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成子 卷一 名物篇

 庆祝我447 2018-08-25
名因物有,物因名知。
物名是二,二即是一。

元成子 卷一 名物篇
第一 名物开篇论

  汉字原本的内涵由【名】和【物】两部分组成。汉字本身为某物之名,其所指对应一种事物。就像小孩生下来都会给他取个名字,当说或者看到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到这个小孩。其中小孩就是物,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就是名。把这个人的名书写到纸上其体现就是文字。

  以读唐诗为例,一些人就是读文字,如唱歌一般,只能感觉到韵律不错,但是体悟不到诗文描述的物之象。而有些人读诗能直接在思维深处体悟到诗文描述的物之象,加上韵律的衬和,能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这就是因为他的思维透过了名,也就是文字本身,直接将思维去落到了这个文字对应的具体物象上。这就是文字的名物理念。

  在汉以前的中文只有名,记录下来叫符文,也就是符号,没有字之说。这种【名物符文】经过战国时期频繁战争摧残、春秋笔法篡改、百家相争互灭、一直到汉朝罢黜百家几经风雨。汉建立后的文人们对经过百年乱世洗刷后残留的符文进行整理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名物的理念。开始对这些符文添加个人的字义认知。正因以字义这种形式在汉朝形成,才一直被称为汉字,而没有夏字商字周字之说,因中华夏商周时期文化还是构建人深层思维的【名物文化】。本篇就将阐述被人类淡忘千年的名物文化.
第二 造影名物论

  当代人用【象形文字】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华的文字,这个【象形】是自百家之后的叫法,远古人创造文字时不只是【象形】那么简单的,它属于【画影出图形】的【造影文字】。

  大家知道现在的造影技术如照相机所成之象与原物从视觉角度看能达到相当高的相似度,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掌握的造影技术达不到这种相似度,所以就采用了人工【画影出图形】的【图形符号造影】去指代原物的方式,如大禹之九鼎的【画影出图形】而名物(古言铸鼎【象】物)。

  今天当大家看到一张未经修改过的照片时就会认为那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中华远古人看到【画影出图形】的【造影文字】时也会认为那是客观存在事物。其作用和今天的照片影像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影文字】本身就是某种实物的缩影,只要有画影图形出来的【造影文字】就说明原来存在那么一种事物。

  正因为这个道理,中华的【造影文字】每个都是一种事物存在的对应。如果没有这个实物那么也不会有这个【图形符号文字】,因为没有【可象之形】吗?没有【可象之形】就造不出【图形符号造影】。正因为这种【图形符号的造影文字】其目的是达到与物的影像更接近,所以造影文字的比划笔画比较多,这样不容易失真。

  中华【造影文字】的本身还是一部完整的中华史造影刻画版。比如最初没有语言交流的时候,人们口渴会出现呵、呵、呵的喘气声,当别人看到一个在【呵、呵、呵】喘气的人就知道他口渴了。然后就手指一条水脉也学口渴的样子发出【呵、呵、呵】的声音,意思就是那里可以解决口渴的问题,随着使用的人多了,人们就都开始用【呵】的发音来指代这条水脉。当这个指引的人除了发【呵呵呵】的音外,还会拿手比划这个水脉的形象或者用树枝画这个水脉的样子,然后【水】字就被画出来了,后来【呵】的发音加【水】的象形就组成了这条水脉的名那就是【河】,也就是今天这条黄河。

  就这一个【河】字就包含发音和象形两个部分组成,今天人们研究这个【河】字知道有声和形组成,但是在河的声和形是怎么来的却不知道,这就是缺少对名所对应物象造影的认知。在深入一步说,这个【呵】说是发音,但其本身还是象形,其象就是人张口呼出气的样子的缩影,只不过是象的人口发音的形而已。

