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岭南霞光”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国展精英二十家展 首届“凤凰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二等奖 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展 第二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八届书坛新人新作展 广东省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三届“珠江钢管杯”广州市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 专 访 Q1: 曾老师您好,作为年轻一代的书家,可以和我们说说您是如何与书法结缘的吗? 曾老师: 与书法的结缘是因为爷爷和老爸的熏陶,从小跟弟弟妹妹一起,被他们带着写字,就这样自己慢慢喜欢上的,一直坚持到上了大学后,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通过跟老师们的学习后,自己能够走出来。 Q2: 曾老师,您平时是如何临帖的? 曾老师: 如何临帖这个问题是分阶段性的,因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发展,那临帖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以前临帖,可能就是写的像,到了一定时期就是为了获得一种营养,体验古人书写的状态。
那么到现在更多的是怎么去理解古人,临帖能不能给我制造一些新鲜感,或者说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临帖的目的,其实也是帮我更多的感受古人的不同。
现在临帖会多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在以往固有的书写系统当中,有意识地去选择临帖的一些内容,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古人的东西。不会太一五一十的把这个帖里面东西照搬过来。对帖里面东西是有取舍的,在后面的创作当中,是有消化和吸收的。 Q3: 您觉得从临帖到创作需要怎样的历程呢? 曾老师: 其实临帖到创作更多是一种意识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像而临帖,没有思考古人的意图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会非常大。
一旦临帖打破了这种观念上的认识,我们在临帖的时候追求每一笔、每一划、每个空间,每个小局部,小章法,能够有意识地去理解它,而且不断地去找新的文本去按着这些去创作它,反反复复这样做的话,那么这个效果会非常明显的。
我带的学生我也会鼓励他们,多去尝试创作。这个相当于我们学英语的单词,我们要多去实践,多说或者写作。书法也是一样的,学了一些东西之后,理解它的用法就多去创作实践。把尝新使出来也好过只是知道而不使用,不然学了跟没学一样,早晚会忘掉了。 Q4: 很多老师老师建议多读帖,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怎样才能在多读帖中读出知识来呢?老师您能给我们说下读帖的益处和在读帖中应该怎么收获知识呢? 曾老师: 读帖更多要去理解古人的意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直接跟创作挂钩的,理解的越多你以后创作才更有手段。读多了帖,读懂了帖,那么你就更靠近古人,更古,那创作的水平更加的高级,
那么我们欣赏古人作品的时候,我们也会更加的有普,会读了你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古人想要创造的,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帮助的。
怎么去读帖呢?这个考验到你自己的一个反思能力,我们平时看一个字帖,觉得看起来挺有意思,但是又说不上是什么意思,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一眼之后自己试着写出来,但不是看着临,而是背着临,然后再跟原帖做一个对比。
这样的方式呢,就很好的把一些细节的东西突显出来。你没做到的,你眼中看到,跟你手中写出来的不同,这样比较之后对读帖的理解是非常有用的方法。
另外,读帖更要感受古人那种气息和笔势,上下行之间的字,左右行之间的安排,都是经过古人的处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一点点去读,他的向背,它的大小,长短。这一切对比元素都是要纳入到我们的思考当中的。
跟自己对比,跟古人对比,跟自己对比就是跟以往自己的书写经验去对比。我们是怎么写的古人是怎么写的,然后发现它的不同,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获得的知识。在古人与古人之间对比就是不同书家,他的不同,在不同的元素处理上的不一样。
我们就会有一个综合对比,不同朝代或者同时代不同的书家,他们的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从中可以在一个非常庞大的这种网络体系,对比元素的多元中获益很多。 Q5: 重视传统,回归传统,在此前提下,自出新意,这应该说是当前书坛创作的主流,您是怎样看待“碑”与“帖”的关系? 曾老师: 在我看来,无论是碑学也好,帖学也好,都应该是吸取的,不应该偏废。那么当然一些人,他会有一些偏向,或者更多的帖学,偶尔兼顾碑学,或以碑学为主,偶尔兼顾帖学。
