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独具琢美玉 千秋万世不停休

 光明使者9988 2018-08-24

古玉除了包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其形式的广泛也是一重要的特点。古人造玉除了工巧,意念上的扩展也使得玉材应用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为社会各阶层等级的划分提供了物质上的供给。今天我们来欣赏香港嘉德2017年拍卖的部分古玉,拍品精美大气,人们对于古玉的追随从未停歇,正所谓匠心独具琢美玉,千秋万世不停休!


文化期玉器


文化期 玉璧和玉鸟  9.4 cm. 20,000-30,000港币


玉璧为扁平圆环状,局部有沁,中央有穿孔,形制不太规整,外周不圆,素面无纹。玉璧与玉棕、玉璜、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爲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爲我国传统用于祭祀的玉礼器之一。玉鸟扁平,尖喙,形象简化,呈正面展翅飞翔状,粗綫条勾勒出鸟首、翅、尾等特徵,形态古拙,正反两面皆光素无纹,綫条流畅,腹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整组风格古朴,包浆自然,古意盎然。



文化期  黄玉受沁环  8.2 cm.   247,800港币


宽扁环状,横断面呈长方形,光素无纹。玉环上有赭色斑,残留鸡骨白,玉质温润坚韧,色泽柔和,明亮纯正,包浆自然。



文化期  璧、璜、锥形器和勒子 100,300港币


拍品一组十件,玉勒、玉璧、锥形器、玉环、玉半圆形饰,虽爲素器,仍可看出这时期的工艺特徵。此组玉器无论从型制、工艺以及选材都堪称文化期玉器的精品之作。



文化期  黄玉鴞和鸡骨白玉饰件 212,400港币


鴞在上古时期被认爲是通神的动物,仰绍文化有陶鴞尊,商代有铜鴞尊,把祭器做成鴞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鴞来通达神灵。这三件玉鴞中两件作展翅飞翔扑食状,短宽尾,用浅圆雕的技法雕出鴞首,注重整体轮廓,但可以感觉出双耳和勾喙,五官虽不显露却可以将其正确表达出来。另一件形态简单写意,下部齐平,上部呈展翅状,表面光素,整组刀工朴拙有力。



文化期  黄玉孖蝉  5 cm. 30,000-50,000港币


黄玉质地细腻温润, 以简洁的刀法刻出蝉的外形,幷不雕琢,仅以两根凹綫表现出蝉的头部凸出的双眼,尾部打磨圆滑,琢出蝉的双翼。玉蝉头部有两枚小孔,当是系綫之用。玉蝉形象质朴自然,是早期玉雕的精美製品。



商、周时期玉器


商  鸡骨白玉虎  7.2 cm.250,000-350,000港币


虎号称百兽之君,早在新石器时代,虎就被人们神话了,成爲人们崇拜的神兽。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绍文化遗址墓葬中,考古人员发掘到用蚌壳砌塑的龙形和虎形,分别位于墓主人的东西两侧,距今大约有6460年左右,当时正是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有专家认爲,伏羲文化就是龙虎结合的文化,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西方,五行五色属金属白,故曰“白虎”。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已经出现了虎字,这是象形文字,突出表现了虎爪和虎牙。此玉虎比例匀称,简洁生动,形神兼备。玉虎作片状弓身形,垂头,张口露齿,长尾上卷,背部、腹部刻饰平行波折纹,眼部、耳朵各有一钻孔,虽纹饰简朴,但将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商 玉嵌铜斧  20.6 cm. 295,000港币


玉斧由石斧演变而来,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爲一种实用的杀人武器,后以玉製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时候已经转变成了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王权的象徵物,绝大多数已脱离实用价值,用于一些仪仗、礼仪场合,充分反映了玉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玉斧玉质泛黄,呈长方形,体扁平,顶端带青铜榫,可缚扎执柄,下端爲刃,玉质滋润柔和,质地细腻、饱满,光泽柔和,手艺精良,是十分难得的精品,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史、文化史、人的审美观念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商 玉雕龙纹玦  10.6 cm. 1,100,000-1,500,000 港币