  再比如说,【楼】由【木】和【娄】组成,直接表明了在一个时期中华的房屋建筑采用木质的,而这个【娄】字起源于远古的骷髅的【骨之娄】,最初对一种带窟窿的内空体描述就是【娄】,因为从空心物体在地下骨碌发出的声响就是【娄】,这个【娄】的发音就来源于这种带窟窿的内空体自然发出的声响演化而来的,同时这种声音只有那些中间镂空的物体才能发出来,所以又演化出了镂空这个物名。

  这也直接说明中文的发音也来源于自然实物发音的【象音】,而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就比如轰然倒塌的轰本身就是倒塌时自然发出的声音,再比如崩塌的崩和塌,都是用崩塌的声音和物象融到一起来描述崩塌这个事物。 中文就是这样,从这些【河】【楼】【崩】【塌】的字所对应的物象上就能反查出一部完整的历史。

  再有就是中华文化的最重点就是天人【合】一,那么如何实现这个【天人合一】呢?所以就出现了达成这个天人合一的【方式方法】,然后用这些方法去实现这个【合】。那么要怎么【合】呢?

  大家知道中华有俗语叫做【符合】,如果人真的有心,自己仔细思考过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符】字用在【合】之前的根源不好找,总是感觉这个【符】与【合】两个字如果不是因为习惯性用法的话,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连用在一起用。

  其实这里边就包含了秘密!这个【符】就是一种【符号】,这个【符号】本身就是一个【画影图形】,这个【画影图形】直接演变成了后来的【造影文字】,这个【造影文字】也就是某物之【名】,这个【名】也就是现在的【中华象形文字】。

  也就是说,中华的天人合一是采用通过在这个【中华象形文字】【名】【造影文字】【画影图形】【符号】【符】将宇宙万物规律与形态绘制到一种载体上。当人在看到这些【中华象形文字】【名】【造影文字】【画影图形】【符号】【符】时,就会反思到它们对应的物象上,能实现人的思维与宇宙实物的结合。这个通过【中华象形文字】【名】【造影文字】【画影图形】【符号】【符】将人的思维与外物进行结合的过程就是【符合】的过程。

  所以在中华文化中,象形文字和今天的照片(实物造影)是同一种东西,他具备同样的功能和作用。当人们认知的这些【中华象形文字】【名】【造影文字】【画影图形】【符号】【符】越多,他对这个宇宙演化规律和形态认知也就越多。最终达到人的认知完全和宇宙自然运行状态完全一致的状态,也就实现了天人合一。

  所以那些质疑山海经的人,你可以换个思路,比如现在有一张2000年的照片,你说你是承认这个照片对应的实物呢?还不是不承认这个照片对应的事物呢?那个【造影文字】【象形文字】跟这个【照片】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只是相似度上有区别。

  大家想想,银河系半径就有5万光年,也就是说望远镜拍摄到的银河系照片只是5万年前的银河系【画影图形】,它本身就是5万年的影像照片。如果说望远镜拍到的5万年前的影像照片能说明过去的一种事物的真实存在,那么2000年前的【造影文字】【象形文字】是不是也能说明过去的一种真实存在呢?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去斟酌一下,【造影名物文字】本身是有实物对应的,这跟以概念字义诠释的文字有很大差距。正因为【造影名物文字】有着实物对应,所以很难掺假。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历代人们想在文化上做手脚时,必须改动这种【造影名物文字】的表现形式,然后用植入概念定义的方式取代原来所名之物,这也直接构成了后来的人类文化理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变异。
第三 名物外论

  中文只有【名】而无【字】,字原为某物之名。如《水》为“水本实物之名”, 《动》为“动本事物之名”等等。

  今人以【理解其字之义】的【字义】思维体系构建了白话体,古称俗话。
  古人以【认知所名之物】的【名物】思维体系构建了文言体,古称雅言。

  古文用字简是因【一个字就是一个事物名称,一个事物名称就对应着一个实际事物】。正如这句白话可写成文言体【一字一名,一名一物】。今人只知理解【字义概念】的表,不懂认知【所名之本物】的本,所以多看不懂文言体。

