始到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期间晋阳城已有近70余年历史,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这一段时期,赵国的邑地是在晋西南沿河一带,今吕梁、临汾、运城一带。到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三家分晋以后,赵献侯离“耿”迁到了*。但是在此后的赵国历史上,直到秦国灭赵,公元前247年置太原郡,再也没有见过晋阳城的有关历史记载。而后来晋阳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在魏国(都安邑,运城一带)的历史资料里,明确地记到“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这时,晋阳城存在大约已近200年了。这说明赵国与魏、韩分晋以后,自赵献侯迁*离开了晋南,晋阳就划归了魏国。此后,直到秦攻下晋中,拔榆次37城,横扫晋中,直到拿下太原北面的阳曲、朔州,也没有见到赵国历史上提到过晋阳。而所谓《战国策》《资治通鉴》所提晋国晋阳,依然是赵简子与赵襄子父子这段历史。

   在秦置太原郡以前的史料记载中,找不到晋中有晋阳的依据。按历史记载,秦国攻下晋阳的时间在公元前319年,按《竹书纪年》表“(十六年,秦拔我蒲反)、晋阳、封谷。”此处所记是秦魏的一次战役同一时间,除晋阳外,同时拿下蒲州和封陵。说明这三个地方相近,都在晋南,而不在晋中。此晋阳记在魏国史中,说明晋阳在魏国,是赵献侯迁都以后,晋阳留给了魏。此时秦国还没有能力越过魏而向北面汾水上游的赵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大陵在并州文水北,此时赵国都在邯郸一带,如果晋阳在晋中,此前的赵肃侯游梗阳(太原域内),和赵武灵王来到自己的故邑城,为什么不去?这说明赵的故邑晋阳城不在晋中。特别是公元前316年(赵武灵王)十年,秦已“取我中都及西阳。”晋国中都既今平遥县一带,西阳乃今中阳县一带,可见,秦国此时已取下汾阳一带东西两边,虎视榆次一带。六年后赵武灵王来游,怎么不以他的邑地晋阳为据点呢?可见,晋阳不在这里!公元前288年,秦国取中都、西阳27年后,(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梗阳城在今太原晋阳城南一带,也没有提晋阳。

公元前248年,秦国大兵压境,(秦庄襄王)三年,攻赵榆次、新城(今朔州南)、狼孟(今阳曲),取37城,太原南北均已攻克,亦未提晋阳城。这说明在这里当时是没有晋阳城的。然而,司马迁在《赵世家》中却说:“赵孝成王23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正初立,‘秦拔我晋阳’”。这一句出来的十分突然,好像这个晋阳很难攻克,似乎是赵国盘踞的据点。假如这样的话,秦拔晋阳应当在《秦本纪》和《赵世家》中留下重笔,怎能这么一笔而过,而在《秦本纪》也没有记载,秦的其他史料中也不见。惟司马迁的《赵世家》中有一句。

可见,司马迁在当时秦始皇焚书以后,由于资料的匮乏,否定了晋南有晋阳,断定太原郡有一个晋阳,他在《史记·赵世家》还把“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中的晋阳改作“阳晋”,而在《六国年表》的同一事件依然用“晋阳”。所以,他在《赵世家》中,把智伯在晋南引晋水灌晋阳的故事写在了今晋中,又发现晋中的那个晋水无法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那么大的效果,就改变了原来的历史面貌,将引“晋水”改作引“汾水”。这样以来,他必须对他生造的这个晋阳在后文有所交代,于是,添加了这句“秦拔我晋阳”。在司马迁所说“秦拔我晋阳”的前一年(公元前247年),已经置太原郡。但这个“秦拔我晋阳”在秦国史料中从没有记载过,依据是从哪里来的?特别是自公元前403年赵、韩、魏正式封为周的侯国以后,到秦灭赵的公元前247年,赵国的历史156年间,也没有半字记载他有一个晋阳城。那么说赵国在晋中有个都城晋阳,岂不是子虚乌有吗?

诸多史料说明秦所拔“晋阳”,只有魏国“晋阳”可信,魏国晋阳一直存在到了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19年,此时晋阳城已近200年历史。所谓赵简子(赵鞅)“归我韂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赵襄子(赵毋恤)“乃奔保晋阳”、智、韩、魏“三国攻晋阳”,皆在河东一带。

到了唐代,随着一些史料的陆续出现,人们开始重新正视一些问题。于是人们对汉代学者关于晋阳城的认识产生了怀疑,特别是晋太康二年 (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在河南汲县西南魏襄王墓中出土的。有人认为是魏安釐王。《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

于是,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提出了对晋阳新的看法:“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这符合《竹书纪年》所说:“晋阳、封谷”的记载,也与许多史料中“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的记载相合。从地域上看,蒲坂、晋阳、封陵三地是方圆六十里之内三座古城。

  刘起釪(1917年-)在《续古史辩》指出:“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

  这里所说的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在今永济市城区(今名赵尹村)一带,其北是伍姓湖,《水经注》说:“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今作伍姓湖),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坛道山(今作五老峰),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西陂即张泽(今赵杏滩)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

可见伍姓湖古称晋兴泽,涑水穿晋兴泽而过。晋阳城在其阳,得名晋阳。

  今天晋兴泽改作伍姓湖,其实还是从晋国赵襄子晋阳事件演变而来。当地人都知道,伍姓湖按其本意,应当以它的方言读音为准来解读,当地方言将“伍姓湖”读作“入(永济当地读“入”作“捂”的音)泄湖”,据说,这一名字的来历是当年晋国智伯水灌晋阳,此湖为入水泄水的地方,此后人们便称它“入(音作‘捂’)泄湖”。

  按照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对晋阳位置的定位,从虞乡县向西三十五里,而且又在晋水之阳,只有一个夹在中条山和涑水河间十多里宽的狭长地带。这个地方目前是永济市城区,这里叫赵伊村。

  那么,公元前455年三家分晋导火索的晋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可见,晋国时代晋阳并不在晋中,而在晋南河东,这里才正是春秋晋阳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