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法

 zyh3080 2018-08-24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法

——气观念下的天人养生学

健 / 康 / 养 / 生 / 之 / 道

养生是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面养生的方法层出不穷,但追根溯源,中医养生学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黄帝内经》。防重于治,养重于治,痛风患者边吃药边吃啤酒海鲜的事屡见不鲜,药不是万能的,用药乃是下策。《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更是强调防,养的重要性。我们在快感冒的时候都知道要吃点感冒药预防一下,如果把这个预防向前推进一些,岂不是更好吗?不贪凉,不过多吃上火的东西,不是就不用吃感冒药了?所以等到知道自己病了,再来吃药就比较晚了。苏格拉底有句很重要的话叫“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才能更好地养生。

人的生命源于父母,《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父母之精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新的生命。这里的神和精的本质都是气。得气禀厚者,气血盛,得气禀薄者,气虚衰。如果父母精血充盛,禀气深厚,则子女的先天禀赋强盛而身强体健;反之,父母精血虚衰,禀气浅薄,则子女先天不足而体弱多病。所以,养生其实是围绕养气这个重要方面进行的。那么气是什么?为什么养气就是养生呢?

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气是什么?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材料,同时气本身就内涵了能动性即气也是天地万物生化运动的动力。这么说吧,气类似于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动力因和质料因。《黄帝内经》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气所化生。《素问天云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体不仅是一个由气的运动变化掌握的过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男子八岁,肾气开始充实,故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满自溢,阴阳交合,可以有子。而五八则肾气衰,发堕齿槁。同时人体与自然也以气为中介形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素问金匮真言论》把自然界的事物、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及病变等按照五行学说划分为五类,并且认为每类之内的各种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如:“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这就是养生的依据所在。道教的神仙信仰在如今看来是无稽之谈,但是其中的养气功夫是值得去借鉴的。如《抱朴子》认为,自天地至于万物都为一气化生,人如果可以通过一种养气功夫使得所禀之气固守不失,岂非可以长生不老?

1.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相类;

2.人体生命运动规律与天地气机变化相类;

3.人体生理功能节律随天地四时之气变化而变化。

这就是养生就是养气的依据了。

那么应该如何养生,或者说养生的原则是什么呢?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的活力表现在形与神、天与人的协调统一上,因此养生必须从形与神、天与人的关系入手,遵循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第一,动静结合,形神兼养。《黄帝内经》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出发,主张在养生中把动与静结合起来。这两者对人体各有不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静能养神,如静坐;动可养形,如适量运动,形神共养,生命精神活动统一协调。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强调了神气对养生的重要性。合太和。草堂的蔡梦然先生也有言:“养生先养性,养性先养心。”在我看来,养心其实是养神的本质,简单来说,养好了心,肯定就养好了神。那么,应如何保养神气呢?《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神奇喜静恶躁。然而,神奇属阳,在生命活动中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因此只有通过静养来保养神气,才能维护其清静内守。神气清静内守,精气也随之充满,从而健康无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了形体有赖于运动,气血必须流通的道理。但是运动要“和于术数”,不能强烈运动。第二,要顺时而为。时指的是四时,其实最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15天为一个周期。这就是《内经》重“时”在养生上的体现。人体内之气,随四时之气的变化,也相应地变化。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四时养生法也是遵照四时之气的变化而人应该如何去做的原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四时气候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人体的脉象看就知道,四季的正常脉象都是不一样的。如四时有阴阳消长的节律,人体亦与之相应,表现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的变化。不仅四季,连一日也是一样的,人体阳气受其影响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内经》反复强调养生必须“服天气而通神明”,“顺四时而适寒暑”,先后确立了“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养生防病原则,为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个关注不迷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