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5z

 致曲解老子的人 2018-08-25

推理《道德经》65谈管理术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以不)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

650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6502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

6503知此两【】,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

6504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

【为道:执行王的政策】

【者:精于某事的皇族菁英,这里指诸侯】

【民:庶民,夹在诸侯和农民当中的庶民】

【国:诸侯国】

【德:下德不失得,指税收、收益】

【玄德:增加税收】

【物:随从】


6501-1古之善为道者,

自古以来(古)凡是(之)精于(善)施政(为道)的王(者),


6501-2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他们不会(非以)教(明)庶民(民)去瞭解道德、分析对错,而是教庶民怎样(将以)下苦功(愚)在(之)如何增加生产上面。


6501-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但是庶民(民)就是(之)不容易治理(难治),因为(以)他们的(其)偷懒计策(智)太多(多),不认真面对生产。


6502-1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所以(故),要指挥诸侯们用(以)惩罚怠惰、赶鸭子的模式(智)来治理智民多的侯国(治国),智民多的侯国(国)就是要用高压强迫(之贼)才能维持生产力,确保完成税收。


6502-2以不智治国,国之福。

要指挥诸侯们用(以)奖励分成、领头羊的模式(不智)来治理愚民多的侯国(治国),愚民多的侯国(国)只需勤加引导(之福)就能发挥生产力,自动完成税收。


6503-1知此两【者/】,亦稽式。

弄清楚(知)萝卜和大棒这两种管理模式(此两),就可以拿来(亦)交互运用(稽式)。


6503-2恒知稽式,是谓玄德。

随时(恒)掌握(知)交互运用(稽式)的时机,就是(是)为什么能够(谓)增加(玄)税收(德)的真正原因了。


6504-1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增加(玄)税收(德)这门学问无比深奥(深矣),需要长期不懈地(远矣)努力和尝试,直到你的(与)部属(物)每次都能准确回馈(反)政策调整时机的征兆给你(矣)。


6504-2然后乃至大顺。

到那个时候(然后),携王你就(乃)达到(至)任何政策只要由你(大)来推动就能顺畅(顺)的境界了。

推理《道德经》65-1老子的萝卜与大棒

----

1. 这是非常难破解的一章,公诸同好,欢迎指教。


(1)以“不智”治国:帛甲本的以“不智”对应“智”,旗帜鲜明,感觉上比较有力。王弼本的“不以智治国”,感觉上就笼统多了。我取前者。


(2)第三段知此两“者”,又变成物件代名词了,这和第01章“此两者同出异名而同谓”的错法一模一样,建议删除。


2. 第一段是王与民的互动。回想一下不尚贤03章,教诸侯、管诸侯和“教民”是王的工作,“管民”才是诸侯的工作!有了这样的瞭解,翻译就能顺利进行了。


(1)“明”是传授自己会的东西给别人,王侯贵族人们自己会什么呢?道德仁义礼、一套周公发明的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


西周的概念是很单纯的,生产力(庶民农民卖菜阿婆)搞生产,消耗生产的(官军贵族闲人)搞仁义礼,领导生产的(天子诸侯)搞道德,这样整个制度就不会乱掉。但是到了春秋时代,儒家通过念书、从庶民农民跻身为官军贵族阶级、就忘掉自己的出身了。孔子还一直羡慕西周圣人时代各安其命的单纯生活,这真是从何说起……


(2)明民知道了,愚之(对民下苦工)用在什么地方呢?道德仁义礼的共同点就是挤不出一粒米来,不具生产力。所以下苦工是指下在提高生产上面。难治、智多,都是指不认真(生产)。如今小朋友难管、智多,一样是指不认真(念书),所以老子接下来提示的办法,对大小读书人都很适用的。(^_^)


3. 第二段,智/不智是南北极、完全两极化的对应。那么贼/福要如何解释,才能达到两极化的境界呢?无论贼/福在其他章节怎样翻译,这里要模仿智/不智的用法,翻译成高压惩罚/分成奖励,才能与之对应,谈字义也算合理。


