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詩義】 詩人採芣苢為父親醫病或養老。詩人應是太子誦,後來的成王。武王有病,太子誦摘取芣苢以醫治父親。
【注釋】 采采:盛多也。 芣苢:車前。 薄言:趕緊說要……。 采:採也。 有:擁有。 掇:取得。 捋:摘取。 袺:懷抱。 襭:以下襬當袋子裝東西。
【翻譯】 一大片的芣苢,趕緊說要採取他。一大片的芣苢,趕緊說要擁有收藏它。(採取的目的) 一大片的芣苢,趕緊說要取得他。一大片的芣苢,趕緊說要用手指摘取它。(取得的方法) 一大片的芣苢,趕緊說要懷抱它。一大片的芣苢,趕緊說要用下襬當袋裝。(懷抱的方法)
【詩義回顧】 (1) 《列女傳‧貞順篇》:「蔡人之妻者,宋人之女也。既嫁於蔡而夫有惡疾,其母將改嫁之,女曰:『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適人之道,壹與之醮,終身不改。不幸遇惡疾,不改其意。且夫采采芣苢之草,雖其臭惡,猶將始於捋采之,終於懷襭之,浸以益親,況於夫婦之道乎?彼無大故,又不遺妾,何以得去?』終不聽其母,乃作〈芣苢〉之詩。君子曰:『宋女之意,甚貞而壹也。』」 (2) 《毛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3) 朱熹《集傳》:「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婦人無事相與采此芣苢,而賦其事以相樂也。采之未詳何用,或曰其子治產難。」 (4) 豐坊《詩傳》:「文王之時,萬民和樂,童兒歌謠,賦〈芣苢〉。」《詩說》:「〈芣苢〉,童兒鬪艸,嬉戲歌謠之詞。」 (5) 朱謀瑋《詩故》:「〈芣苢〉,『后妃之美也』,非也,周民室家樂完聚也。無征戌,則民安其業,室家無復離析死亡之憂。所當恤者,產難而已。采芣苢,宜產也。治平之像溢於言表矣。」 (6)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芣苢〉,蔡人之妻傷夫也。」 (7) 方玉潤《詩經原始》:「〈芣苢〉,拾菜謳歌,欣仁風之合鬯也。」 (8) 高亨《詩經今注》:「這是勞動婦女在采車輪菜的勞動中唱出的短歌。」 (9) 余冠英《詩經選》:「這篇似是婦女采芣苢子時所唱的歌。開始是泛言往取,最後是滿載而歸,歡樂之情可以從這歷程見出來。」 (10) 斐普賢《詩經評註讀本》:「這是農村婦女們利用休閒相約採車前子時合唱的民歌。」
【詞意回顧】 ○采采 (1) 《毛傳》:「采采,非一辭也。」 (2) 嚴粲《詩緝》:「采采,非一采矣,而又采之,喜樂之深也。」 (3) 〈卷耳〉「采采」,馬瑞辰《傳箋通釋》:「〈蒹葭〉詩『蒹葭采采』,《傳》:『采采,猶萋萋也。』萋萋猶蒼蒼,皆謂盛也。」〈蜉蝣〉《傳》:『采采,眾多也。』多與盛同義。此詩及〈芣苢〉詩俱言『采采』,蓋極狀卷耳、芣苢之盛。〈芣苢〉下句始云『薄言采之』,不得以上言『采采』為采取。此詩下言『不盈頃筐』,則采取之義已見,亦不得以『采采』為采取也。〈芣苢〉《傳》:『非一辭也。』亦狀其盛多之貌。」 (4) 高亨《詩經今注》:「采采,新鮮貌。一說:采采,采了又采。」 ○芣苢 (1) 《毛傳》:「芣苢,馬舄。」《釋文》:「馬舄,車前也,宜懷任焉。」 (2) 《正義》:「『芣苢,馬舄』,《釋草》文也。郭璞曰:『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陸機《疏》云:『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藥中車前子是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王肅引《周書王會》云:「芣苢如李,出於西戎。」