  比如今人常把【容易】理解成【简单】的概念在用,这就是概念式理解文字。古人认为【容易】是将(易理、易数、易变规律)容入到事物当中,然后再按(易理、易数、易变规律)分析和把握事物就很简单了。

  可后来人对它的认知就丢掉了【将易容入事物】的本,他只感觉一些事物被那些人容于易后,做起来都相当简单,结果他将自己自认为的【简单】概念植入进去教给了后人,后人也就只知道容易是简单的概念了。

  再比如今人常把【不知道】理解成【不知】【不晓得】的概念在用,这就是【字义】的概念理解。古人认为【不知道】是【不知事物内在的始终运化之道】,这就是名物认知。这两种体系构建出的人的知与识是完全不同的。

  其读书方法上也有不同,文言体要一个字挨一个字的察名所对应实物本象,这样可以直接将文字所描述的物象映入脑海,形成思维映象。重点在格【物】致知,而不是格【字】致知。所以用不到标点符号。它利用介语(如、者、非、乃、彼、此、可、何、为、则、皆、而、其、夫、兮、也、于、之等等)进行思维定位、走位、换位以及承前启后。用逐字【察】名所对应【物象】的方式来读书,这样能传达很深的内涵。

  白话体系则以概念字义组成,这才需要标点符号断句,走的是格【字】致知的路。这样字面上很好理解但是无法传达更深的内涵。这就造成了白话体系构建出的思维不能深入【实物本象】,都是一种特别肤浅的表面认知状态。比如还拿【容易】来说,今人给他的概念解释是【简单】,可是为什么说容易就是简单的内涵呢?他却不知其道。他不知世上的事物只要容于【易】中去分析和认知那都是相当简单的道理。这类人只知文字之表用,不知其内道,这就是肤浅。

  所谓的现代学术完全是按照概念式思维为主体构建起来的【格字致知】。它将前人理解的概念传给后人视为【教育】。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字的概念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所以造成同一个字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内涵,比如被现代人玩坏了的【奇葩】概念,直接将中期褒义歪曲成了现在的贬义。这种概念式教育都是越到后边越失真,会使得文化在传承中变异的乱七八糟。

  中华的名物文化是将人的主意识透过文字本身直接去认知名所对应的实际物象与其自然演化规律。最终他会通过名这个中介把万物自然演化规律熟掌于心。这些熟掌于心的规律也就构成了他的思维形态。当人的思维形态和宇宙万物运化形态达成一【境】后也就初步实现了天人合一。

  为了构建这样的思维,人就要对万物的自然运化规律进行察识认知。宇宙万物在自然运化过程中会产生【实物】和【事物】的相互转化。以人主意识为认知中心,把万物相互转化的过程用符号分辨以及用语言描述时就需要给这些实物和事物进行命名如:

  1、实物命名:(取形造影勾画出符号)
  《人》为“人本实物之名”,
  《水》为“水本实物之名”,
  《山》为“山本实物之名”。
  2、事物命名:(取象造影勾画出符号)
  《化》为“化本事物之名”,
  《变》为“变本事物之名”,
  《动》为“动本事物之名”。

  以【实物之形】【事物之象】勾画出符号,然后用这个符号作为这个事物之【名】。采用这种方式【造字名物】为的是尽量达到人看到的【名】与自然实【物】更接近,这样能将人的思维直接对接到自然实物的本象原型上去。

  就如同画画一样,画画的人可以追求将画像尽量达到与实际事物相同的写实,也可以追求随着自己的想法进行写意。而造字名物则必须遵循写实避免写意的原则,因为写实能保持文字的传达实物影象的功能,这样文字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会失真。避免写意就能避免各种人为定义篡改,避免破坏文字的传达实物影象的功能,能尽量减少文化的时代变迁。
第四 名易外论

