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增广补正:伤寒十三日不解(有传变的可能),胸胁满而呕(意思是说有小柴胡汤证),与服小柴胡汤,已而微利,日晡所(指太阳下山的时段)发潮热(一是发热来势猛暴急剧;二是取法涨潮时礁石岩石中的孔洞会被潮水全部填满的现象,指热邪充斥充实、一身上下内外无处不热无处不烦,并常因此使人发狂、谵语)。此本柴胡证,下之(下指用药、投药,如下毒之下。意思是指与服小柴胡汤,而不是攻下的意思)以(为应、应该之意)不得利(意为不会下利、不致于下利),今反利者,知医先前曾以丸药(通常是巴豆剂,治寒实的攻下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指逆治。一是少阳病不可下;二是热实的攻下不能用巴豆这类治寒实的方剂去攻下)。潮热者,实也(指阳明里热充斥,主要是热盛而不是结实(因为已经用丸药下过了,结实已去而邪热更胜(巴豆袪实而助热)),否则当用大黄而不当用芒硝。此处不用石膏而用芒硝,是因为潮热,热更猛暴,人体全被邪热充斥,芒硝治这类邪热充斥充实的效力比石膏更优胜,还可参考调胃承气汤方)。所以这时就要据证用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了。 按:本条的语法与91条的语法是相同的,所以“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是应该接在“胸胁满而呕”之后“已而微利”之前的,是说这个病本来是小柴胡汤证,但吃了病人却下利、发潮热了;这里的解外也不是指解表,是与后面的柴胡加芒硝汤作比较,小柴胡汤治少阳,相对于柴胡加芒硝汤的少阳阳明并病的病往里传,病位相对还处于外层(少阳是阳明的外层、半表半里是里的外层)。“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是指后面这种潮热、微利的病要用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这些都是在用小柴胡汤后发生的变证,要据证变方治疗。但是历来的注家、医家都把这条给误会了,认为后来出现了这种下利、潮热证后,还要先吃小柴胡汤治他的胸胁满而呕,呕治没了,才能用柴胡加芒硝汤去治潮热、下利,而且还把之前的“下之以不得利”误解为用大柴胡汤攻下,这些解释都不对啊,无论是从语法上和对证用药上去分析,这些解释法都极不对头,是对仲景原意的曲解和误会,应该加以纠正才行。 |
|
来自: 鉴益堂 > 《50一天研究一条《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