商代的玉玦常爲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玉玦古时多爲王侯佩带,使用玉玦大体有三种含义:一是决断事物,《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二是用玦表示断决之意,“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鸿门宴”是以玦传递资讯最著名的故事。三是警示之意,玦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告戒人们不可自满也不可自以爲是。此件玉玦圆形如璧,有肉与好,有缺口,玦体较大,直径在10厘米以上。器表饰双龙纹饰,缺口部位爲两龙首,圆眼,口大张,龙身用双綫阴刻技法雕琢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 尾部分对称相接,布满玉玦面。綫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徵,两面纹饰相同。整件製作精细,纹饰精美,构思巧妙。



西周 青白玉凤纹出脊礼器  16.5 cm. 100,000-150,000 港币


凤鸟纹,爲西周时期玉器最重要的纹饰之一,其滥觞于西周早期(武、成、康王时期),大量流行于西周中、晚期,即昭穆至宣幽时期。此件嵌饰长方形,一端钻有小孔,其馀三侧有对称的出脊。两面饰凤鸟纹,由粗细结合双阴綫表现,采用写实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其造型生动,流动感强,时代特徵较鲜明。凤鸟闭口,喙尖长,下勾显著,若鹰鈎;单圆圈目,系斜刀琢成;头顶多有一束花冠,直立状;修颈,雕节纹;以顺畅婉转的卷云纹表示抽象的翅、尾;爪粗壮、锋利。图案纹样错落有致、綫条丰富,富有立体感和细緻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西周 玉龙纹璧  4.7 cm. 30,000-50,000港币


玉质青白色,细腻微透明。外边缘因受沁有少许红褐色斑块,器身边缘略有磨损痕迹。璧身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两面宽(阴綫斜挖精刻)环形龙纹,纹饰大方,流畅而富于动感。商周时期玉璧成爲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爲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股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爲龙、凤、鸟纹。整件器白中泛青,晶莹透润,製作考究。



西周 玉棕  7 cm. 70,800港币


玉质白色,局部受沁白化较重。内圆外方,两端有短射,孔大壁较厚,四壁平直,通体磨光,素面无纹。西周玉棕大多无纹饰,此器爲其典型器。



西周  白玉蚕  4 cm. 3,540港币


玉料呈白色,质地温婉,莹润通透。白玉蚕两件,玉蚕以圆雕手法琢出,形象逼真,眼睛周边以典型的一面坡工艺碾琢,看上去圆溜有神,活灵活现。躯体平直,雕八条周綫纹。躯肢雕有七对,首尾刻有圈纹。蚕身节结细部以斜刀工艺而爲,綫条饱满、圆润、流畅,充满生命力。蚕首有一个两面直钻的小孔,可供佩系。



战国时期玉器


战国 玉雕受沁兽面纹剑璏  8.2 cm. 20,000-30,000港币


此玉剑璏周身大部分受沁,但从局部仍可见玉质细腻温润,剑璏表面阴刻勾云纹,排列组合规整有序,另一端饰兽面纹,可见细密的阴刻綫,爲汉代剑饰上的典型纹饰。整件土沁包浆自然,纹饰拙朴古茂,是玉剑饰中难得的精品。



战国  玉雕剑首  4 cm. 11,800港币


剑首又称爲镡,是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一般爲圆形,以玉或金属製成,其上镂有花纹,除作装饰外,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常与剑格、剑璏、剑珌组配使用。以玉饰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兴起于春秋战国,而流行于秦汉。这件剑首爲玉质,圆形,器表饰勾云纹饰,底部中间有凹槽,以纳剑茎。整件雕琢精细,使用了綫刻、浮雕等多种技术,纹饰拙朴古茂,綫条流畅,刻画逼真。



战国 青白玉受沁兽面纹剑珌  8 cm. 47,200港币


此件战国玉剑珌,青玉质,莹润内敛,色泽青葱,局部受沁发白。正视呈长方形,上窄下宽,两腰内收略成弧形,器体中厚边薄,断面爲棱形。两面同饰隐起兽首纹,古朴神秘。




战国 玉穀纹璧 8.6 cm.  200,000-300,000港币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爲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此玉璧爲扁平圆环状,局部有沁,内外缘勾勒凹弦纹边阑,地子碾琢平整,器表满雕旋形穀纹,方向随意、灵活,排列紧密有序,穀纹乳突颗粒饱满匀称,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穀纹凸起,是用去地法琢成,非有高超琢玉技术不可,体现了战国时期琢玉技术的发展。整件设计精巧,造型精美,玉质细润、有光泽,无论是纹饰、玉质、技法都具有典型的战国时期特徵,给人很强的沧桑感。




