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轻微社恐。 中学的时候埋头学习,不需要社交,再加上每天都在同一个教室里接触同一班同学,比较熟悉彼此,也就不存在社不社恐。 到了大学,突然自由了很多,没有任何限制。我是在国外读大学,不像国内的大学还会有班级的概念,国外的大学就算读同一个专业可能一周最多也就见面两三次,而宿舍又是双人甚至单人间,所以突然之间我没有了中学那种亲密无间的同学,所有朋友都需要我主动去结交。 这时的我开始发觉自己极不擅长社交,甚至在面对一群人的社交场合时,经常会紧张到手心出汗,躲在角落,害怕和人四目接触,更惧怕别人主动来找我聊天,因为我通常不知道如何回应,只能尴尬地笑。 那时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我逼着自己报名了toastmaster,是一个类似英语演讲的活动,现在想来,那真是与陌生人尬聊的一个场合。好多人都和我一样抱着锻炼自己社交能力的目的来参加,看得出他们也很紧张,而最紧张的莫过于被抽中当众演讲。我参加的为数不多的几次活动中,我很幸运都没有被抽中,但每次等待叫号的那一刻真的紧张到浑身冷汗,我想如果真的抽中了我,我估计会当场跑掉,然后一个人躲在角落哭吧。 逼着自己去社交反而加深了我的社恐症状,于是我不再想要改变,在大学的后两年,我几乎都是独来独往,住单人间宿舍,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上课、去图书馆、外出看电影、看话剧、看演唱会……不需要与人社交之后,我变得轻松快乐了很多,沉浸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我最快乐的两年。 后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尝试过社交,我去竞选了学校的话剧社团,去尝试过参加各种活动认识新朋友,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虽然人在异国,社交时难免会有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但我深知就算在纯中文环境我也还是会这么社恐。 毕业后我找了份可以在家soho的工作,刚开始的一年做的很开心,没有老板天天管着我,更没有话不投机的同事,天天睡到自然醒,自己安排工作节奏。然而后来我才知道,刚毕业就在家soho其实无论对职场能力还是个人发展来说都不是很好的选择,而且长时间不与人交流,我也会觉得特别孤独、无聊。 那个时候是与两位室友合租,我甚至都害怕在客厅遇到她们,白天她们不在家我可以开着房门自由进出,但晚上她们一旦回来后,我就会关上房门避免任何接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晚上我想确认厕所是否有人用,但我感觉到室友好像就站在我的门外,我小心翼翼地把门打开了一条缝来观察外面,结果正好被室友看到,我们俩四目相对后都愣在了那里…… 这么社恐的我,恋爱路上也几经坎坷。第一次恋爱时在大学时和高中同学谈的一段跨国恋,后来的三段恋爱可以说都是网恋认识的,每段也都是异地恋。我从来没有在线下面对面社交时遇到我喜欢的或者喜欢我的男生。 再后来,我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了一点小成就,慢慢有了自己的事业后,我把我的兴趣和事业当成了与人社交时的谈资,在聊天时也就自信了很多。我甚至还上台做过好几次公开演讲,我也学习了公开演讲时防止过度紧张的一些小技巧,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演讲后全场响起的热烈掌声,给了我莫大的欣慰,也激励我下一次更好地演讲。 我现在依旧会不接除快递外卖之外的任何电话、害怕收到微信语音、尽量减少面对面交谈、几乎不参加一群人的聚会,但我现在不再为此感到特别的焦虑和恐慌,因为我充分了解了自己的性格,也知道我所擅长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就算社恐也可以有优秀的、发挥自我价值的一面,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交达人。 之前网上有个段子,说社恐者最高兴的瞬间,包括了: - 对方取消了你一直想找借口取消的聚会 - 当一件事可以线上解决的时候 - 整个周末不出门,一天不用和人说话 - 超市有自动结账机、银行有自动取款机的时候 其实,社恐的出现和流行离不开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正是由于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社恐才得以存在,否则的话,在古代社会,连电话都没有,人人都需要面对面才能沟通,社恐又如何存活呢? 但也正是由于如今的社会对人们的社交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普遍青睐比较外向开朗的人,如果是社交达人更是能赢得大家喜爱,在职场、生活、人生中的道路都会走得顺利很多。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 · 津巴多博士在为《害羞与社交焦虑症——CBT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一书做序时写道:“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人们要想在当下社会立足,就需要娴熟的社交技能,这样才能和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朋友,为自己编织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 然而内向者其实在人群中占比并不少,约为30-50%,而正是由于社会推崇外向的性格、优秀的社交能力,不少内向者因此而强迫自己变得外向、融入群体中。社恐者都是极其内向的一群人,而科学早就证明,内向者有自身的优势,他们思维缜密、心思细腻,如果说社交达人能够活跃气氛、加固人与人的关系,那么社恐者则可能在大家看不到的时候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一番成就。 当然,严重的社恐也是一种精神疾病。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2013)里,对社交恐惧症有以下几个诊断标准:
仅根据诊断标准也不能确认自己是否罹患了社交恐惧症,还必须依赖医生和检测手段的帮助。 我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轻微的社恐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只是告诉你,你不擅长线下社交、与人建立关系,但每个人的价值还有很多,你可以做自己擅长的事并做到最好,就像《头号玩家》里面那个一手创造了Oasis虚拟游戏世界的James Halliday。 社会不仅需要口才出众的社交达人,同时也需要很多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改变世界的人。外向内向只是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必因为内向或社恐就感到自卑,相信自己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