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恩:恩惠。怨:怨恨,仇恨。报:1.报复,复仇。2.报答,酬谢。
【解读】受到别人的恩惠,要予以报答;受到别人伤害而产生的怨仇,要忘记它。报复怨仇不过是短暂的,报答恩惠才是长久的。
《战国策》中说:“别人对我的恩德,不可忘记;我对别人的恩德,不可不忘记。”
(《战国策·魏策》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德:恩惠,恩德。)
孔子说:“不忘曾经的恩德,忘记曾经的怨恨,这就是仁爱啊。”
(《孔子家语·颜回第十八》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在孔子看来,记恩不记怨也是仁爱之心的一种表现。
恩欲报
有承于别人的恩有很多,诸如:救命之恩、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解急救难之恩,等等。每一种恩的后面无不对一个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甚至重大影响。有的恩或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或根本改变了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或使人当前危难得以化解等等。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人看来,有恩必报就如同别人和你说话,你要应答一样再正常不过了。(《诗经·大雅·抑》
无言不雠 ,无德不报。)(雠
[chóu]:应答。)人们更是崇尚“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大恩未报,刻刻于怀”;那种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人为人所不齿,不通人性、凶残冷血之最的白眼狼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一饭千金
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为平民百姓时,穷得很,既无出众的品行让人推荐去做官,也不会做买卖,所以常去别人家蹭吃蹭喝,人们大都讨厌他。他曾经常到下乡南昌亭长家蹭吃喝,一蹭几个月,把个亭长媳妇烦死了,有一天一大早做好饭端到内室床上吃。到了吃饭时,韩信又去了,亭长家没饭,也不给他做。韩信明白他们的意思,一怒之下,掉头就走,从此不再去!
没办法,韩信就去城下钓鱼,钓得上鱼来也能解决吃饭问题。韩信钓鱼时有很多老大娘在河边漂洗,其中一位老大娘见韩信饿得很,就拿出饭来给他吃,就这样一连给他吃了几十天饭,一直到漂洗结束。韩信很高兴,对老大娘说:“我一定会有重重报答您的那一天。”老大娘生气地说:“一个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为了报答吗?”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历经多年征战后,过河了!一举从一个到处蹭饭吃要饭花子一样的人物变成了楚王!但贫穷时期给他饭吃的漂母他还一直记在心上,他被封为楚王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见曾经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以报答曾经的恩惠。(《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相比于两千多年前的韩信对解决了其一时吃饭问题的漂母,现在的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解决了其四年学业问题的资助人,就有些太差了。有些被资助的大学生在校时能联系上,毕业后就音讯皆无了。更让人费解的是,有些大学生在上学时受到一些好心人、爱心企业的资助,连一句表示感谢的话都没有,有的倒是能给资助者写封信,但通篇都是倾诉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相助的话。不资助还好,一资助反而像欠他的一样了。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更甚的是有些贫困生大学生在学校里不把自己当贫困生对待,盲目和同学看齐,开销越来越大,家庭供不起,就对资助人产生了依赖心理,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把资助人当成了提款机,使资助人一气之下拒绝再向其提供资助。——人家是解决你学业问题的,又不是把你当孩子养什么都要管的。对于相继出现的这种现象,社会上反而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对感恩说不”,“不必感恩”的奇谈怪论。好像感恩有损于贫困生人格,有损于贫困生尊严似的。有些大学生甚至无耻地说“贫困生凭什么非要感恩?”“你把钱捐出去了,怎么用就是人家的事情,何必非要人家朝你感恩呢?”有的更是指责资助人动机不纯,是为了沽名钓誉。太无语了,不感恩也就罢了,还倒打一耙!猪八戒的后人哪!
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到“对感恩说不”,实在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这个世界有很多奇怪!”
故去的资助人漂母一饭能换来千金,现在的资助人千金难换一句话,更别说一饭了!
