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氏氏族宗祠,一座被列入潮州市文物保护的古建筑!

 信步时空 2018-08-26
谢氏氏族宗祠概述


位于潮州南春路的谢氏世族宗祠,由于历史原因遭受严重的破坏,2013年谢氏海内外宗亲多方筹集资金近400万元,对宗祠进行动工重修,于2014年10月全面完成。



谢氏世族宗祠于明嘉靖壬子年(1552年),由谢氏先人谢麟之玄孙谢淮及六世孙顺庆府副知训谢承志建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宗祠前墙嵌有明万历七年“谢氏世族宗祠碑记”一通,前座门楼为垂花柱连拱承檩构架,门厅为木瓜抬梁构架,主座为驼墩抬梁构架。


根据老族人叙述及碑记查证,宗祠中翁重光前只供奉着谢氏先人谢麟及其子谢玙、其孙谢纪三代。



宗祠座东南朝西北,二进格局,面宽12.15米,进深27.9米,占地面积338平方米。


祠堂分前座、天井和主座三部分,宗祠前墙嵌有明万历七年“谢氏世族宗祠碑记”。




谢氏世族宗祠兼具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这在一般的潮州宗祠建筑中十分罕见,对研究潮州明、清祠堂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它既有明朝线条简洁、结构大气的建筑风格,也有清代建筑的精致华丽、色彩丰富的特点。



谢氏世族宗祠是谢氏族人共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连结乡情乡谊的纽带,它让海内外谢氏宗亲有一个缅怀先祖的地方。



它将激励后人继承先人“崇尚礼仪,以德为本,扶危救济,敦亲睦族”的精神。



2011年,谢氏世族宗祠被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

2011年10月立碑,潮州郡南谢氏世族宗祠重修碑记立于大门左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之后。


碑文记载


郡南谢氏,潮州望族。自元季至正癸未年(公元1343年)南隐公因避寇开基郡南,至今六百余年。“南门谢”所以家声不萎,美名远播者,源于宝树世家根深叶茂。兰轩、瀛滨、养心三祖,前赴后继,孝友起家,慈善济世,名垂青史;立德立功立言,遗产丰富。也缘于郡南谢氏世族宗祠荟萃一族,承上启下,先祖家风,世代相传,后世子孙,笃守祖训,学有榜样 ,行有规矩,报效社会,家兴族旺也。


郡南谢氏世族宗祠始建于明季嘉靖壬子年(公元1552年),二进格局,朴实大方,清季重修,仍不失明建筑之规制。惜世事沧桑 ,兴废交替。历经劫难,宗祠香火不继,瓦塌垣残,岌岌可危。我族宗亲,目不忍睹,欲建不能,欲罢不忍。幸国运兴隆,惠风和畅。二零零七年秋,宗亲聚会,推举理事,专谋修祠大计。郡南乡亲,踊跃捐资;各地宗彦,出谋献策,共襄善举。二零一一年春,宗祠建筑喜列政府“文保单位”,筹款修祠,曙光呈现。越二年,宗祠原地重修终获政府发文核定 。贤团、锦鹏、嘉鸿诸宗亲雪中送炭,襄助巨款立解资金紧缺之急;国学泰斗饶宗熙教授锦上添花,挥毫题匾赠联。


郡南谢氏世族宗祠遂于二零一三年七月开工重修,于二零一四年十一月竣工。建筑保留明代风格,增设南北两廊,正门两側墙壁增饰石雕,展现宝树源流,世代传扬。


古祠新貌,当今胜昔。文物增光輝,郡南添胜迹。谢氏子孙、友姓邻里无不额手称庆,赞颂盛世太平。


郡南谢氏宗亲会

公元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谢氏世族宗祠碑记立于大门右侧


碑文记载


自五岭以南,薄潮其俗大都檏重端悫耻,与世府仰,闾阎巷陌间多长者。滨海右族则诸谢称最著云。国初海酋发难,扫境长驱,宗党散落。谢麟独以身免,刻志砺行崎岖岛屿之间,保有先业施于孙子。麟子玙,玙子纪,皆以孝友起家,乐义喜施,质行著乡闾,而纪尤任侠,专趋人之急甚已之私。贫不能葬者,举之;学而不能周者,塾之;士而不祭者,田之。自麟至纪三世隐德笃行,潮人皆自以不及也。