为什么会想到智/不智翻译成高压惩罚/分成奖励?赶鸭子/领头羊?萝卜/大棒?这是从生产力/增加生产/完成税收这个概念逐步凝聚到管理模式上,最后才完成的翻译。


4. 第三段“稽式”无法翻译,五千言中只有一个“稽”字,无从对照,说文解字也帮不上忙。我是认定老子在讲管理模式之后,使用填空题的办法,“交互运用”最能够衔接前后文,所以就用上了,并不是那一本字典有这样的解释。玄(增加)德(税收、诸侯的不失得),句式结构同欲神不死06章。


5. 第四段中老子把大顺的原因归诸于部属的回馈。看似简单,800个回馈随时都可能进来,如何化繁为简?这后面一定还有其他学问待学习。


(1)“物”本是家丁随从,但是从原本默默无闻的王庶子余臣、到众人拥戴的侯王、到高高在上的携王,家天下嘛,家丁随从也跟着升级啦,在这里要翻译成高官部属、核心团队特助才恰当。


(2)深、远、反,分容易让人想到有状混成25章的大、远、反,“反”就是要翻译成回馈才能通顺。


(3)物(部属)反(回馈),要回馈什么?才能使连续变换管理模式这个动作大顺呢?变换时机是也。但是,等时机到了才回馈,来得及吗?所以是看到征兆就进行回馈,这样就来得及啦。各位想到没有?梅雨是看得到的时机,播种就是看不到的征兆。推理能够补足老子没讲的细节,在此又得一例。


6. 搞懂萝卜和大棒的用法,加上训练好部属使其能够正确反应调整时机的征兆,这绝对是下一个阶段才能进言的进阶课程了。

推理《道德经》65-2老子一生二的应用实例

----

1. 谈目标管理,萝卜与大棒都是有效的手段,不但要会使用,最重要的是看准使用时机,不要事先就认定贼不好不肯用,所谓的迂腐就是这么来的。


2. 话说三国曹操有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缺水缺粮而追兵将至,高压强迫士兵加速前进、或者放出气球望梅止渴,用压的/用骗的,哪个才是好办法呢?


推理一下士兵喝完水回过神、打退追兵后的反应:用压的(要不是长官强迫,恐怕走不到水源追兵就到了),用骗的(是我自己走过来的,长官要感激我还能退敌才对)。喔,只要确定最后能丰收,“贼”更能获得民心,“福”反而没人理你,而且福本身不是结果的话,根据相对论:福的后面跟着的只会是祸呀。


3. 贼与福,这简直就是管理的精义:确定有结果、则贼(强势掌控)比福好。无法确定,福(责任下放)比贼更容易开脱。真的是这样吗?推理容易进行,实况变化万端,还是要让有经验的人来下结论才会正确。


4. 老子一生对一生二必定深有感触,五千言到处在使用两极化的对立字词,想必其来有自。萝卜大棒,更是两极化的极致。一生二:再好的政策,一样有人喜欢(抱阳:紧捧在胸前,不肯放手),有人不喜欢(负阴:背过身来,故意没看到);谈管理这几乎就是最普遍也最难处理的状态,无论怎么做都有人不高兴!套用今天的逻辑,施政就是明明面对零和状态却不可以当做零和游戏进行决策;即使发放全民福利,也有人认为不劳而获是败德坏俗收买人心坚决反对,你又能怎样?再深入一点,有两种农民,上面有两种庶民,更上面有两种官吏、两种诸侯,再加上你只能扮演其中一种天子,但是又必须推动全面化的推理,这篇小文一定写不完的。


5. 老子现在提出他的答案:亦稽式(萝卜大棒适时交互运用,甚至萝卜大棒三七开),可以说就是挣脱一生二的束缚,用一人扮演两种角色,针对摆脱不了的、群体的反应永远都是令人头痛的一生二,而得出的终极管理之道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