也许,有些贫困生不是不想感恩,不会感恩,或许是心理上极度自卑又自尊吧?毕业后就不愿再跟资助人联系的大学生,也许是不想让人知道他过去是如何贫穷,如何靠人资助才完成学业的吧?多丢人啊!可是,你一个才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算什么,什么面子不面子;人家韩信还是“王”呢,也没有嫌过去穷得没饭吃丢人,还主动召见漂母感谢人家曾经给他饭吃呢。
不说年轻人了,现在有的老年人摔倒受伤被人扶起来送到医院——送他的人还帮着垫付了医药费,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送他的人反被告上了法庭,被当成肇事者索赔巨额医药费。本是做了一件好事,却被当成肇事者受到讹诈,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人怎么了,脑袋被驴踢了吗?或是坏人变老了?看来人们常说的“不是什么好鸟”也包括老鸟啊!孔子说的好:“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人,是应该被判刑杀掉的刁民。”(《礼记·表记》
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这种人坏就坏在给社会起了个不好的警示作用:做好人不好,做好事不好,会给自己招来麻烦的。
怨欲忘
不管以前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蒙受了什么冤屈,受到了什么不公平对待,有什么难解之恨,一个人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不执着,不纠结于往日的是非恩怨,不计较今日正在发生的是非恩怨,如此才能胸怀宽广,不悲不喜不怒不怨,轻轻松松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心胸狭窄,抱块石头活在这个世界上!
过去发生的事是黑的,你如果抱着不放,耿耿于怀的话,眼前就一直是黑的;遇事要有气量,想开些,看淡些,眼前才能一片光明。有的人做的事你一生都不会原谅他,但也没必要把他放在心里。“小人如狗,到处都有”,想那么多干什么,纠结于怀干什么?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一辈子都在害人,他不害人都不知道还能干什么;你没必要一辈子都在恨人,人这一辈子有很多事要干,没工夫把这种人放在心里。天道酬勤不酬怨,老天善待的不是那些整日怨天尤人,生活在苦闷仇恨中的人。
对于害你太深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害你的人,你没必要去违心地化解怨仇,也不可能化解怨仇,不过是嗤之一笑:“‘苟不教,性乃迁’,他这一迁迁成畜生了!”
宋朝的韩琦在不以怨为怨方面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宋朝事实类苑》中说:“一般人在谈到自己所遭遇的不平之事时,必定动气变色,言辞激烈,唯独韩魏公不这样。反而是谈及小人忘恩背义,欲倾轧自己时,言辞温和,语气平静,就像说平常事一样。”
(《宋朝事实类苑·卷十四》
凡人语及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辞和气平,如道寻常事。)
非常佩服有些人对几十年前产生的怨恨记忆犹新,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生活中遇到的既说得过去又说不过去的琐碎事。听他说了那么多遍,还是那几件事,翻过来覆故去,陈芝麻烂谷子般一遍遍地倒腾,而且奇怪的是,每次他跟你说的时候那眼含热泪、双目圆睁的样子都像是第一次跟你说一样,还老是要求你附和他:“你说他这样做对不对?!”“你说他干的是不是人事?!”你都无法和他同坐,跟他在一起简直像进了电影院,老是给你放怀旧片电影,今天见了给你放一遍,明天见了又给你放一遍,让你如坐针毡,附和他不是,不附和他也不是。时间能让人放下很多事不再去想它提它,时间能淡忘很多当年的深仇大恨。这么多年过去了,多大的事也该放下了,难道这点事就放不下?这么多年过去了,多大的恨都该淡忘了,难道这点恨就淡忘不了?干嘛几十年一直揣在心里憋得自己难受?
倒是遇到过一个已经退休了,退休前曾经在一家酒店做部门经理的朋友,她在说起当年酒店搞竞争上岗,她的副职为了竞争上她的位置,暗地里串通人给她做了一盘菜,她被“淘汰”到酒店后勤上的事,一边跟你说着,一边哈哈笑着,拍着你的肩膀说,就像说一件很开心的事一样。——人就应该这样,虽然曾经历过一番风雨,但事后回过头去看,却也无风雨也无晴。——曾经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俱往矣!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现在发生的事也即将成为过去,终究会成为过去!也许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所遭受的磨难来都有它来的理由,所遇到的坏人遇到都有遇到的理由,这个社会谁都不亏欠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切既来之则安之,好好活着,人生不顺了,要学会拐个弯好好活着!