先是督学吴公鹏举按粤秩祀典檄郡县条,其事叙之于名贤祠。语在潮乘中而诸谢群然,以为三祖宜为不祧之主,然犹溷于大宗之列。且国既有祀,而家阙焉,崇德云何,吾属有责矣。嘉靖壬子玄孙淮,六世孙顺庆丞,承志乃醵金若干,缗鸠工饬材为别室,以妥三灵。缘海上多事,兵戈枪攘工力靡常,而诸营作之费绌焉,是以粗具大较而规制阙如也。比复因祭田之馀举而成之,居幽合离,继孝追养,巍乎观德矣。其后为寝室,中为亨堂,前为门。岁时伏腊,群子姓于中以礼迭更祭三祖焉,盖元祀特典也。


余顷辖岭表,采风谣,则先诸谢,于是余师绍祖论次以请,因欲托之贞珉以垂不朽。会余有行役倥偬,未遑,又事关世风,凡莅兹土者皆有兴焉,当不令其泯泯也。乃喟然叹日: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朝,死而夕忘之夫,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者,且著代以约散,明德以象贤,人道之至文也。今昔之所壹也,所由来至深远矣。登斯堂者有不惕然兴于风者乎。其涣而萃以祀也,有不景行仰止者乎。三祖有以不忘谢之昆,仍为善承矣。吾不能文之,以言聊具其事以备记载。


万历七年岁在已卯秋九月吉旦

赐进士第通奉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钱藻撰


宗祠现状


现南春路头的世族宗祠前叫大宗祠,边为大宗祠巷,可证。重修后称谢氏世族宗祠。


据说,南门谢与南门外谢略有区别,南春路一带称”南门外谢”。南门谢氏所在叫南厢乡。


各宗祠所在地分布也有所不同,长房祠(大房祠)原址南春小学,六房祠在派出所,七房在锻压厂,二房在卫生院,五房传说是私祠,在七丛松巷拐进的祠堂,现为二轻染线厂,三房四房在外地。


郡南的私塾学堂叫《南关书院》,最初叫潮州市第六小学,潮安县第六小学,现叫振德街小学,原大门开向振德衔。



重建之后的谢氏世族宗祠,在明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正门两侧墙壁增饰石雕,天井增设南北两廊,既美观又实用。宗祠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屋顶上的嵌瓷色彩绚丽,栩栩如生;屋檐下的木雕、墙上的壁画华丽典雅,气势非凡。








门符《乌衣  ·  贵胄》


祠堂左厢房,门符上写着《乌衣  ·  贵胄》。贵胃,贵族后裔的意思。但为什么称乌衣?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是中国最古老而著名的巷名,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



门符《芝兰·玉树》


芝兰玉树,本比喻高尚人子弟,后亦用作对优秀子弟的美称。即用以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原文: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还有:《荀子·宥坐》:“孔子曰:‘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世说新语·言语》里这段话译成现代文是:有一天,谢太傅问子侄们:“你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只有车骑将军谢玄(即谢太傅的侄子)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谢太傅心里为之一动。所以,谢太傅开始对谢玄另眼相看,觉得他从小就与众不同。


东晋朝臣多是王、谢两大家族成员担任, 唐代刘禹锡有诗可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不但是贵族,而且是非常有名望的贵族。谢家的谢安是当时晋朝执掌朝政的宰相,很注意培养后代。


后来,前秦苻坚侵犯东晋,谢安任命谢玄先锋在肥水一仗打败了苻坚,从此谢玄扬名朝野。此战即是有名的“淝水之战”。


“芝兰玉树”本来是谢玄小时候的话就成了成语。现在指德才兼备的人才。

谢氏世族宗祠修茸时,两厢均用了典故。右厢门用《芝兰玉树》,寄意深刻,族老们衷心祈望,谢氏子孙辈辈承祖德,代代出人才。


宗祠来源

这个盛大的谢氏宗祠供奉的是潮汕谢氏始祖之一的谢升一(号壶山),这座宗祠原名叫“壶山宗祠”,谢壶山是潮汕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被潮汕谢氏奉为开基始祖。