  人为了认知宇宙万物,会对万物进行命名。这个【名】所用的符号就是现在的【文字】。这个文字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几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无名阶段(无名万物之始)(混沌初开)
  事物存在但是没被人用文字对其进行命名的阶段。比如“混沌”之说,今人认为混沌是无形状态,其实不然,应该说成无名状态,因为混沌本身相对于从人感官(比如视觉)的角度认知,是有形体存在的,但是人们还没有【形】、【体】这些符号文字去指代它。宇宙万物先存在,而后有人对其【命名】【认知】。在人命名认知万物以前的无名状态被后人称为混沌。也就是宇宙万物存在但是人没有创造出【文字】对其进行命名描述的时候。

  第二个阶段-----冠名阶段(有名万物之母)(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初始冠名阶段,对宇宙万物进行冠名,万物有【名】后就可以用语言文字交流和传承了。让每个物都有这么一个名称的阶段就是冠名阶段。比如【水】为“水本实物之名”,【化】为“化本事物之名”等等。这就像一群小孩出生后需要给他们起名字一样,否则没办法在语言上分辨和指代他们。

  第三个阶段-----传名阶段(有无相生)
  物被冠名之后,让他人知道这个【名】具体所指的【物】,并且能相互交流传承的阶段。这样人与人之间可以彼此交流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如人们知道【水本物】的存在,但是不知道他叫【水】,为了人们能交流这个【水本物】,所以创造了【水】符号作为【水本物】之名。然后人们看到或者说到【水】符号就知道对方意思指的是【水本物】,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利用这些物名符号来认知沟通万物的形态与演变。

  第四个阶段-----名易阶段(同出而异名)
  物名(文字)在人与人之间传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对物名(文字)产生不同的概念认知。有人察悟到了【名】所对应的【实物】,有人只是在传承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概念字义。一个传承了实物的【本象原型】,一个传承了他人理解的【概念字义】。这个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出现了【本象原型认知】与【字义概念理解】两种不同的状态。结果就造成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不同,并开始相互争论对错,在不断的争论过程中文字内涵会产生各种人为的易变。

  如【白马非马】这句话做【本象原型】认知时就是错的,白马不可能不是马。而做【字义概念】理解时,【马】的【概念】是一个物种群的总称,能分出很多类,白马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形成对等,所以说【白马非马】就是对的。这句话用【本象原型】认知和用【字义概念】理解出现的对错结果完全是相反的,这就是【同出而异名】。人类文化的变迁大多来源于这【同出而异名】的名易阶段。

  第五个阶段——正名阶段
  将文字长久时期衍生变异出来的【概念字义】去掉,让人们的思维认知回到察名知物的【名物】上来。如历史上黄帝的正名百物,其实就是在做这个事。当然【正名】也是人为在做,其与【定义】形式上差不多,但实质上有很大区别。
  因为正名是将文字对应到实际物象上,目的是上认知【实际】的物。所以必须以自然实物形态为基础依托,不能随意由着人的想法篡改。定义则是脱离自然,完全靠人为添加。这种【定义】已经失去了开发人智慧,让人认知万物的内涵,所以跟实际事物变化会产生很大偏差。
第五 察名物与听教义

  中华文化最初传承的只有【道-方法】没有【义-教义】。是不传承成型的教义的,而是传承【识物知道】的自悟方法。字则是【识物知道】用的工具。就像人为了分别不同的小孩需要给他们取不同的名字一样。【名】的存在只是为了认知和区分物的工具而已。有了方法【道】与工具【名】,人们就可以靠自己思考去分析和认知宇宙万物了。这是中华传授之道(所走的路)。

  老子说:“大道废案有仁义”,就是指人们不懂自察悟的方法【道】了,跑去直接拿别人成型的认知【教义】。这种教义正好是阴谋者左右人类社会的切入点,会有很多人利用这个切入点搞阴谋做坏事。这些人最喜欢让人们不思考,那意思全听他的教义才好呢。当教义出现后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以自然天道为主导的发展状态(此为大道废),开始不断被强人、圣人、名人、大家、专家、学者等等所左右(此为仁义兴)。