战国 白玉带沁双龙璜  10 cm.100,000-150,000 港币


璜玉质,扇面形,弧度约璧周的三分之一,两面纹饰相同,器两端各雕夔龙一隻,龙身相交,龙尾卷曲呈S形,以阴綫雕琢龙的头部纹饰,著意于眼、口等细部特徵,左右呼应,龙首瞠目,毛髮卷起,饰以单或双阴綫雕刻细密斜方格纹,龙鳞熠熠。此器表面利用减地与浅浮雕技法满饰排列有序的勾连穀纹,杂以卷云纹、束丝纹,更显华丽,上下缘有弦纹轮廓綫,背部顶端龙脊相连形成一孔供穿系。整件造型抽象写意,形态诡谲神秘,似畅游于天际,加上曲綫设计,龙姿虽静犹动,极富想像力。包浆古朴自然,纹饰爲典型的战国时期风格,集切割、平雕、阴刻、剔地、透雕等技法于一体。



战国 玉雕双龙佩10.3 cm. 450,000-550,000 港币


玉璜体扁平成拱桥型,两端对称镂雕弯曲呈“U”形的回首龙状,龙作张口状,尖吻,杏仁眼,长角卷曲后飘,龙体以阴刻綫与璜体“母本”分隔,璜体弧腹外缘出廓镂雕对称弯弧状纹饰。璜体器表两面浅浮雕勾连穀纹,内外缘饰弦纹。整件设计精巧,造型精美繁缛,玉质细润、有光泽,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战国 白玉蟠虺纹勒子4.8 cm. 64,900港币


勒子,又称“蜡子”,出现之初爲一种实用器,包卷细绳两端用于提握,随著历史发展,逐渐演变爲装饰物,多爲佩戴、把玩之用,有圆柱形、扁圆柱形、束腰形、橄榄形等等。早期以素面爲主,后出现各种纹饰,常见的有兽面纹、綫形纹、穀纹、云纹、龙纹等,工匠们运用精妙的技艺,将多种纹路以浮雕、镂空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勒子名副其实的成爲可赏可玩的收藏佳品。此件勒子圆柱形,器表浅浮雕蚕纹,蚕爲中国古代崇拜纹饰,因其周而生之意,十分美好,整件造型生动拙朴有趣。



战国 玉云纹佩 9 cm 29,500港币 


云纹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中典型的一种,被广泛装饰在古代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古代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産生期盼和敬畏。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对之産生崇拜和敬畏之情。此佩玉质,长方形,中间镂空雕刻左右对称的云纹图案,一端钻小孔供佩系,器形规整,取材秀美,抛光亮泽,光气老到,寓意吉祥,爲同器形制之佼佼者。



战国 红镐螭龙纹剑璏  5 cm. 21,240港币


玛瑙中有红色纹带者称爲“红镐玛瑙”,红缟玛瑙是缟玛瑙中爲贵重的品种。春秋到战国晚期的500多年中,红镐似乎成爲了整个社会高端审美追求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涌现了诸多的红镐饰品。此件红镐剑璏,主体长方形,中穿长方形孔,器表以高浮雕手法,雕饰有一螭龙,匐于璏面,身形流畅。整件器型古朴,材质珍贵。



战国玉双连人 3.5 cm. 250,000-350,000港币


玉双人刻划以綫刻爲主,两个男子头戴平头巾,宽衣博带,腰间有丝縧悬饰玉环。表现衣纹的綫刻成平行状分布,既富有装饰性,又表现出长袍的堆迭。两玉人身体相连,面容表情,衣装服饰如出一辙,极富意趣。



战国 白玉环 3.2 cm.  56,640港币


玉质白色,有黄褐色沁。圆形,爲扁六棱型。两玉环形制规整,器体内外缘光滑,或爲管具切割製成。器体表面爲三棱平面,中部厚,两边渐薄爲刃边,表面碾磨极爲光洁。




战国 青玉谷纹龙形佩和白玉兽面勾连纹剑璏   35,400港币


青玉龙,玉质光洁,局部有沁色。龙身通体满饰穀纹,繁而不乱。龙身呈S形,昂首曲颈,吻微张,尾部上扬。龙身躯中部钻有一小孔,可供系佩。整体造型古朴,琢制精细。剑璏青白玉质,莹润通透,局部有褐色沁。器形弯曲成瓦片状弧度,两端下垂内卷,正面浅雕勾云纹装饰,綫条流畅生动,雕法布局有致。腹下一方形銎孔。