王基云:「《王會》所記雜物奇獸,皆四夷遠國各齎土地異物以為貢贄,非《周南》婦人所得采。」是芣苢為馬舄之草,非西戎之木也。』言宜懷任者,即陸機《疏》云所治難產是也。」 (3) 嚴粲《詩緝》:「芣苢宜懷姙,故婦人有子則采之。」 (4) 王質《詩總聞》:「芣苢,旁近皆有,車前草也。與卷耳同,不必幽遠,估衣衽可羅致。蓋婦人及時采藥,以為療病之儲者也。出茁亦可啖。」又,總聞曰:「此草至滑利,在婦人則下血,非宜子之物。在男子則強陰益精,令人有子,非婦人所當屬意者也。良效甚博,男女可通用。子息,蓋天數,非可以藥術致之。陶氏亦嘗致疑,吾儒安可不精思審是,無負古也。」 (5)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神仙服食法》曰:『車前之實,雷之精也。善療孕婦難產。』蓋以其性大滑,毛萇、陸璣皆取之,以此為樂有子之證,尤屬鄙淺不經。或又引《本草》云:『強陰益精,令人有子。』今考神農本經之語,第云:『車前子味甘寒,無毒,主氣癃上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痺。久服輕身耐老。』初無宜懷妊之說,至唐本餘等始增入此語,蓋因毛說而附會之也。滑伯仁云:『車前性寒利水,男子多服則精滑而易痿,婦人多服則破血而隳胎,豈宜子乎?』」 (6) 高亨《詩經今注》:「芣苢,車輪菜的古名,可吃,勞動人民用它做副食。」 (7) 余冠英《詩經選》:「『芣苢』,植物名,就是車前,古人相信它的種子可以治婦女不孕。」 ○薄言 (1) 《毛傳》:「薄,辭也。」 (2) 《鄭箋》:「薄言,我薄也。」《正義》:「《毛傳》言『薄,辭』,故申之言『我薄』也。『我』訓經『言』也,『薄』還存其字,是為『辭』也。言『我薄』者,我薄欲如此,於義無取,故為語辭。」 (3) 嚴粲《詩緝》:「薄言震之,薄言追之,薄言采芑,凡薄言二字,皆辭也。」 (4) 王船山《詩經稗疏》:「《方言》:『薄,勉也。』秦、晉曰薄,南楚之外曰薄努。郭璞《註》曰:『相勸勉也。』『薄言采之』者,采者自相勸勉也。」 (5) 牟庭《詩切》:「薄、頗古音同。頗者,輕少之詞。言者,詞間之助也。」 (6) 聞一多《匡齋尺牘‧芣苡》:「『薄言』向來不曾有過解釋。『薄』與『迫』通,《漢書‧嚴助傳》曰:『王居遠,事薄遽。』『薄遽』即『迫遽』。『薄』本是外動詞,『薄言』二字連用便成了副詞成語。『薄言』即『薄而』,實際上也就等於『薄薄然』,用今語說,就是『急急忙忙的』,『趕忙的』或『快快的』。」 (7) 高亨《詩經今注》:「薄,急急忙忙。言,讀為焉或然。」 ○采之、有之 (1) 《毛傳》:「采,取也。有,藏之也。」 (2) 《集傳》:「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 (3) 嚴粲《詩緝》:「有,言采而得之為己所有也。」 (4) 王引之《經義述聞》:「『有』亦『取』也。」 (5) 馬瑞辰《傳箋通釋》:「《廣雅‧釋詁》:『有,取也。』孔子弟子冉求字有,正取名字相因,求與有皆取也。《大雅‧瞻卯》篇『人有土田,女反有之』,有之猶取之也。《傳》訓有為藏,孔《疏》因謂『有之與采之為對,所以總終始』,由不知有亦訓取,與采同義耳。」 (6) 余冠英《詩經選》:「『有』,採取。上面『采之』」是泛言去採,尚未見到芣苢,這裡『有之』始見到芣苢動手採取。」 ○掇之、捋之 (1) 《毛傳》:「掇,拾也。捋,取也。」 (2) 《集傳》:「掇,拾也。捋,取其子也。」 (3)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掇,《說文》云:『拾取也。』捋,《說文》云:『取易也。』《詩詁》云:『以指歷取也。』」 (4) 馬瑞辰《傳箋通釋》:「《說文》:『捋,取易也。』此捋訓取之本義。至朱子《集傳》『捋,取其子也』,則以捋為寽之假借。