  如苏东坡曾说:“设若坡是土之皮,滑岂为水之骨乎”。这句话有一定的解字不能按【造影拆解】来认知的意思。这个不能按造影拆解认知文字的看法就是东坡的个人看法。他这个看法也就形成了他的教义。因为他是当时社会的名人,所以很多人就被他的观点影响左右了,结果从此放弃了自我分析思考,开始听苏东坡怎么说。这种靠听教义来认知世界的人,其状态就等于放弃自主权,把自己的前程让别人摆布一样。就算他听来的教义是对的,这种等靠要的心态也会毁了他。

  【坡】字从造影拆字来解,“土”字旁有土之影象,同时“皮”有表面和覆盖之影象。也就是说古人对“坡”的实象认知就是只有表面附着有土的才能被称为“坡”。没有土的只有石头的就会用另一个名来描述,比如【壁】。所以在古人眼中【山坡】与【山壁】是不同的。其不同就在于是石头外露还是被土覆盖。

  有人说你说错了,一般都是陡峭的才能称为壁。那么请问【戈壁滩】是否存在陡峭一说呢?是不是需要改成戈坡滩呢?其实这就是【黄土高坡】与【西北大戈壁】的不同。这个坡与壁的不同用法,直接让人明白了其两者地貌不同。中华创造【造影文字】相当谨慎,那就是一个【造影文字】对应着一定的【时间】【空间】【固定的形态】【不可被歪曲的格局】。诸如戈【壁】、大【漠】、荒【原】、丘【陵】、沼【泽】、云梦【泽】、长坂【坡】、昆仑【墟】、殷【墟】等等,每个字都蕴含着一定的【物象之境】,都是具备自己独有的自然形态特征的。

  再比如东坡的【水之骨】说,他这个思维本身就是套入死逻辑出不来了。为什么非要说成【水之骨】?为什么不是【水与骨、水和骨】?所以东坡的【水之骨】之说就是他的个人理解。把他个人的理解不假思索的直接拿来成为自己的认知,就是得其【教义】。然后人的思维是他的【教义】形成的【概念认知】。那么从此之后在这个人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个潜意识认知。那就是苏东坡不会错,他说的就是对的。有这样观念的人还会到处去维护苏东坡的说法,这就是【教义无意中控制人】的方法。可是当你用【造影名物】的思路认知【滑】时你才能发现东坡说的也会有错。其实任何人在无意中都会有错误出现的,所以看待每件事都必须要进行自我分析的,这才是正常看待事物的思路,那些不假思索的是其本人懒惰不懂自立有依赖心理造成的。

  比如【骨】字在中华古典文法中不仅有【骨头】之说,还有【骨碌】之说。当水和骨碌的骨用在一起时,那么骨碌的水珠不会向上只会向下,其象是什么?是不是【滑】下来了呢?所以说当人懂得自己观察时,懂得用造影名物的思路思考事物时,人才能看到文字所【名】之【物】之【本象】,而不是直接接受别人的教义看法。

  同样我对【坡与滑】的认知是靠我自己从【造影名物的用法】中对比解出来的没人教,但是谁能说解的错呢?他的【实象】【本象】就在那摆着呢,谁能说错?甚至不用任何名人、组织、机构来映衬其对。但是人们一看就能知道其对错,这就是【造影名物】的【纠偏正道】作用。

  用【造影名物】的方式认知万物时能从【实象】中得到【实知】,这样人的思维是依托自然产生的,思维是独立的,很难被他人左右。而教人【教义】那就完全不同了,被教育的人没有独立思维,都是直接拿别人的【思维】【观念】【认知】,他的【思维】【观念】【认知】只是别人的复制品而已,这种人是根本没有独立思维的。所以真正的认知来源于【自察悟】而不来源于【听教义】。
第六 概念肤浅论

