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

 鉴益堂 2018-08-25
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

增广补正:无论病得自于伤寒还是中风,有柴胡证的,就说明病已传半表半里(或并病、或合病),就应该用相应的柴胡剂去治疗(或单用或合方)。要判断是否有柴胡证,只要见到胸胁苦满(柴胡药证)这一证就是有柴胡证了,其他的证不必悉具(那些主要是用来判断用哪一个柴胡剂和如何加减变化的)。凡柴胡汤病证,不可汗(病不在表故不可汗)亦不可吐下(病不在里,故不可吐也不可下),若误下之(包括误汗误吐),病必不解且有传变的可能,若柴胡汤证不罢者,说明病没有出现传变,可复与柴胡汤,但这时由于误用了汗、吐、下法,令病人体质虚衰,病人常会出现蒸蒸(发热)而振(振寒)(即严重的发热恶寒、寒战、寒热往来之类)的瞑眩状态,之后才能发热(不恶寒)汗出而解(指病解、柴胡证解,而不是指解表发汗)。

按:此条及前后文的柴胡汤、柴胡证主要是指小柴胡汤证而言。此条主要是说明柴胡汤证的主要判断依据是柴胡药证的胸胁苦满,其他的兼证主要是用来决定用哪一个柴胡剂和药物的加减变化的,一旦没有了柴胡药证,柴胡可以不用,那么,这个方剂就不能叫做柴胡剂了,这点很重要,历来的医家、注者对这个一证到底指的是什么证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是没有把握住柴胡药证的原因,可参考96条与小柴胡汤方的解说。另外,本条也说明了无论经过了怎样的误治,只要方证不变、方证仍的对的话,就仍然可以用该方治疗;同时也说明了少阳病汗、吐、下法皆不宜用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谨记的原则。最后还讲述了瞑眩反应的成因和具体状态,从这里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到瞑眩反应的出现往往是与体质的虚衰(或病邪的久、重,其实也是一种久病正虚、人虚的表现)密切相关的,还可再参考93、94、46条,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不要去追求什么瞑眩反应,以为没有瞑眩反应病就不会好,这是不对的,因为从它的出现原因来看,它的出现,通常都有不是太好的前提条件(正气虚、体质弱),所以这个瞑眩反应本质上不是个好东西,我们在临床上反而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瞑眩反应的出现,也就是要尽量避免误治和失治(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延误了病情)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