战国 青白玉穀纹剑首  4.5 cm. 15,000-20,000港币


剑珌,青玉玉质,玉质温润细腻。呈圆环形,中心弧面上凸,饰涡纹,綫条流畅。圆周有一圈阴刻綫,内环一周亦有一圈阴刻綫,两圈阴刻綫所圈范围内满饰谷纹,穀纹排列规整,雕工细腻精巧。背面光素无纹,有象鼻穿孔和沟槽,与剑鞘端连接。剑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製品,《诗经·小雅》对此有记载曰:“君子至止,鞆琫有珌。”珌与剑格、玉瑑和玉剑首同爲玉具剑上的装饰品,统称爲玉剑饰。此品打磨精细,刻工古拙苍劲,精雕细琢。



战国玉弦纹剑璏 3.8 cm. 35,400港币


剑璏青白玉质,莹润细腻,有褐色沁斑,沁色自然,包浆厚重。剑璏一面爲弧形,饰以凸起的弦纹,綫条工整,立体感强。另一面光素无纹,打磨平整。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此品打磨精细,刻工古拙苍劲,精雕细琢,却彰显大气,实爲难得一见的剑饰艺术品。



战国 玉雕龙佩  8.8 cm. 50,000-70,000港币


青白玉质,玉质温润通透,局部有沁。玉龙佩的造型爲单体龙,身体腾卷呈“S”形,通体镂雕而成,两面纹饰相同。龙细颈长首,有耳无角,小眼卷鼻,龙体有四鳍,周边雕琢阴綫轮廓,龙身上满雕谷纹,穀粒饱满,排列成行,穀粒底部出尖鈎,表示已经萌芽。龙身下部有穿孔,供穿绳佩带之用。


战国时期是古代玉龙製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此件玉龙佩造型纹饰爲典型的战国风格,巧妙的设计,炉火纯青的雕刻工艺,变化莫测的造型,灵动的韵味,使得这件玉器尤爲难得。



汉代玉器


汉玉穀纹璧12 cm. 150,000-200,000 港币


玉璧是我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幷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品种,鼎盛于战国、两汉。其应用范围也极爲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象徵,也可用于日常佩戴,同时又是社交中的馈赠品或信物。乳丁纹是在玉器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爲乳丁纹,乳丁纹和穀纹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突出的圆点,取名“乳丁”,正含有感怀生命起源的涵义。此件玉璧扁平圆环状,内外缘饰弦纹,器表饰乳丁纹,排列整齐有序,风格古朴,土沁包浆自然,具有典型的西汉玉器特徵,古意盎然。



汉玉雕兽面蒲纹璧  24.5 cm. 59,000港币


先秦时,壁、棕、璋、璜等物被称爲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这件玉壁双层纹饰,内侧饰谷纹,穀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夔龙纹,中间以绞丝纹相隔。整件质地坚硬,晶莹悦目,代表了汉代石器工艺的水准。



西汉 白玉高浮雕螭龙纹剑格  5.5 cm. 53,100港币


白玉质地,玉质莹润通透,局部泛土色沁,包浆古朴。其主体以高浮雕手法,雕饰有一螭龙,细身长尾,匐于格面,身形流畅,予人以律动感。龙首做工生动,龙眼炯炯有神,神态威猛。剑饰器中保存完好的剑格较爲稀少,较多崩裂。能在剑格中有此完整之高浮雕蟠螭,实属少见。



 西汉白玉镂雕龙凤璜 16.5 cm.  200,000-300,000港币


《周礼》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棕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玉璜自古即爲祭祀礼器,此件璜玉质,间有褐色沁斑,体扁宽,呈弧形,通体镂空透雕出不对称的相互连贯纠结的龙、凤形,再以浅浮雕、细阴刻綫对龙、凤的躯体细部精细勾勒,两端、弧背、弧腹以龙凤形体特徵爲外缘,构成整器轮廓的不规则形,背部突起幷钻有一孔。整器磨制细腻,形构繁缛奇巧,雕工精湛,饱含神韵。