  现代人习惯用概念认知这个世界,可概念却是让人思维走偏的开始。概念的来源就来源于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方便,总把一些话概括的说。这种概括是有特定的时间、环境和对话主客体知识面限制的。是不能大范围使用的,一旦大范围使用就会误导很多人,会导致文化传承的失真与变异。

  比如【玄】字,现在大多数人理解为一种【玄幻】的概念,那意思就是不实际的不存在的,很多人也被误导的跟着说。而【玄】字最初对应的是【把一个木板固定在某点上,将蚕丝一类的细丝栓在木板上,然后将很多细丝搓捻成线叫做玄丝成线】,人们把搓丝打结这个行为事物抽象缩影成【玄】符号,用这个符号作为原事物的名称。

  这个名包含三部分,那就是被玄的二物(一物不能成玄)和主玄的人,老子讲【同谓之玄】前边有一句【同出而异名】就是被玄的二物。两个初级事物交叉形成二阶事物后还会再进一步交叉产生三阶交叉事物,然后四阶交叉事物、五阶交叉事物、六阶交叉事物等等。这种进阶交叉产生事物之象就是【玄之又玄】,也就是不断滋生出事物。大家仔细看看这个滋生的“滋”主体【兹】是不是【玄之又玄】的合字呢?大家再仔细想一下结绳记事的那些绳子打结后一个个挂上去是不是【玄之又玄】呢?他怎么可能是【玄幻】的概念?现代人把他理解为玄幻是因为太多人都是脱离了名物认知、处在了以讹传讹的概念认知文化阶段造成的。

  再如【慈】,现代人多理解为【对人好】的概念。实际上兹与有滋养生发的内涵。心就是人心。以自己的心为出发点,主动去滋养生发万物之象就是【慈】。一般文法经常说慈母,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母亲有与生俱来的生育呵护子女的心。慈则是一种主动滋养生发万物的状态,其中如何滋养生发也是要讲究方式的,可不是对人好那么简单能解释的。其概念理解与实物本象原型认知的是有很大差距的。

  再有【自然】,物的本身为【自】身,有形的物具备自己的有形身躯,无形的物不具备自己的有形身躯,只有【自】没有【身】。也就是说这个【自】就可以追溯到这个物的本源支撑上。【然】的古体有【然也】之说,就是【是】的内涵,自然也就是【物的本源自带的自发的自是运行状态】为【自然】。跟今天人们说的【大自然】概念完全不同。

  那些把【玄】理解为【玄幻】概念的,把【慈】理解为简单的【对人好】概念的,把【自然】理解为【大自然】概念的,以及前文中说的把【不知道】理解为【不知】【不懂】概念的人,其思维都相当肤浅。这类思维是探查不到周遭事物是如何变化的。所以他做事没有自己的思路,也就不知该如何妥善的把握事物发展了。

  千百年来人们口语说【不知道】,为什么是【不知道】而不是【不知理】呢?没人仔细去探索他。其实这个【不知道】的俗语之所以存在就能说明中华古人认知事物是处在认知事物自然变化层面的【知道思维】,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理论层面的【概念思维】。

  【知道思维】来源于万物的自然运化之中与天道一(不二),【概念思维】附着于人心,不同的人心会产生不同的概念逻辑,这些不同的概念逻辑与天道二(不一)。 一旦不一形成,人的思维意识就会跟自然实物脱节,直接造成肤浅的概念认知泛滥,肤浅的概念会造成人肤浅的思维,肤浅的思维会激发人肤浅的语言和行为,肤浅的语言和行为会造就浮躁的众生之象,浮躁的众生之象也就形成了混乱的社会形势。要想把混乱引导进入承平首要做的就打破概念的局限,回归自然的实物对应认知。
第七 名物内论

