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八五)草书(三)

 百了无恨 2018-08-25

草书(三)


草书的种类——章草


草书从汉起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达九百余年间,从章草进而发展成各种草书,历史上的名称繁多,如稿草、小草、游丝草、飞白草、龙草、蛇草或一笔草、行草、全草等,总起来可以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这些草书的演化是渐变的,但彼此的形体却有着明显区别。


(1)章草。

章草从汉隶演化而来,我们从汉木简中,可以看出,它多以隶书的架势和简捷草率的笔法,虽笔画有些连缀萦带,结构中又简化,但每字又不相连属,收笔还带有雁尾似的上挑,这些都是保留了汉隶的某些法式,它是由汉隶的草写法经过艺术加工,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和艺术价值的书体。


关于章草的命名历来有各种说法大略有五。

①因汉章帝创始而得名。

——唐·蔡希综《法书论》:“章草兴于汉章帝”。

②因汉章帝爱好章草而得名。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章草书汉齐相杜柏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

③因用于章奏而得名。

——唐·张怀瓘《书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

——宋·米芾也说:“章草乃章奏之草。”

④因史游《急就章》而得名。

——清乾隆官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草书出(急就章)故名章草。”

⑤因与章楷和章程书的章取义相同而得名。

 

第一、二、四种说法,以章王谥号或以名臣,著名书家体,为书体的创造者或以此命名,这无疑是附会之谈。

 

第三种章奏说,如果在汉章帝时已把草书定为章奏的合法字体,那么魏文帝命刘广通草书,刘广通就不会说:“初以尊卑有序,不敢修草”了。至于文献尽管有章帝命杜度用草书上事,明帝命刘睦作草书尺牍的记载,但只能说是帝王一时之喜爱而并不一定作为制度定下来。

 

至于史游《急就章》之说更是有误,萧子良说:“章草书,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杜操只是早期的草书家。卫恒说:“齐相杜度(即杜操),号善作篇。”作篇就是写字帖,是给学生临摹用的。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这又提早了一百多年,这就差的更远了。《急就篇》是三国吴人皇象所写的章草,而不是汉史游所作,又把书名《急就篇》误记为《急就章》(《急就》加“篇”字,始于《汉志》,魏以后改为“章”)《急就》是汉初教儿童识字的课本,在汉初通行的书体还是隶书,不可能用草书作启蒙课本。草书在汉初还只是处在萌芽发展阶段。所以前四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后世人多以第五种说法为信。章草同章楷、章程书取义相同。羊欣《能书人名》说:“钟(繇)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这里的章程书就是指的有章有法的一种字体,方正平易,宜作公文奏折,也适于教授学生。章楷与章程书是同一书体,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种书体就是用隶书的笔势及其方扁的形体来写的一种楷书,是今楷雏型或者是楷书的古体。

 

章楷与章草是同源的,都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其用笔都参有隶法,结体方扁,波磔明显,因此同冠一“章”名,形成对称。章楷很快被今楷代替了,存在时间短,所以章楷之名不被今人了解。“章”之含义又是指有条理、法则之意,以章草同今草相比,章草较为严谨、厚重,今草则放纵。

章草的特点:行笔波磔显著,犹带隶意,便于横写;注重用点,笔断意连;字字区别,万字皆同;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结体简朴,布局整齐,笔法古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