其实比谢壶山来潮州开基还有唐代时期就谢启元从福建建宁迁入潮安县风塘开基,还有北宋时期的进士谢言迁入海阳县开基,都比谢壶山要早,不过他们却被谢壶山的影响所遮没。




谢壶山,又名谢升一,福建莆田涵江人,因家乡莆田有壶山,号自称为壶山,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兵书韬略,立志报国。成年后,娶宋理宗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人称“郡马爷”。他投身军旅,转战四川、淮北,屡立功勋。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皇封总管,偕夫人赵郡主,率忠勇17将入潮,统辖惠、潮、梅三州。剿平盗寇,守土抗元。竭尽全力施仁泽,保境安邦厚人民。宋度宗帝立,赐与谢壶山“金书铁券”,这是皇帝封赐功臣的凭据,亦即民间所传的“免死金牌”。同时封赐桑浦山上至鸡笼山,下至蓬洲十八峰为养马山。谢壶山偕赵郡主入潮时,家于揭阳尖山(今梅岗谢坑乡),后择吉地龙溪都多文陇(今庵埠文里)定居创业,世代子孙绵衍。


谢壶山有四个儿子,长子谢乐田那一脉主要居住在潮安县庵埠东郊村、普宁县鲤湖等乡。次子谢乐毅一脉主要居住潮安岭头,汕头金窑,普宁鲤湖等乡,三子谢乐静子孙主要揭阳谢坑,潮州郡南等地;四子谢乐耕主要居住在潮安玉窑,揭阳翔龙,桃山等乡。子孙绵衍于粤东及近邻各省,支系分居港澳、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誉名中外。

宗祠故事

《宣王封舅》


《宣王封舅》讲的是谢姓的由来。这个故事要从姜与夏的关系看姜嫄族的起源与迁移讲起。


姜姓族与夏族是极为密切的同盟者。姜嫄族西移到了关中渭水流域后,便与从豳地南下的姬周族结为婚姻。此后姬姜两族世为婚姻,于是姜嫄成了周人的祖母,姜姓族成了周人的舅家,“姜姓的民族最早与(姬)周民族就做了甥舅之国。”(注:杨筠如:《姜姓的民族和姜太公的故事》,见《古史辨》第二册上编,北京朴社,1962年版。)姬姜两族联盟而东进灭商,似当有报仇复国之意。其以洛阳成周为东都,一方面自然是取其“天下之中”之意,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其回归故里之愿望。据《左传》等文献可知,以嵩山为中心,南面是夏与姜的起源地,北面是夏与姬的发祥处。于是当周人建国后分封诸侯,嵩山以北晋南一带以姬姓为多,嵩山以南的南阳一带以姜姓居多,正体现了其寻根念祖之情结。其中一个显著例子便是周宣王徙封其舅舅申伯于姜姓故地“谢”。《诗经·大雅·崧高》云:“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关于“谢”的地望。《国语·郑语》:“谢西之九州何如?”韦昭注:“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史记·齐世家》:“申在南阳县北三十里。”《括地志》:“南阳县北有申城,周宣王舅所封。”《潜夫论?志氏姓》:“申在宛北序山之下”,并引《崧高》诗“于邑于谢”句作“于邑于序”。陈奂《诗毛氏传疏》据此认为:“古‘谢’‘序’声通,盖谓宣王封申伯于序,在今汉南阳郡宛县北序山之下也。”可见申、谢所指为一地。汉南阳郡宛县即在今河南南阳市境内。



《铁骑平寇》


《铁骑平寇》,宗祠大门口这副石雕,讲的是潮汕始祖谢升一的故事。

谢升一,号壶山,乃周宣王母舅,谢氏受姓始祖申伯第74代孙,即福建莆田谢氏始祖谢斯立第10代孙。谢升一生于莆田涵江,因莆用壶公山而自号壶山。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兵书韬略,立志报国。成年后取理帝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人称“郡马爷”。他投身军旅,转战四川,淮北,屡建奇功。淳佑年间(1241一1252),皇封铁牌总管,偕夫人赵郡主,率志勇17将入潮,统辖惠潮梅三州。剿平盗寇,守土抗元。竭尽全力施仁泽,保境安邦厚人民。