汉 玉饰 70,800港币


汉代玉饰,共五件。一件爲椭圆形玉佩饰,玉佩下部有椭圆形孔,一面刻展翅高飞的天鹅,天鹅旁边爲卷綫云纹。佩饰背面爲素面,有三个圆孔,幷不贯穿。两件玉司南佩,小件爲豆青色,大件爲黄色。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爲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小件司南佩顶部爲圆形凸起,大件则无,腰间有一贯穿孔洞。


一件爲衔尾螭龙纹佩饰。琢一隻螭龙首尾相连成环状。一件爲羊首玉雕,玉雕一面爲白色,另一面爲黑色。羊角卷曲,头顶部有一圆珠。一件爲玉蝉,玉蝉雕刻精工,将蝉的圆目、薄翼甚至六隻细足都刻划清楚。



西汉白玉镂雕人螭纹环7.8 cm.160,000-200,000港币


白玉质,受千年侵蚀呈秋葵色,点状白黄沁色深入肌理。圆形扁状,镂雕而成,两面饰纹相同。螭龙呈环形,张口露牙,龙身回环盘曲;亦镂雕一舞人,在环之肉部,与螭龙翩翩起舞。刻工精緻,设计独特而富有想像力,爲西汉时期独有样式。两汉的玉制装饰品,不仅品类繁多,而且造型和纹饰也多种多样,是汉玉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汉代时人们随身佩玉,不仪是爲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佩玉中工艺製作水准最高,还是玉环。其形制繁多,或重环或出廓,施展透雕、浮雕、浅刻等技法,布局匀称,疏密适宜,纹饰生动优美。此种形制的玉环,已是单独佩戴的玉饰,大多由一条蜷曲呈环状的龙构成环的肉部,龙神态颇爲生动,姿态矫健,身侧饰以舞人,纹饰少见,神秘莫测,庄严有度。



汉青玉受沁穀纹璜  23 cm.100,000-150,000港币


玉璜弧形扁平体,玉受沁呈鸡骨白色,表面质感光亮,双面雕,内外边缘均有出脊。两侧边缘綫凸起,边綫内满饰凸起的穀纹,中部近外缘处有一对穿小孔。器型较大,製作规整。


玉璜是“六器”中样式、数量最多、流行时间最长的玉器,也是古人最常用的佩饰品种。据《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棕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璜成爲专祀北方的礼器。



汉青白玉龙凤纹剑璏  5.2 cm.177,000港币


青白玉质,局部有沁斑。器正面以高浮雕手法琢制龙凤纹,头相对,形状各异,作爬行状。玉剑璏方孔之底部较薄,孔壁上留有竖道砣痕。此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龙凤纹的设计与形态独具匠心,爲同器形制之佼佼者。


剑璏是剑鞘上的组成部分,将方框部分系缚固定在鞘上,穿在腰带(古称革带)上,便可佩剑。古人佩剑,剑鞘是固定在大带上的,直到隋唐时期发展出鞘环,才改挎剑爲挂剑,即将剑鞘用绳子挂在腰间,这样便于摘取。因此自西周至汉魏,剑璏一直是佩剑必不可少的关键性配件。



汉 白玉螭龙纹出廓剑珌 5 cm. 59,000港币


珌白玉质,玉质温润,玉中有黄褐色沁斑。珌的一端有一圆形孔。两面纹饰相同,浅浮雕螭虎爬行于云气中,体态矫健。螭虎圆眼,大鼻,尾细长卷曲,饰扭丝纹。整体纹饰精美,雕工精细,古朴神秘。



汉 白玉素面剑璏  9.8 cm.120,000-180,000 港币


本品白玉爲质,微沁,玉质细腻温润。剑璏光素无纹,体呈长方条状,两端出檐,且向下微弯卷,底有长方形銎孔,可供绑缚。剑璏是古代装饰宝剑上的玉饰之一,镶嵌于剑鞘中央,正视爲长方形,其上一般雕琢勾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穿联繫于腰带上,即可将剑固定于腰间,俗称“文带、昭文带”,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徵。汉代是玉剑璏发展的极盛时期,此期製作用料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綫条或简洁自然、粗犷苍劲,或精淮规矩、圆润婉转,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准。