  中华古文只有【名】而无【字】,现在的【字】在中华文化中为【某物之名】。如《水》为“水本实物之名”, 《动》为“动本事物之名”。古人常讲【务本】,就是在说人的思维不能只落在对文字表面认知上,而要落在文字所名的原本事物的物象原型上。正如当人看到【动】这个字,就要想到这个字只是【动】本事物的名,然后在脑海中出现一种【不断产生移动变化的物象】,这样才能产生人的【物本思维】,。

  在【物本思维】中,文字本身只是将人的主意识与文字所名物象进行结合的一个中介。它的作用只是结【合】而已,因中华文字最初本身是一种符号,用文字这种符号将人的思维与实物之象进行结合的过程就是【思与物以符而合】的过程,也是现代俗语【符合】概念的最初起源。

  在【物本思维】外还有一种【失本思维】叫做【淫志】,这个【淫志】就是说人的思维看到文字后,其意没有去识这个文字对应的【本】,也就是这个文字所名之本物具体的物象。而是在思维中产生了一种自我【臆造】的或者【以讹传讹】的【概念式】认知,不是【物象式】的认知。比如前边说的【容易】,他不懂将【易】容入事物的本,思维停留在了简单的表认知,这样不去自己察识物之本的表思维就属于淫志。

  因这种【淫志】是在没有对文字所名事物本象的【本】进行深思考察产生的,所以就造成了这类靠【淫志】思维的人言行都很肤浅。他认为他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或者说他【臆造】的自认为的就是对的,而实际对不对,用什么方式去分析对不对他自己也不懂。

  比如说现代人常用的一个俗语“经典”,如果采用物象式的认知,其内涵是记录过往经历事物的书籍典籍。可是后人没有了【物象式】思维认知。只是听这个也说这本书是经典,那个也说这本书是经典,这样说的人多了之后,那些不懂【物本思维】的人不知道去查“经典”所名的原本物象,就直接把“经典”和【人们都说好】在自己的【淫志】中融合到了一起,结果【臆造】出了一个【经典】的概念。结果将本无褒贬内涵的【经典】的物名变异成了带有褒义色彩的概念。这种带有褒贬义色彩的概念全都属于淫志类思维。

  中华本有的名物符文本身没有褒贬之说,每个文字都是一种自然实物的缩影,而褒贬之说就是在名物的物本思维丢失、失本思维的字义概念形成后人为添加植入进去的。比如【奇葩】是【奇之葩】的口语,本身是“具备奇特性征花朵”的本名,其描述的是一种实物景象。

  可是那些不懂名物的思维就开始偏离名物认知,开始添加自己自认为的淫志。他认为人们都用这个【奇葩】说花朵,他感觉这个花朵有出奇出众好看的内涵,那肯定是美丽的花了,慢慢的在他自己心中就会形成【奇葩】是褒义的概念认知。而在现代呢,奇葩被用来形容一些言行怪异似乎不正常的人,很多人开始赋予它一种贬义的内涵。

  其中无论是把【奇葩】当成贬义的人,还是说成褒义的人,都是因为其思维偏离【名物】的【物本】的理念形成了淫志概念认知。【奇葩】做为奇异的花朵本身是不具备褒贬义的,他只体现一种自然存在的事物现象。而褒义贬义的说法则全是人为淫志添加进去的。

  比如【宗教】,当用名物思维认知的时候,他就是搞不同类型教育的宗门,有的搞的好,有的搞得不好。做为宗教这个物名本身来说也是没有褒贬义的,可是在历史中有的时代赋予它褒义,有的时代赋予它贬义,这都是不懂名物理念的人搞出来的。

  历史中有的搞教育的宗门做了坏事,也不是宗教这个物名本身就是坏。有的搞教育的宗门做了好事,也不是宗教这个物名本身就是好。如果给物名附加褒贬义那就会出现以偏概全,就会出现因为一家没做好就打倒一片的极端行为。

  而中华的名物理念正好能把人的思维从褒贬义的概念认知中拉出来,落到实际事物上,也就具备了防止物名被人利用搞极端的功能。所以在数千年的人类文化历史上,中文社会体现的比任何一家外文社会都理智。

