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长治·长子法兴寺舍利塔
年代:唐咸享四年(673):形制特点:方形二层亭阁式石塔,形制特殊;现状:1888国保
法兴寺舍利塔,俗称石殿、石经楼,现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翠云山新迁建的法兴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子寺的附属古建筑。 法兴寺原址在翠云山东两公里慈林山腰,因开矿威胁古建筑安全,1980年代开始整体搬迁至现址。塔为唐高宗咸享四年(673)所造。舍利塔系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元懿于咸亨四年(673年)在法兴寺内建造舍利塔,供奉37颗佛骨舍利。 此塔形制特殊。其平面呈“回”字正方形,边长八点八米,重檐二层楼阁式,塔高十点七米。此塔全部用石条、石板砌筑而成,外观犹似方形殿堂,故俗称石殿、石经楼。然仍可归类于亭阁式石塔。 塔内板壁一周,支撑着二层顶板,其中心处浮雕八瓣莲花藻井一方,此塔形制独特,古朴简洁,极近齐、隋风格。舍利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据载,唐咸亨四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刺史时到法兴寺观光。他看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扩建,亲自主持建造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三十七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寺院,保存在这座石塔内。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该塔外形似塔若殿,在我国现存古塔中绝无仅有。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唐代,郑惠王赐舍利子和大藏经造成深远影响,后人把此地称福地,带来法兴寺兴盛。此石塔为法兴寺“三绝”(唐塔孤例舍利塔、青石雕刻长明灯、十二圆觉宋塑唐韵)之一。1988年与法兴寺同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资料:本通览资料库;原作者·爱塔传奇;法于阴阳;网络 补充资料: 该塔在长子县城东南17.5千米的张店乡崔庄村(今为慈林镇)翠林山山腰法兴寺内,是寺院内现存年代较早的一个单体建筑。塔体砂石构造。平面呈回字正文形,边长8.8米,塔身南北正中安装木共形石板门框,重檐楼阁式,底层檐墙与内槽墙的墙身均用石板迭砌。塔檐叠出三层,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塔顶四坡施脊椽,各面斗木共支檐,脊吻皆备,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四壁满布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饰色彩深沉。塔内顶部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十分精致,塔中心之上有木制楼门,并安装悬梯,以供攀登和封闭楼门之用。相传楼上原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后藏存佛教经书,故又有藏经楼、石经楼之称。塔心下层,原塑有佛像,早已不复存在。舍利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楼非楼,似殿非殿,建筑形制独特,在我国现存古塔中是绝无仅有的。1988年7月,长子法兴寺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舍利塔是其重点保护项目之一。 法兴寺舍利塔赏析 一、全景图
![]() ![]()
法兴寺舍利利的背面 二、舍利塔建筑结构 ![]() 两级石塔的塔檐均为三层叠涩出檐,参见下图特写: ![]() ![]() ![]() ![]() 舍利塔之正门,下图为特写 ![]() ![]() ![]() 三、法兴寺舍利塔刹欣赏 塔刹非常简洁、漂亮 ![]()
![]()
![]()
三、珍藏精品大图 ![]()
附: 关于法兴寺 ![]()
法兴寺创建于北魏神瑞元年(414),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兴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中轴线布有山门、石舍利塔、圆觉殿、后殿,两侧建有关公殿、伽蓝殿、碑房。寺内存唐代石塔四座,元代石塔一座,宋代彩塑二十二尊,唐宋以来碑碣十九通。 一说法兴寺始建于后魏神鼎(后凉吕隆的年号)元年(公元401年)。据说,当年有一高憎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林寺,改寺为“广胜寺”并送给寺院两株壮丹花。宋英宗治平年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七十年代后期出现地面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县、市、省沿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翠云山与巍峨峻峭的慈林山东西相对,山峦叠翠的丹朱岭屏列于北,银带似的太洛公路与焦(作)太(原)铁路相交于东,山脚下终年流淌着清澈明快的丹河水,山风吹来,松涛哗哗,白云飘飘,入川如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