唐、宋时期玉器


唐  玉雕胡人带板 10 cm.5,900港币


白玉,光泽莹润,微有瑕斑。带板呈片状,近于长方形。浮雕一正在跳胡腾舞的胡人。胡腾舞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胡人长髮曲卷,深目大鼻,身著窄袖小衣,衣袖紧箍于臂,其上饰以密集的阴刻细綫。腿穿靴,高筒至膝。身旁有飘带。背面四角各有一对穿孔,以供与革带结扎用。玉带板因形式和结缀部位不同,其名也不同,嵌饰于玉带端部的较大饰件,称爲“铊尾”,其馀则称爲“銙”。本品即爲铊尾。



唐 玉雕弹乐带板5 cm. 60,000-80,000港币


玉带板爲长方形,板中刻一胡族乐人横弹琵琶。人物造型以简洁粗放的刀法刻成,琵琶也只刻出外形,幷不作细部刻划。人物周围只是以刻綫爲背景。四周刻一方框,将主题纹饰突出。


玉带在古代尊贵异常,南宋休宁人程大昌《演繁录》中记载“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这是唐代三品以上的达官才有的荣耀,其主人的地位可想而知。此带板具有浓郁的胡风,呈现出受到西域文化影响的唐代工艺精品的样貌。



唐 玉雕龙纹璧  8.8 cm. 59,000港币


青白玉质,玉质莹润细腻,局部土沁,双面雕工。边缘起轮廓綫,正面采用剔地和阴刻技法,浅浮雕二螭龙,螭龙曲颈扭体,肢体柔韧,蜿蜒攀伏于璧上。龙首、颈及身均运用经典的S形构图法则,使之洋溢出横空出世的灵性和霸气。玉璧背面减地浅浮雕卷云纹,充满秩序的律动感让人视觉愉悦。龙纹是玉璧中常见的主题纹样,发展至唐代更加注重神韵,龙纹也表现得威武雄壮,俯仰翻腾。整体布局饱满,充满张力,雕工苍劲。



宋 玉雕螭龙环 5.8 cm. 50,000-70,000 港币


器体呈环形状,以黄玉雕就,质地温润,包浆淳厚,品相完好,此等材质,世间难求。龙首眉目炯炯,毛髮上昂,身躯秀长健壮,借玉环的造型顺势而曲,极具动感。卷云状毛髮,紧贴龙身,尾羽飘昂翻卷,指爪犀利。《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整件玉环造型生动,綫条优美。将宋代玉雕的简约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玉佩以传统提油的手法,在玉质表面呈现洒金皮般效果,极爲美艶古朴。



宋 高浮雕双螭乳丁玉璧 13.6 cm. 35,400港币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爲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此件玉璧双面雕工,正面爲高浮雕双螭纹,螭龙扭颈回首,躯身修长,攀伏于璧上;后肢则向两侧开张,营造出螭龙慑人的舞动气势。位于另一方的幼螭,侧首扬身,成螭与幼螭的身躯綫条摇曳流转,大小螭龙的图像寓有“苍龙教子”或“带子上朝”的显宦之意。螭形态流畅,张驰有力,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纹饰栩栩如生。背面布满穀纹。整件温润质密,构思精巧,风格古朴。



宋 白玉云龙纹勒子  2.8 cm. 23,600港币


勒子是挂于胸前或腰间的玉饰,可单独挂,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挂。源于初始幷非玉石玛瑙,爲结绳后于生産劳动中的应用附件,将兽皮包卷绳上两端用细绳系紧,成爲提握功能,后发展爲更加耐用的石玉材料,直至成爲饰品。此件勒子白玉玉质,圆柱体,外壁以阴刻、浮雕技法饰以云龙纹,神龙从上至下盘卧于勒身,龙首方正,长角卷曲,龙目圆睁,阴刻龙尾细长上翘,动感十足。整件纹饰精美舒畅,刻工精细入微,形制精巧可人。



宋 黄玉提油卧犬  7.5 cm. 600,000-800,000 港币


神兽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常常表现的题材,其形象组成往往源于现实,在传统文化中常常有驱邪、避灾、祈福的寓意。玉是礼器的重要材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早就与君子的品德建立起种种的联繫,因此宋人十分锺爱玉器。上自帝王,下至士人,玩赏、考定、收集玉器是当时的时尚。况且金石学的昌盛又使得仿古做旧蔚成风气。官府的玉器作坊有文思院和后苑,甚至权贵之家也有专门的碾玉匠人,玉器的盛行可见一斑。而在玉雕製作中,动物形象的塑造沿袭了唐代的圆雕法,圆雕人物、动物的特点概括性很强,刀法纯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宋代玉器又深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製滥造。