  在名物文化构建的社会,人们都是在谈论自然,心里没有淫志就很清静,几乎没有相互褒扬与贬低的心态。褒义贬义泛滥起来本身就是文化的败坏和变异,让人们失去了理智的察物象思维,老子讲大道废案有仁义,其中【仁之义】本身就是从人为的淫志中生出来褒贬双说,褒贬义的出现是中华文化背离自然走向人为变异的开端。

  在历史一个时期出现过一种春秋笔法、专门用文字来褒贬世事的书籍也就被称为了春秋。这类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褒贬不写文章,很多作者当初都是把自己认为对的用褒义的方式写出来,自己认为错的用贬义的方式写出来,都希望后人按自己的思路走,都在用自己认为的褒贬对错去左右他人的思维形式。但是他们从来不说让人自己去体悟察知自然。

  这类书只告诉人一种成型的概念价值观,却不告诉人认知具体事物的分析方法。仁之义兴的时候大道已经废了吗,已经没人传承独立分析认知事物的方法了,都是传承成型的价值观。所以这个时期经过春秋笔法的歪曲篡改,文字都被植入了褒贬的概念,名物思维的传承就被打断了。

  因名物思维都是依托于【实物之象】产生的,所以中华文化最注重自然,讲究万道效法于自然而产生。不能人为的去【臆造】没有自然实物依托【淫志】【概念】。所以讲究少人为,要无为。顺自然之运而动。自然实物的变化都是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的,掌握了这个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那就是明白了所有事物的因果关系,然后就能具备观前知后,见微知著的能力,就能做到博古通今、明白四达。

  但是每个时代不学无术的人都有,尤其在战乱年代,人们生活都不稳定,根本顾不上学习与思考,那么不懂【物象式认知】的【失本思维】就会成为主流。当这些人成为主流后,社会上的名物思维文化就要渐渐消失。他们开始用自己在【淫志】思维中产生的各种【臆造】的【概念字义】认知去解释古文,结果就把中华的自然文化篡改的面目皆非。

  这些从淫志中臆造出来的概念字义对自然名物之本象文化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在这个破坏过程中,最初人们【臆造】出的【字义】与名物之道偏离还不是很大,所以其变异造成的恶果不是很明显,也能使得社会正常运转。毕竟他们自己臆造出的概念式的东西要灌输给大众也是需要不短的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前边留下的自然名物文化红利却做着损害自然名物文化的事。随着这种人为【臆造】的带有褒贬义的概念对名物思维文化篡改的越多之后,就会造成文化理念混乱,造成全民失去物本思维。各种自我臆造的尊卑、贵贱、虚荣、显示、嫉妒、自大,媚上取利,打击异己、笑贫不笑娼、奢侈、游戏、淫乐等等失本的淫念充斥着全民的大脑,直接造成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大滑坡。

  这种带淫志概念文化,采用【概念定义】的方式去【锁定】和【左右】人们心中的【淫志】,比如【富裕】概念锁定左右了人们的追求局限在了金钱之内。【尊卑面子】概念锁定左右了人们的行为开始吹扯装样,言行都不切实际。吃不上饭也得买名牌。【贵贱】概念锁定了人们的追求都在彼此划分贵贱,结果出现了各种社会歧视。

  这类【概念】认知将人的生活方式【刻意】的局限在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当中,人们无法自我选择与突破,使得很多人的生活处在一种【随波逐流】【无法自拔】的【心里苦】状态。【心里苦】的压力根本卸不下来。

  同时造成了太多的人盲目,人们做事根本没有思路,更不懂得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到底该怎么生活。要想彻底调整这种社会整体的心态的变异,那就要从文化层面入手,去掉人们思维中的【淫志】思维,回归到【名物思维】上来,人们的思维处在【物本思维】之中,那言行也就会是务本的,这才能去掉社会的浮躁状态,人心文化厚重才能构建出高素质的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