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z

 致曲解老子的人 2018-08-25

推理《道德经》49谈无心

----

圣人(常/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得)信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4901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4902善【】吾善之,不善【】吾亦善之,得善。信【】吾信之,不信【】吾亦信之,得信。

4903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4904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推理《道德经》49-1越级申诉是西周固有的制度

----

1. 首先要说明,者是西周的重要专用字(“者”是“诸”的本字,诸侯在西周实际上写为“者侯”:封了爵位的“者”),老子绝对不会拿来描写百姓的啦,所以都是后人添加的,我建议都取消吧。德善和德信要改成得善和得信才对,“德”和“得”字型相差无几,德字多了个“心”在下面,应该是后出的会意字,原来通通都是得字。在这里的文意是“获得”,写成“得”就完全都对了。


2. 本章谈百姓跳过诸侯到天子面前进行越级申诉。无心是听懂越级申诉的必备条件。诸侯是王的左右手,尊贵异常,一旦民众百姓认为诸侯有错(被管理者发现管理者有错),制度上要怎么设计,才能将错误揭发修正呢?金字塔的管理模式之下,越级申诉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西周就有这样的制度存在,百姓可以到京城(脱离诸侯的管辖)向天子申诉(诸侯的错误),因此产生了圣人恒无心这一章。


3. “圣人”恒无心:老子一开始就告诉侯王,现在要教你的这一件事,历代先王一般都做得不好,要圣人等级才做得好。侯王你是不是圣人,就看你今天肯不肯好好学啦。


4. 圣人“恒无心”:听百姓越级申诉问题,“永远不要先预设立场”。百姓向其他诸侯、向诸侯的下属申诉,叫做告状抹黑。只有向诸侯的上级申诉,才是法所容许的正确管道、越级申诉。天子要先站在申诉者的立场,才能听懂申诉者的想法。

----

推理《道德经》49-2圣人一样需要包装

----

1. 以“百姓心”为心(1):先弄清楚谁是百姓?老子将西周社会简单分成王、人(诸侯和周族)、民(庶民)、万物(农民)四个阶层,百姓不是姬姓但还有姓,所以属于庶民阶级。纵观五千言,百姓一词出现在第5、17章和本章,共同点就是有话要说、不类顺民,所以有不善、不信的出现,但我想百姓还不能算是刁民。


2. 以“百姓心”为心(2):百姓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听完一群人的申诉现在要整合成一个想法了,一生二二生三:要认真吸取民众的反应,这是施政的不二法门啊。那么,要如何听取?怎样改善呢?


3. 第二段是听取的方法,详如翻译。第三段是改善的方法。听到了申诉做出了结论以后,杰出的王会出门巡视各侯国,面对面仔细讲给诸侯们听,要求诸侯执行,这样子百姓于是获得改善。


4. 为什么是“在天下”而不是“在京畿”?这样百姓才看得到啦,我天子来视察,之后诸侯就改善了,这可不是巧合喔……。这样虽然很功利,但我相信这是老子的本意,这是帝王术嘛,不是诸侯术啦。


5. 第四段又是个功利样板:百姓向天子申诉了以后,当然希望天子能有所作为,所以会注其耳目。这时候侯王你就要“假装”没看到,千万不要再去承诺我会怎样怎样。因为改善全都要透过诸侯执行,诸侯接下来能做到什么程度还是个未知数,万一来个听不懂没改善你怎么下台?所以圣人“皆孩之”是有深意的,没有结果之前只能做,没有定数之前不能说。同学们,你现在看懂了吗?“假装”也是一门艺术啊。老子说,经过这样层层的包装,杰出的王在人民的心目中,就是个如假包换的圣人了。


6. 正面反面都听,整合出新民意,咦,就差怎么整合没讲呢?其实老子之前已经讲很清楚了:再好的政策,一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看到没?接下来是重点:只要是两极化的意见,就很容易找出比例,完成整合。所以你先倾听民众的申诉,再将申诉的故事转化成有顺序的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两极化的答案,重新由申诉者确认一遍各个答案,你就可以找出“三”在哪里啦。用现代语言说:多元不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答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多个单纯的问题的迭加,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圣人:杰出的王】

