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气道管理不仅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治疗护理方法,更是危重病抢救和监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吸痰管理 由于气管导管的影响,致呼吸肌疲劳,咳嗽反射力下降,必须依靠气道分泌物引流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既要保证呼吸道通畅,痰液及时吸引,又要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气道粘膜或隆凸损伤。 建议在翻身叩背,体位引流后吸引,负压不宜过大;在吸痰过程中,负压应限于 10.64-15.96Kpa,较高的负压会加重肺不张,低氧血症和创伤的危险。 二、口腔护理 1. 近年来认为有效的口腔护理是预防 VAP 有效的手段之一。口咽部病原菌或气管插管套囊周围泄露是病原菌进入气道的主要途径。合适的口腔护理着重于牙垢的清除并促进口涎的流动。 2. 实施方式:床头抬高 30°;使用细小、柔软的牙刷每日至少 2 次刷洗牙齿、舌部及牙龈以去除牙垢,无齿者牙龈及舌部同样处理;纱布对牙垢去除无效。 三、气道的湿化 正常时鼻腔粘膜、呼吸道粘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当建立人工气道时,吸入气体的湿化和加湿功能由气管支气管树粘膜来完成,易引起气管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形成痰栓。 人工气道的管理中,必须强调给予充分的气道湿化,防止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以下湿化方式: 1. 采用短时间小雾量喷雾法。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每雾化吸入,可增加黏膜用药浓度,达到局部预防、治疗感染的目的;避免了长时间雾化剂进入终末气道导致肺不张,增加肺内分流,引起患者血氧分压下降。 2. 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HME),有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过滤器,它能模拟鼻的功能,将呼出气体中的热和水汽收集并保留下来。 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以湿热温化的状态带入气道内,保证气体获得有效适当的湿化。同时,它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3. 电热恒温湿热法:呼吸机上的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使使用中吸入气体温度维持在 32-37℃。 4. 空气的湿化:在室内放置大量热水任其自然蒸发、使湿度布满全病室;采用拖地、洒水等方式经常湿润地面,维持室内温度 22℃,相对湿度 60%。 5. 湿化液选择:遇痰血痂咳不出且又吸不出时注入 1.25%NAHCO3 溶液 4-8 ml5-10 min 一次重复 2、3 次。 四、气囊管理 由于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黏膜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 正常压力维持在 25-30 mmHg 之间,避免人工气道脱出,避免上气道分泌物下移,预防气道粘膜损伤。 五、囊上滞留物清除 1. 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移行是 VAP 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的及时清除对降低 VAP 的发生率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具体实施: ①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 ②手工操作:由 3 人进行操作,一人操作简易呼吸器,一人操作气囊,另一人操作吸痰管经口/鼻清除滞留物。 六、人工气道感染的管理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温度:20-22°,湿度 60%-70%,空气每日 2 次消毒,严格控制探视人员。 2. 有创性操作器械避免交叉感染,对污染的物品、排泄物严格按照规定处理。 3. 呼吸机管路一周更换一次。 4. 病人因不能正常进食而留置胃管,床头抬高 30-45°,少量多餐,预防、减少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预防和降低肺部感染的机率。 综上所述,正确、合理的气道管理,不仅有利于患者早日拔除人工气道减少并发症,同时,也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苹,席淑新,耿敬等,湿热交换器应用于全喉切除患者人工气道管理的研究进展 [J],护理学杂志,2015.30(11):110-112 2.秦云霞,许秀梅,陆雁等,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4):28-31 3.江东红,曾清, 气管切开病人 ICU 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1,36(3):178-1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