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繁义:让肺部肿瘤患者绝处逢生

 ye9030 2018-08-25

说起孔繁义,省内外胸外科同仁都会挑起大拇指:非常棒的胸外科专家!他是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擅长治疗复杂的肺癌、胸外微创、巨大食管肿瘤的切除、胸腔镜下气管支气管成形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孔繁义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他的手术技巧被人们称为 ' 金刚手法 ',他的胸腔镜手术擅使一把电钩,总能以无厚入有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人称 ' 神钩 '。同时,他的团队在业内被称为 ' 尖刀队 '.....

孔繁义:让肺部肿瘤患者绝处逢生

胸腔镜下微创切肿瘤 华北地区属一流

在河北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孔繁义在胸腔下微创切肿瘤的技术是很有名气的。他善于思考,善于创新,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他的经剑突下胸腔镜微创切除胸腺肿瘤就引起了全国同仁的关注。

胸腺位于胸骨后面,心脏前方,胸腺瘤就是长在这么一个狭窄的缝隙中。胸腺肿瘤经常压迫心脏,产生胸闷、憋气等症状,或者引起重症肌无力,甚至导致严重贫血,危及病人生命。以往,切除胸腺瘤要用胸骨锯纵行劈开胸骨,手术结束后再用钢丝把胸骨拢起来,病人痛不堪言。

早在 2010 年,中心医院胸外科就开展了胸腔镜微创切除胸腺肿瘤。随着病例数的增加,他们观察到经肋骨缝入路,病人术后胸痛往往比较严重。经过几年的不断学习和改进,孔繁义于 2015 年 3 月在华北地区首先开展了胸腔镜剑突下入路全胸腺清扫,只需要从剑突下打个 2 厘米的小孔就可以轻松完成手术了。也就是说,只需要在俗称的心口窝主心骨这个地方切一个小口,手术后几个小时就可以下床,四五天就能出院回家了。2015 年 8 月,河北省胸外科学术大会在承德召开,当孔繁义主任向大会展示了他的手术录像后,专家们震惊了,纷纷感慨这一手术方式的设计巧妙,也为操作者高超的手技艺术而赞叹不绝。接下来,在华北乃至国家级的学术会议上,孔繁义多次介绍他的这一手术方式,同时他也被请去兄弟医院传经送宝。

这种手术对术者要求比较高,要求手术者有丰富的胸部手术经验以及熟练的胸腔镜手术技巧、配合默契的手术团队,在孔繁义的积极推动下,这一创新术式在全省范围推广,同时孔繁义不断探索,目前已成功完成经剑突下单侧及双侧肺大泡切除手术、肺楔形切除、前纵隔巨大肿瘤的切除等。孔繁义的团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团队中不少医生已能够完成复杂的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全胸腺清扫、合并心包切除、合并部分肺切除。

孔繁义:让肺部肿瘤患者绝处逢生

业内人称胸外 ' 宝刀孔 '

微创手术、打俩孔取针

不用大动干戈开胸手术,借助于胸部的很小的孔道进行胸腔内手术,也就是平时老百姓说的微创手术。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孔繁义就大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1996 年深秋的一天,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接收了一名女患者。检查发现,3 厘米的缝衣针扎进患者胸内,而且完全进入肺内,随着心脏跳动,钢针也跟着来回摆动,情况十分危急,需马上手术。

按照当时的情况,做一个开胸取针手术,不算难题。不过,刀口要 30 多厘米长,还要 ' 剔 ' 下一根肋骨,病患恢复期长,还将长期忍受胸部手术后的慢性疼痛。当时,孔繁义就想:有没有更简单、创伤更小的办法把针取出来呢?他想到了国外的硬质胸腔镜技术。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老主任李瑞清教授汇报后,得到李主任的支持,李主任对孔繁义有信心,当即拍板:行!

没有硬质胸腔镜,孔繁义就到耳鼻喉科借来硬质食管镜,扁扁的,拇指粗细。为了确保万一,他们把手术搬到放射科去做,这样可以利用 X 射线,看到针的位置。腔镜观察和 X 射线结合起来,以便更准确地取到钢针。术前,他们做了两手准备:如果不行,再开胸手术取针。

手术是在一个周末的上午进行的!麻醉后,在病患的一侧胸壁打孔,食管镜的管子缓缓进入胸腔,通过管腔内一根细电线连接的灯泡发出的光亮看到胸腔、肺,再借助 X 射线照射,为了固定随着呼吸不断起伏不定的肺,又在病人胸壁打了第二个孔道。针随着心跳在动,左手持器械将肺固定,右手持长血管钳,慢慢在肺脏表面滑动,触摸着,当钳子尖稳准地咬住钢针的时候,孔繁义深深呼出了屏住许久的气息,身心随之放松下来。⋯⋯手术对患者伤害不大,几天后,患者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几年后,偶尔一次翻阅杂志,看到某著名胸外科专家也曾完成了一例类似的手术,经文献检索认定为 ' 世界首例 ',但比孔繁义这例晚了整整两年。他一不小心创造了个 ' 世界第一 '。

孔繁义:让肺部肿瘤患者绝处逢生

他的团队被称为 ' 尖刀队 '

孔繁义的头衔很多,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理事,省胸部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沧州市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副主委,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科技创业尖兵,沧州市最美医生⋯⋯而他最重视的,就是他最基本的职务,沧州市胸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孔繁义说,' 科室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 '。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正是这种凝聚力,胸外科的每位成员才能最大程度地学到知识取得临床收获,而后再 ' 回归 ' 到临床、科研,形成良性循环,一步一个台阶。去年,科室副主任宋翔医生在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的全国青年医师手术技能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技压群雄,捧回全国第三名的奖杯。

' 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为 ' 队长 ',他仍在不断地到外地学习,将外面的先进技术带回来,把国内外胸外科的专家请进来,参与临床,共同合作,推动沧州市中心医院乃至整个沧州市胸外科的发展。

文/本报记者 于海宁 通讯员 刘丽娜 周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