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好型人格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

 whd991 2018-08-25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也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伪装成一个被人喜欢的人的话,那其实是很危险的。你吸引来的,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蒋方舟

  1. 我得到表扬和认可的记忆,都与我满足了大人的要求有关:“做好事,得褒奖”的陷阱

请试着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大家应该都有帮忙做家务,受到大人夸赞,或者帮忙爸妈照顾弟妹而得到称许,以及打扫卫生获得褒奖等经历。满足父母虚荣心时,也能得到父母的好脸色:只要学校成绩好,父母就会开心;在运动会上拿到冠军,就能取悦父母。只要孩子能让父母自傲,就会得到疼爱。

不过,这种模式却暗藏危机。由于孩子只有在帮忙父母时、满足父母虚荣心时,才会得到赞美,孩子便会认为,要是自己不做这些,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孩子们也会误解成,如果自己一无是处、无法为父母带来骄傲,就不会被父母所爱。因此,孩子会不断努力使出取悦父母的花招,想获取认同与疼爱。

这种倾向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为了得到他人的爱,这样的人被迫去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而且还先入为主地误认自己必须有助于对方。他完全无法理解,其实只要彼此能够在一起就是有意义的。

他随时都觉得内心无法平静且满怀歉意。这种人面临的罩门就是:深信“只要”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就可以掳获对方欢心。当他长大成人,周边的人事环境都改变了之后,他依旧故步自封,以为要得到他人喜欢,只要自己帮上忙就万无一失,结果便一头热地为对方奉献牺牲。

然而,话说回来,对方可不一定都希望你为他做牛做马。

为得到对方喜爱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当得到的效果并不如预期时,你便会为此生气:

“老娘(老子)都这样做牛做马了,还想怎么样!”

“我牺牲奉献全是为了这个家,你却丝毫不懂感谢!”

到这种地步,你或许依旧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换来一场空,想获得欢心却得不到称赞。于是,你会开始感到不满,对对方抱有负面情感。

要建立顺遂的人际关系,不光是给对方带来好处就能通行无阻,还需要个人的心理成长。不要期待自己的贡献能让对方多看自己一眼,而必须单纯地为自己的贡献感到喜悦。这样,不但对方对自己有好感,有时候还会得到感谢,人际关系自然而然也就顺利无碍。一个心理不成熟的人“建功立业”的动机却不单纯,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喜爱、好评,动不动就摆出一副自己是在施舍的模样,只会惹得对方不快。

2.讨好型人格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分辨“成长动机”与“匮乏动机”

对于人类的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经有过深入研究,他在著作里提到以下内容:

如果要小孩在“让自己开心”以及“得到他人认可”中二择一,通常小孩会选择“得到他人认可”。所以,他们扼杀了自身的喜悦情感,或者移开视线,逃离这些情感。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失去周遭人们的心。这些孩子在他人没察觉之下,开始怀着精神性死亡,迈向人生道路。

换言之,所谓“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其实带着精神性死亡展开了人生。无法信任自己内心的孩子,试图通过取悦父母来获得认同。他们学会一个道理“只要能让父母开心,就可以获得赞赏”,而这样的态度也一直延续到他们长大成人。

取悦他人的确并非坏事,但如果动机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企图得到赞美,问题就会浮现。

套用马斯洛的说法,假使起因为“成长动机”,取悦他人便是一件好事;而出发点若是“匮乏动机”就不太妙了。这即为两者的差别。

这里提到的“成长动机”,是为了满足基本欲求、实现自我的欲望而驱动。相反地,“匮乏动机”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所属或亲密关系等基本欲求时,为了填补不足而起的动机。按照这个说法,害怕失去人心而违背自身本性的行动,就是源于匮乏动机。

马斯洛也说,以这些孩子的状况来看,“获得他人赞美”跟“信任自己”是彼此对立的。他们越是努力想要得到他人赞赏,就越无法信赖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也说过同样的意见:“迎合他人的结果,就会感觉无法倚赖自己。”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也说了以下这段话:

当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赞赏而采取行动,这时行动本身会让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价值的不堪。

罗洛·梅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认为对人类来说,这种态度是最残酷的屈辱,会导致一个人胆小怕事。

然而,人们如果在情绪不成熟的父母身边成长,便会误信要得到他人喜爱方法,就是想尽办法得到认可。这种人固执地认为,毫无伪饰、真实面貌的自己无法得到任何人喜爱,因此他们开始伪装自己,最终完全忘记自己的真实模样。

经历过这些成长过程者,心理状态总是动荡不定。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成功时,才能得到对方的爱;唯有自己说出对方喜欢的话语,才能得到对方的青睐。但如果没有继续这样的行为,说不定在某一天就会被对方抛弃。而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他们对于周遭的期待会过分敏感,并压抑自身的意愿。

于是,他们越努力不懈,渴望成为对方所中意的角色,就更加对自己丧失信任感。

3.从不再讨好别人开始:不在刻意与勉强中强迫自己成长

当人们发现,自己不去谄媚,无须满足对方的自尊心,也能获得对方的认同时,心里就会感到安适。这样的人是相当幸福的,不用违背真实的自己,也不必摆出姿态,汲汲营营地要得到对方认可。因为,对他们来说,别人的认同并不是那么重要。

重点是,这样的人不会主动跟相处时让他感到压力的人来往,他们选择的交往对象,是愿意接受自己赤裸真实的人待在一起时,自己无须观察他渴求些什么、也不必遵循他的想法,更不用修正自己来配合他的价值观。因此,在他们自我成长的过程里,没有任何刻意与勉强,最后长成一个具有抗压性的人。

著有《先知》(The Prophet)一书的纪伯伦(Khalil Gibran)在写给恋人玛丽・哈斯凯尔的书简里,有以下这样的字句:“无论你变成什么模样,我都不会对你感到失望。”

只有肯定自我价值,我们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新鲜事物,追求自己的目标,探寻生命的的意义。

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成长的路上会有刺人的荆棘,灼烧的烈火,但我们不能放弃。

最后,送大家一段萨提亚的小诗,愿你一边长大,一边照顾自己的心:

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

我能够和自己成为亲密的朋友。

由于我能够如此,

我可以爱自己,

并且和我的每一部分和谐共处,

于是我能让自己完整和谐地运作,

创造出最棒的自己。

我知道自己有些部分让我感到困惑,

还有其他部分是我不明白的。

但我只要对自己友善且疼爱,

我就能勇敢且满怀希望地寻求解答,

并且发现更多的自己。

我有方法能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也能够亲近他人,

并且丰富地创造出我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