青绿色,有深色沁色。玉雕采用圆雕将兽的轮廓表现生动,爲一隻葡匐的小兽,回首张望。小兽的头部状似小狗,双耳贴服于头部,双眼小而圆,嘴鼻较长。小兽的背部以波浪状表现背部的鬃毛。尾巴卷曲,用阴刻细密的綫条表现尾部长毛。小兽四脚葡匐,雕刻细緻。此玉雕玉质细腻温润,雕刻手法高明,能够准确地把握动物造型特徵,掌握细节的变化,做到起伏自然、真实精炼、转折合理、形神具备,是此时动物玉雕的代表,是宋代文人雅士赏玩的玉器佳品。



宋 玉雕兽面纹水丞  7.8 cm. 50,000-70,000港币


宋代玉器皿古色古香,极富特色,种类有水丞、壶、盒、樽等。其中以形制各异、造型奇特的玉杯最具特色。此水丞玉质,椭圆口,腹下敛,圈足。口沿刻有折纹,主题纹饰爲兽面纹,刻画精细,内侧光素,玉材精良,器型别致,集艺术性与实用性爲一体,是宋代不可多得的陈设书房用品。



宋  黄玉童子飞天  5.5 cm.  23,600港币


黄玉质,飘带边沿有少许褐色浸蚀。整体呈片状,以镂雕加阴綫工艺琢制而成。童子身著长衣,肩披飘带,作飞舞状。飞天,梵文名干达婆,飞天在佛教中多被描绘成专采百花香露,能歌善舞,向人间散发花香,造福于人类的仙神。此件飞天玉佩造型生动,以童子的形象化爲飞天,爲宋代玉雕之特色。



宋  玉雕龟叶洗  10.5 cm.  59,000港币


和田白玉,留皮巧雕,水洗取荷叶翻卷造型爲形,掏挖成器,洗柄是一束折断荷茎,枝茎缠绕。洗壁内外均刻琢凸起的叶脉,洗壁外侧还有浮雕的荷叶、枝干做装饰,使洗的纹饰主从分明。洗内底部高浮雕琢两隻乌龟,互相对望,颇有意趣。传说中,千岁的乌龟会停在荷叶上,有祝寿吉祥的象徵。此洗玉质选料上乘,构思精巧绝妙,琢工精良圆润,色泽晶莹润透,充满自然情趣而又不简从。点睛之处在于水洗盛水后,洗内小龟有扑爪曳尾之势,情趣十足。



宋 白玉镂雕童子佩饰  6.5 cm. 61,360港币


质地白玉,透闪石种局部有黄褐色斑,光洁细腻。玉佩呈圆形,双面雕工,正面镂雕三个童子,中间的童子爲坐姿,一手执折枝长蔓仙草,另一隻手中抱著大鱼,左右分别有两个站立的童子,其中一个手执荷叶,另一童子手持拨浪鼓。童子表情欢愉,憨态可掬,整体比例规整,衣饰纹理清晰,綫条流畅,表情动作自然,足见匠者之功。整体构思巧妙,采用镂雕技法,透空的比例几乎等同于留料处,手法精湛细腻,将童子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语言刻画得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饶有意趣,令人回味。



宋  白玉鹿  4.5 cm.  25,000-35,000港币


白玉立体圆雕一鹿蹲跪,鹿顶承著大角,橄榄形眼眶,内饰圆眼,短吻微凸,以一阴刻綫爲口,倒三角耳内凹,颈粗短,身躯丰腴壮硕,四肢曲收于腹下呈跪伏状,短尾贴服于臀部,状极祥和安逸。整件圆雕小鹿在数刀刻画下,神韵幷茂,极见制者的雕刻功力。



