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有法丨兰亭奖得主:4个步骤让你行草书创作由难变易

 南山友 2020-05-05

问过很多练习行草书多年的朋友——怎样学习行草书才能临的像创的好?

有人说行草书贵在用笔,要解决线条气韵问题;有人说行草贵在排布,要懂章法原理。

有人说行草书表现力丰富,要激发感情;有人说行草书技法难度高,得理性分析。

有人说行草书要融各家之长,以突破陈规,有人说行草书要深挖一家精髓,然后才能创新。

有人说行草书多投展能锻炼自己;有人说行草展览体时风过甚,不要一门心思投展。

张老师作品

行草书就是这样,处处是矛盾,处处让你纠结到发狂。

大多数人练习行草多年,也摆脱不了某一天的幡然醒悟 :“练这么多年了,我竟然还在原地打转转!”

行草书还会这样,你还没有解决基础问题,它便把更大的困难抛给你, 反正你已经掉井里了,不差它再往里多砸几块石头。

行草书居然能这样,当你花费十年心血修成正果时,回头一看有人用了三年便成功了, 反正你走的弯路,正好作为后人的前车之鉴。

张老师作品

据说,行草书练失败的人都有过出家的想法······

行草书不是难,是爱跟你玩儿捉迷藏。练行草书不会感到累,是火烧火燎的着急!

不过,一旦你摸清其中“玄机”逮住了它,行草书立刻就“秒怂”了。

我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哈,因为来自江苏淮安的张挥老师,就成功地把行草书给“驯服”了。

四次兰亭奖得主的张老师是研究行草的专家。尤其在临创转换方面有很多独到的经验。

张老师曾深入探寻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宋四家等名家法作。发现学习他们的书法都要经过几个重要的节点。

首先是实临,以探寻“用笔”之奥。实临就是要放下平时书写习惯与成见,最大化的靠近古人经典作品,分析其作品的点画、点画的程式与变化,结构规律与变化 ,章法特点以及整篇产出的气韵。

张老师作品

通过对字帖的分析与理解 ,探究古人是如何通过自然书写生发出作品的图式。

我们通过对图式的研究,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通过对比找出差距,及时修正自己的书写习惯,持续一段时间 ,形成心与手的记忆。

然后是意临以激发想象,神会古人。意临是在我们大量实临之后,得出自己的感悟进而写出带有个人审美感受的作品。

张老师作品

意临肯定会与古人有不同处,但要做到和古人的笔法、结构、风格是一致,同时符合古人书写的法则,不犯忌。

另外,我们还要兼顾自己追求的书写感觉与状态,这样的作品才会气韵生动,不被字帖的形所困。

这也可以说是以字帖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就把生硬照搬的描形变为有思考的自然书写。

最后是创临以展现自我审美,让古代经典焕发新生。创临就是以创作意识的临摹 ,此时可以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的碑帖经验 ,加上自己的审美,对原帖进行取舍式的尝试,可以改编字帖。

张老师作品

我尝试不同章法、幅式、风格等多种训练,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此为万变不离其宗模式。

从中找到字帖的启发点,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经过了实临、意临和创临,你距离“逮住行草书”就差最后一步了,那就是“实战创作”,我们要有“策略”, 所以接下来的3分种你可要认真阅读了。

一、同样内容变换不同的形式

同样的一首诗,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写出大小不同,形式各异 ,不同风格的作品。

平时要多多单字练习 ,一个字要从其用笔方法、结构特征、内部空等各方面谋求不同的造型,做到一字多面。

张老师作品

其次还要尝试不同的书写工具 ,包括毛笔的软硬,笔尖储墨量的多少,墨的浓淡以及黏稠度,纸质的渗水性和颜色等等。工具的不同都会影响最终的书写效果。

二 、相同形式变幻不同内容

在同样尺寸的纸上,同样的诗我们可以调整每个字的大小,每个字之间的疏密,行轴线的欹侧等,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把握。

或者是同样的作品形式,我们更换不同的诗词内容,反复训练。

三、把临帖当创作

例如我们临圣教序,可以用兰亭序的书写感觉写,把原本的集字还原成墨迹,理解刻与写的不同。

张老师作品

如果是临纯草书,我们可以用行或行草的感觉写,训练不同节奏的变换。

如果是临苏东坡,我们可以用董其昌、米芾、黄山谷的感觉等,训练对风格的把握与控制。

同学们,想必你们都有体会,行草的书写如果你中间某一技术环节发生了意外,那么你会接二连三犯更多的错误。

张老师作品

因为行草书彼此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张老师携手墨池学院共同打造了“四步走——打破行草书临创屏障”课程。

针对有一定行书基础同时想积极提高的书友,帮助你们理清思路,通过张老师十年学习行草书的经验分析, 让你告别行草书学习“原地打转”的尴尬状态。

张老师作品

我们以“二王”书法为切入点,从笔画到结构再到字组,一行乃至章法,系统分析了实临、意临、创临三大行草书学习步骤,最后进阶风格化创作,让你功力大增,将难写的行草书按在地上狠狠摩擦·····

导师简介:

张 挥1977年7月生,字清芝,号莲堂,江苏淮安人。师从曹宝麟、陈忠康、姜华老师。淮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2014年考入中央美院首届兰亭书法班 2017年考入中国书法协会第四届国学与修养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 中国书法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