说实在的,有小人存在就有小人存在的理由,真没必要一味地痛恨小人,反而有时还需要感谢小人呢。小人对一个人的发展既有破坏力也有助动力。有时当你人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时,还真得感谢出现在你人生中的小人呢!他使你人生轨迹拐了个弯的同时,也使你的人生轨迹螺旋式上升了。纵观历史,不少名人大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在小人的反作用力下造就的。
“
死灰复燃”与“霸陵醉尉”
西汉时,御史大夫韩安国曾抵罪入狱,蒙县监狱中有一个叫田甲的狱吏欺辱韩安国。韩安国对他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挺逗,来了句:“死灰如果复燃了,我就撒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授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从一个囚徒一跃而成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政府高级官员。田甲知道后,吓跑了。韩安国放出话来:“田甲如果不回来,我灭他全家。”得此消息,田甲只好袒露着上身前来谢罪。韩安国笑着说:“如今死灰复燃了,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一级别的官值得我来对付吗?”最终还是善待了他,没对他怎样。
(《史记·韩长孺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谢:认错,道歉,谢罪。)
大人不记小人过,韩安国作为一个政府高官对一个小县的监狱干部根本不放在眼里,也不做计较——是龙就不会在乎小鱼小虾的;相比而言,同样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之后死灰复燃、咸鱼翻身的同一时期政府高官,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对一个看守陵墓的小官的报复行为就显得有些过分,心胸过于狭窄了。李广曾被削职为民,在家闲居数年,与前颖阴侯的孙子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中射猎。有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从外出,与人一起乡间饮酒。回来走到霸陵亭时,看守霸陵的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李广,禁止他们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李将军。”霸陵尉说:“现将军尚不得夜间通行,何况前将军呢!”硬是不让李广及其随从通过,让他们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被调往右北平郡。于是天子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当时即请求派霸陵尉和他一起去,可是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杀了。
(《史记·李将军列传》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如果说田甲的确对落难的韩安国有戏辱的心态,那么霸陵尉不过是照章办事罢了,而且还喝多了。如果没喝多,一听李广的大名,说不定就放了他一马;李广是有些太记仇了,而且复仇复得也太狠了,要了人家的命!
报怨短
对于怨仇,主要有三种报复方式,即: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以怨报怨:就是以怨恨回报怨恨。所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瞪我一眼,我也瞪你一眼,看你还敢再瞪我!你咬我一口,我也咬你一口,看你还敢再咬我!”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德报怨:就是以恩惠来回报怨恨。即你害了我,我反而要对你好。为什么有人会这样呢?古今很多人用孔子的话解释是为了保全自身,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礼记·表记》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这里的“宽身”被理解为“保身、爱身”之意,“宽身之仁”也就是“为了保全自身而采取的爱心”。这种以德报怨就像是有人被狗咬了,因为害怕再被咬,反而送肉给狗吃。我觉得“宽身”也可以理解为“宽容得过了份,超过了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宽身之仁”也就是一种“宽容得过了份,超过了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仁爱之心”。即一个人害了我,你让我不要去害他,我做得出来;但反过来让我对他好,我心理上承受不了!对于伤害你的人隐忍、不做计较也就罢了,但反过来还要对他好,这就太过分了!狗就是狗,你再送肉给它吃,它也不一定领情,该咬你还是咬你,吃饱了咬得更狠!
以直报怨:就是以公正、正直来对待怨恨。即对于伤害你的人,既不对他好,也不加害于他,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就好比有个主管某事的人,有一天刚好遇到一个害过他的人来办事,以直报怨的做法是他的事该咋办咋办,符合程序就办,不符合程序就不办;不是觉得可算落在自己手里了,正好借此机会出出气,刁难刁难人家,能办成的事也让他办不成,该他倒霉!
在这三种报怨方式中,孔子提倡的是以直报怨。
有人问孔子:“以恩德来回报怨仇,这样做怎么样?”孔子说:“那你以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以正直来回报怨仇,以恩德来回报恩德。”
(《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但是,在这三种报怨方式中,孔子也不反对以怨报怨。
孔子说:“以恩德来报答恩德,百姓就会有所鼓励;以怨仇来报复怨仇,百姓就会有所惩戒。”)
( 《礼记·表记》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是啊!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提倡以德报怨的话,岂不是恶也有善报?恶人没有什么惩戒,谁想作恶就作恶啊?做了恶还有人施恩,那就恶上加恶吧!