我主要是以帖学为主,偶尔写一些碑,写一些篆、隶、这个也是作为帖学一个辅助。一味的帖学容易走向圆滑。需要一些钢硬的元素去辅助他。是要保持这种平衡,也是为了得到一种新鲜感。而且前人也走过太多这样的路了,碑帖结合的也很成功,这也是一条比较正的路,就是不能偏废要能够结合起来。 Q6: 现在很多书家都入过很多展览,逐渐地衍生出了“展览体”这个词。您是如何理解展览体的? 曾老师: 这种展览基本都是由官方组织、地方省协主办的。那当然因为这个环境信息比较爆炸,比较公开的。那么大家写什么风格入展,这种风格很容易就会被复制,那么雷同体,雷同感就比较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有时候这个时代趋势是难以扭转的,但是这样也有好处的,他能够促进一大批人迅速的提高水平,也可以说是一种底线吧。也可以说是书法的一种平民化吧,让大家更多地获得一种比较正的一种书写方式。那他不好的就是千人一面很雷同,这个也是这种展览所带来的一个弊端。
书家要怎么去理解,怎么走出来,这是个重大问题。走出这种展览体,书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这有待于后人更多的去做了。因为,毕竟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是没法做到的。 Q7: 现在很多的线上课堂,请问怎么能抓住线上教学的特点去学习呢? 曾老师: 我自己也有网络班,也在一些平台上过网络课。对于这个网络上的教程,怎么去学习呢,其实需要这个学习者,更多的理解这个教纲,那多理解教纲的编排顺序,它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编教材的人,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把教纲罗列出来。他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那么理解他的这个教纲,就对老师的整体思路有个大概的理解。
网络教学也有他的短板,不能实时的回复,不能一对一的传授一些东西,所以这个是大问题。那么就需要学生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很细节的问题,好像似乎一句带过的问题,都要留心,有问题要及时问,不要憋着,因为相隔那么远,你这让老师主动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学生有主动性,而且多发现多观察,多问。 Q8: 请问曾老师您对于笔法、字法、章法是如何理解的? 曾老师: 这个问题是其实是非常大的,基本就是技法核心了。如何理解呢,在我看来,现在章法可能并不是首要的一件事,往往章法跟他的字法,是有比较直接关系的,因为他字法决定了他的生发方式。他会有怎样的大空间,这就是他的章法。
所以字法需要自己去独创的,而不是种章法,往往就是因为有独特的字法之后,为了生发出这种关系,他必然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章法,这是就是我对于字法章法的关系的理解。
另外笔法在某一种程度上也会决定一些字法,但是他们会相对独立的。比如说笔法的线条,这段时间追求的主要是线质,用力方式,或者说线质之外的这些用笔的精细程度,都可能成为你这段时间的主要集中点,往往这个点突破之后又会转向字法,这就是一个往复循环的,并不是说共同进步,而是交叉进步的。
那么字法丰富了之后,肯定会更追求一些用笔的丰富。用笔再丰富了一级之后,字法也想要更进一步,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侧重点。他们都是相互相成的,只有更高级的用笔,才能凸显出它结字的美妙精致,那种更精致的这种结构能力,才会把用笔的那些丰富细节完全展露出来。 Q9: 对于经典,我们都知道应该临习经典“二王”一路的碑帖,但是总感觉摸不到头绪,老师您给指引下方向呗。 曾老师: 二王是很多人都写的,那么它的难度其实也是很大的。可以说像兰亭序这样的经典之作,还真的没什么人能够写的出来,或是说按照这路去创作,写的多少偏差很大,无论从结字还是精细程度都没法复制。
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某些部分,我们可以从后人学习王羲之,或者从王献之当中去理解,比如说我们看到苏轼怎么去写王的,米芾怎么去习王的,董其昌怎么去写的,赵孟頫怎么去写的,
通过这些古人,明白它的一个取法对象和取法方式,然后我们结合自己可以模仿一下,比如说米芾是怎么取法的,赵孟頫是怎么取法的,这是重要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制,也没必要完全复制,因为他们的对比元素太多了。,一方面吃力不讨好,哪一方面效果也比较微小。
但是我们学习临帖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对比因素,多去观察,多去总结,总体学习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观察对比元素,书写状态,这个就是不二法门了。 Q10: 我再替一些初学者问一个问题,曾老师您觉得对于初学者,应该怎样练好基本功? 曾老师: 关于初学者学习,最好是从正体入手,楷、隶、篆、都可以。对文字本身要有足够深的认识。像学篆、隶,字起码要认识一些。楷书的框架,结构还是很重要的。正体可以帮助一个人快速的认识这个结字空间啊,一下子上行草书,就很容易迷失,有些点并没有写到位,并不符合字法,初学者最好还是从整体入手。
当然也可以同时兼顾行草作为这一种丰富,但是这种正体的框架能力,早些能把它攻下来是最好的,为了之后写行草书的时候,能够更有法度更准确,更符合字法,有书法的一种美,这是重要的。 曾老师_作品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