【天下:诸侯】

【百姓:爱抱怨、会抗议的庶民】


4901-1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杰出的王(圣人)从来(恒)不用自己的标准(无心)衡量国是,都是用(以)夹在诸侯和农民中间的庶民(百姓)的想法(心)做为(为)衡量的标准(心)。


4902-1善吾善之,不善吾亦善之,得善。

庶民说的好听话(善),我(吾)会仔细(善)听(之),难听话(不善),我(吾)同样(亦)仔细(善)听(之),这样我才能听懂(得)庶民说的好坏(善)是什么,据以施政。


4902-2信吾信之,不信吾亦信之,得信。

庶民说的真心话(信),我(吾)会认真(信)听(之),说假话(不信),我(吾)同样(亦)认真听,这样我才能听懂(得)庶民想要(信)的是什么,据以施政。


4903-1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杰出的王(圣人)每逢面对(在)诸侯(天下)的时候,都是专心一志(歙歙焉),指点(为)诸侯们(天下)如何满足(浑)庶民的(其)需要(心)。


4904-1百姓皆注其耳目,

庶民们(百姓)都(皆)会用心(注)去(其)听(耳)去看(目)去衡量王的作为,是不是和当初庶民们的申诉一致,


4904-2圣人皆孩之。

杰出的王(圣人)这时候完全(皆)不会去干涉庶民的关心(孩之),即使庶民拿放大镜挑小毛病也一样,就像小孩不会去干涉父母做大人的事一般。

推理《道德经》49-3举证越级申诉是西周固有的制度

----

1. 到这里为止,还是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为什么西周容许百姓跑到京城去和天子申诉诸侯的问题?百姓到京城找天子申诉,天子到侯国找诸侯讲解,诸侯修正错误百姓得到善果,这一圈会不会绕太久了?西周已经800诸侯,东西向就已经从四川到东北,绕一圈怕不止一年吧?百姓一不如意就到京城申诉,络绎于途,这能看吗?而且百姓背着诸侯找天子告诸侯的状,天子背着百姓找诸侯说百姓的需求?哎,或许政治就是这样,好像商鞅的连坐法,需要安排一种负面心灵的出口,容许人性黑暗面适当地发挥吧。


2. 越级申诉,真的是在平衡诸侯金字塔的纵向管理、西周固有的制度吗?回顾天地不仁第05章,提到个别百姓“前来诉苦”,这和本章说的“越级申诉”明显就是同一件事。第05章是启蒙书,每一个来上课的新诸侯都会学习到,所以称之为固有制度,应该是完全合宜的。


3. 这里同样也说明“以百姓为刍狗”的原因。王的政策经过诸侯的推动到达农民的身上,身为农民主的庶民站出来发声,为农民抗议,800诸侯吔,不是最对已经就包含了些许错误,再经过800种不同的放大和缩小,这可不是中央一声令下就能够全盘矫正的。庶民的声音,还没有经过全盘的分析整合,相信你也不会听到一种声音就做一次调整吧?所以庶民前来诉苦,你在听取的当下,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诚敬面对不出声音,还真的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4. 为什么农民遇到政策的伤害,反而是庶民出面诉苦呢?其实这是相当合理的:农民受到伤害,产量降低,从事农民主的庶民收不到足够的收成,但还是要缴一样多的税赋给诸侯,因为庶民交不出税是要受罚的。但是农民不一样,一旦觉得不好混就可以中止投靠,回老家吃自己。庶民没得跑,只好扛责任啦。

推理《道德经》49-4帝王术初级课程之后

----

1. 道德经大致可分成5个主题(启蒙/传承/初级/高阶/圣人),每个主题大约就是16章这么长,这是无意中的巧合吗?还是老子本来就打算要写成五个学期的课本?实在令人好奇。


2. 32~49章是帝王术的初级课程,比较接近制度的介绍。接下来的50~64章,就进入高级课程,要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了。是不是比较复杂,大家自可评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