中国人既从心理上认同“此仇不报非君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血债要用血来偿”这种“以怨报怨”方式;但又不认可过多地报怨,长久地报怨,告诫人们要多一点宽容,多一些大气,“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过正常生活吧,没必要与狼共舞。
什么都有个度的问题,不管是以怨报怨也好,以德报怨也好,都应该适可而止,及时了结,所以《弟子规》对报怨所用的字句是“报怨短”。以直报怨本身就不计较怨,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所以也不存在时间长短,了结不了结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报怨”是“报复怨仇”,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抱怨”。这两个词有着本质的区别:报怨,是别人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是有恨结仇的;抱怨,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某人某事心怀不满,责怪于人,不至于有恨结仇的。这个抱怨是“抱着”的“抱”,大概这种人对怨总抱着不放,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吧?
何以报怨?是以怨,以德、还是以直?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抱怨不过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摩擦、小过节,是上不了台面的。
报恩长
如果对于报怨要适可而止,及时了结的话,报恩却没有什么“止”和“结”一说。中国人崇尚“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菜根谭》中说:“我对他人有功不可惦念,而我对他人犯下的过错则不可忘记;他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怀,他人对我犯下的过错产生的怨恨则不可不忘。”
(《菜根谭》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这句话大意是说:我搭把手帮助过的人不要放在心上,我踹过一脚的人一定要记在心上;搭把手帮助过我的人要记心上,踹过我一脚的人要忘了他。
五个馒头,感恩四十年
曾读过一篇报道。这篇报导讲的是湖北省农村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靠叔叔东借西乞把他养大。他196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武汉一所大学。从他家到学校200多公里,如果走路需要6天,如果坐船需2.5元的船票。可叔叔实在拿不出这2.5元,只好从邻居家借来2斤面粉做成6个大馒头送他上路。第一天时,他走了整整一天,饿了,吃一个馒头喝几口河水,在一个寺庙里坐着歇息。由于一天的跋涉下来,实在是太累了,在寺庙里他不知不觉睡着了。可当他醒来时却意外地发现5个馒头被狗叼走了!剩下的5天吃什么,他悲哀地大哭一场。忍着饿又连续走了两天。到了第四天早晨,他走到了一个水利工地,刚好看见一个大娘正在给工地民工蒸馒头。他实在是太饿了,一下子扑上去抓了一个热馒头就往嘴里送。大娘发现立刻从他嘴里把馒头抢回来。这时,这位苦孩子“扑通”一下双膝跪地,含泪恳求道:“大娘,救救我,我已经两天没东西吃了。”他向大娘说出了原由,并将大学录取通知书给她看。大娘心软了,立刻包了5个热馒头,送给他。正是这5个热馒头,让这孩子走到学校,成为一名大学生。1964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工厂当技术员。
“大恩未报,刻刻于怀”,他心中一直记挂着这位给他5个馒头的大娘,上班后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一年后积攒了一些钱,决心要好好报答这位大娘。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山村找到了这位大娘的家,刚到门口恰好碰上大娘要出门,他立刻奔上去,“大娘,我就是5年前你送给我5个馒头的那个娃子啊!没有你那5个馒头,我肯定饿死在荒郊野林了,我谢谢你啊!大娘!”这时大娘的老伴听到了,就出来说:“孩子,你不知道,为了这5个馒头,你大娘挨了批判,我也受了牵连啊!”听了大爷这番话,他立刻“扑通”一下双膝跪地,含着眼泪说:“大爷、大娘,儿子让你二老受苦了!”大娘连忙扶他起来。他扑到大娘的怀里,真情地说:“娘、爹,我从小没有父母,你们就是我的亲娘、亲爹”。这时三个人抱成一团,哭得像个泪人。临走前,他给大娘留下一些钱,并表示每年都回家看望二老。回单位之后,他每月都要按时给大娘寄来生活费,二老有病还请假回来探望。——这些举动一直延续了40年,直至到2005年,两位老人先后去世。
5个馒头,感恩40年,兑现了中国那句古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如果《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是在教育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与人结仇的话,那么其后的“恩必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则告诫人要记恩不记仇。
我们不做恶人,但我们生命中肯定会遇到恶人,但同时也会遇到恩人!人生苦短,让我们就在这善与恶中学会生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