宋度宗帝立,赐与壶山“金书铁券”,民间称“免死金牌”,同时封赐桑浦山上至鸡笼山,下至蓬洲十八峰为养马山。


《铁骑平寇》,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谢升一这位铁牌总管领兵平寇,英勇杀敌的场景。



《郡南开基》


郡南谢氏的开基祖是谢振宗,相关事宜在《养心闲集》,《谢氏宗谱》以及潮州境内的“谢氏大宗祠文恩堂”,“潮汕谢氏大宗祠”的相关祠刊上均有记载。


谢振宗,字汝器,号南隐,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因避“驿骚”从揭阳梅岗谢坑迁居潮州南门外。他举家迁居潮南时已有儿子谢则瑞(讳麟,号兰轩),后则瑞生二子,分别叫子浓和子鲁。南隐公公孙三代深居简出,不慕功名利禄,友爱四邻朋友。因此,乡里乡亲称南隐公为忠厚长者。南隐公携子孙艰苦创业,所置产业屋墓多在梅岗。孙子浓生一子叫弘济。曾孙弘济又生三子,分别叫銮,钦和铨。谢銮参加科举,登景泰癸酉科魁,后因故赐进士。谢銮是郡南谢氏族内第一位得公名的先贤,人称“进士公”。南隐公之孙子鲁,生性豁达,豪爽待人,上官乡党都很敬重子鲁。子鲁7-8岁就没了父亲,他奉养母亲至孝。友人进士洪廉为子鲁厅堂画了一幅“晚秋图”,翰林修撰陈循等人为子鲁撰文写诗,记录了子鲁孝养母亲的事迹。子鲁增立更多产业,数量比前辈有成倍之多。子鲁(讳玙,号瀛滨)生三子,分别叫弘益,弘道,弘毅。前二子英年早逝,唯三子继承。弘毅,养心公也,生七子,男孙共十几人,谢纪是南隐的四世孙。


自始祖谢振宗至曾孙谢纪四代人的努力,开创了郡南谢氏家族的辉煌时代。



《兴学济世》


谢纪,字弘毅,2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奉养母亲蔡氏孝顺出名。他崇尚礼义,以田园(义庄)赡养族人,以田租办私塾义学教育晚辈,有土地(义冢)埋葬骸骨(路边骸骨),对家贫死后不能安葬的帮其安葬,并限定购置棺木银两,留田租专款专用,子孙垂范。民间称他为义士。他颐养天年至六十八岁去世。知县郑崇古追祀他为乡贤。他的著作有《养心闲集》存世。



《请神入潮》


谢少沧请“大老爷(王伉)入潮”的传说:明代潮州人谢少沧在云南为官,恰逢大旱饥馑,他为免延迟时日先开官仓济灾而后上奏朝廷,获罪问斩。按滇俗,处决囚犯吊于大树三天尚活者可免其死。其地白天日炙而夜司风寒。谁知“天降神人”,张开大黑布化为乌云顶住烈日风霜,三天后谢竞死里逃生,即备祭品到神庙祭拜,见正中端坐者就是搭救自己的神人——蜀汉永昌郡守、“安济圣王”王伉。自此日夜焚香拜之,并于回潮时,将王伉及大、二夫人偶像带回家设点供奉,后立于此庙祭拜'。



《宝树长荣》


宗祠大门口石雕有一幅写着“宝树长荣”,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又有一大幅牌匾“宝树增辉”。谢氏自称宝树,是有典出的!


淝水之战后,谢安功高震主,有人又从中挑拨,因此谢安受到孝武帝的猜疑。这引起了正直人士的不满,中郎将桓伊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孝武帝宴请群臣,命桓伊吹笛。吹毕,桓伊又要求抚筝与人吹笛合奏,帝允。桓伊便抚筝而歌。他唱的是一首《怨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利。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在坐的谢安听了,泣下沾襟。孝武帝听了桓伊借古讽谏的《怨歌》,脸上亦露出惭愧的神色。退朝后,孝武帝突然亲临谢安家,谢安焚香恭迎。孝武帝见谢安家堂前瑞柏枝叶繁茂,称赞道:“宝树也。”并亲书谢安宅为“宝树堂”。这个故事见于《晋书·桓伊传》和部分宗谱。


自此,宝树堂成为天下谢氏家族的最负盛名的堂号。


资料来源:潮州微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