宋-元  白玉镂雕仙宫图嵌饰10.2 cm. 413,000港币


白玉质料纯淨无杂质,玉质温润莹洁,器底部有褐色沁,沁色自然,丰富了玉器的色彩层次。镂雕仙宫情景,桂树枝叶蔓蔓,繁花怒放,仙鹤展翅引颈长鸣,西王母头戴山形冠,身著宽袖长袍,静坐于桂树之下。佳材精雕与良工美玉相得益彰,佩戴陈设可兼具古拙与繁缛之风,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得君子之内涵,而精巧的做工与美好的寓意,又使得佩戴者宫廷味十足。本品立意新颖,层层镂雕,雕工精湛,寓意吉祥,佩戴在身恍若置身仙境,实爲难得。



辽、元、明时期玉器


辽  白玉花鸟佩  6.6 cm. 59,000港币


玉佩以质地纯美的白玉雕琢而成,略呈椭圆形。以圆雕镂雕等技法利用玉皮巧色雕琢花鸟纹饰,枝干苍峻,花朵点缀其间,突显了玉佩的层次感,以阴綫饰花朵叶子脉络,花枝之上三两飞鸟停驻,圆眼,鸟喙紧颌,侧颈而望,颈细且长,羽翼丰满,以綫纹方格纹饰鸟羽,鸟翅纹理均自然清晰,画面饱满,刀工细緻。整器製作精湛,手法细腻,纹饰繁密布局规整,层次感强,抛光较好,光泽温润,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玉雕艺术珍品。



金-元白玉镂雕天禄瑞兽带饰  7.5 cm. 80,000-120,000港币


呈圆形,体扁平。正面局部黑色点沁,包浆浑厚,多层次镂刻而成。左侧前于山石中生长出一棵树,叶枝梗交互穿插,纵深交错。树下分别有天禄和瑞兽各一隻,一隻遥视前方,另一隻蹲踞回首,遥望硕果,似垂涎若渴,欲语还休。带饰上方及两侧如意形云朵朵升腾,灵芝草蔓延。瑞兽体态丰腴,肌理清晰,背脊棱綫高低起伏流畅,琢刻精细,矫健有力,气势凶悍,栩栩如生。图案结构精緻细緻,雕工娴熟精湛。底爲圆形框,框后留孔爲带饰穿带之用。



元 玉雕龟荷佩 6 cm. 118,000港币


俏色巧雕,也称巧色雕刻、巧做玉,它要求雕刻作者利用玉石的天然颜色和纹理,施以合适的分色进行雕琢,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完美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俏色巧雕是玉石工艺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是中国古代玉雕技艺的集大成者。此件龟荷纹佩白玉质,以圆雕、透雕技法琢出各种形态的荷叶,荷叶中心各凸琢一隻伸头相向爬行小龟,称爲“龟游”纹饰,寓祥瑞之意,幷利用俏色装饰荷叶边缘及龟背,构思严谨,造型生动,镂刻精细。



元 玉雕提油鸡  5.5 cm. 318,600港币


古人赞颂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古诗对联中也有“鸡催千里晓,春啓万户门”;“紫燕舞新春,金鸡鸣盛世”;“鸡声催晓读,鸟语唤春耕”;“布穀鸣春人勤物阜,金鸡报晓国富年丰”等吉祥词句。玉雕作品中,鸡也是常用题材,因“鸡”与“吉”谐音,寓意大吉大利。此件玉鸡圆雕卧姿,头扭向一侧,圆眼,尖嘴,采用浅浮雕及阴刻綫饰冠羽翅膀尾羽,底部浅浮雕两爪,背部贯穿钻有一孔。巧用玉皮俏色,鸡腹部呈黑色。



明 白玉镂雕龙纹带板九件  200,600港币


本组拍品一组九件。白玉质纯淨无暇,晶莹如冰,滑润肥腻。沿袭元代多层透雕技法,镂空雕刻双层纹饰,云龙纹、几何形地子纹饰,爲明代典型的镂空器。玉带板之前多爲贵族使用,在唐代至明代比较流行,用者身份等级极高,早在南朝梁国江淹著《江文通集》中就提到说“命幸得彩扇兮,出入玉带与绮绅”。在唐代的玉带板中,多采用平面压地阳起的手法做纹饰,直到宋元,尤其元代开始大量使用多层镂雕做纹饰的工艺,幷融入许多少数民族风格元素。元代对玉质带板的使用规定极爲严明,非王侯即将相。该组带板玉质细腻润泽,雕工精美,集平雕、透雕爲一体,三层深镂,通灵秀美,展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