《說文》:『寽,五指寽也。』」 (5) 高亨《詩經今注》:「掇,用手指摘取。捋,用手扯下。」 (6) 余冠英《詩經選》:「『掇』,拾取。『捋』,成把地從莖上抹取。」 ○袺之、襭之 (1) 《毛傳》:「袺,執衽也。扱衽曰襭。」 (2) 《集傳》:「袺,以衣貯之而執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於帶閒也。」 (3)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爾雅》、《說文》皆云:『執衽謂之袺。』孫炎云:『執衽者,持衣上袵。』徐鍇云:『舉衣䘳之一角也。』《說文》云:『以衣衽扱物謂之撷。』李巡云:『扱衣上衽于帶。衽者,裳之下也。置袺謂手持之而不扱,撷則扱于帶中矣。』」 (4) 馬瑞辰《傳箋通釋》:「《廣雅》『袺謂之,襭謂之褱』,與《爾雅》、《毛傳》異義,蓋本《三家詩》。《列女傳‧蔡人之妻》云:『采采芣苢之草,雖甚臭呃,猶始於採采之,終於懷襭之。』正訓襭為懷。《廣雅疏證》引《管子‧輕重戊篇》『丁壯者胡丸操彈』,胡與通,蓋亦懷意也。」 (5) 高亨《詩經今注》:「袺,用手提衣襟兜東西。襭,把衣襟插在腰帶上兜東西。」 (6) 斐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袺,以衣貯物而執其下擺。襭,以衣貯物而掖其下擺於腰帶間。」
【詩義辨正】 這首詩的主要關鍵就在詩人採芣苢的目的。《毛傳》:「芣苢,馬舄。」《釋文》:「馬舄,車前也,宜懷任焉。」《正義》:「陸機《疏》云:『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言宜懷任者,即陸機《疏》云所治難產是也。」「宜懷任」與「治難產」是兩件事,不可混為一談。如果芣苢性大滑,則它絕不是「宜懷任」者。王質《詩總聞》:「此草至滑利,在婦人則下血,非宜子之物。在男子則強陰益精,令人有子,非婦人所當屬意者也。」大滑之物,對男子有「強陰益精,令人有子」的功效嗎?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神仙服食法》曰:『車前之實,雷之精也。善療孕婦難產。』蓋以其性大滑,毛萇、陸璣皆取之,以此為樂有子之證,尤屬鄙淺不經。或又引《本草》云:『強陰益精,令人有子。』今考神農本經之語,第云:『車前子味甘寒,無毒,主氣癃上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痺,久服輕身耐老。』初無宜懷妊之說,至唐本餘等始增入此語,蓋因毛說而附會之也。滑伯仁云:『車前性寒利水,男子多服則精滑而易痿,婦人多服則破血而隳胎,豈宜子乎?』」李時珍《本草綱目》:「大抵入服食,須佐他藥。若單用則洩太過,恐非久服之物。」芣苢不但不適合婦人懷孕時實用,男子食用也不能起到「強陰益精,令人有子」的功效。 既然芣苢不能令人有子,則《毛序》「婦人樂有子」的說法不可採信。何楷則採信《列女傳》「蔡女傷夫」的說法。《列女傳‧貞順篇》:「蔡人之妻者,宋人之女也。既嫁於蔡而夫有惡疾,其母將改嫁之,女曰:『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適人之道,壹與之醮,終身不改。不幸遇惡疾,不改其意。且夫采采芣苢之草,雖其臭惡,猶將始於捋采之,終於懷襭之,浸以益親,況於夫婦之道乎?彼無大故,又不遺妾,何以得去?』終不聽其母,乃作〈芣苢〉之詩。君子曰:『宋女之意,甚貞而壹也。』」這裡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文中「始於捋采之,終於懷襭之,浸以益親」三句。「始於捋采之,終於懷襭之」應是蔡女引用〈芣苢〉的詩意,而「浸以益親」則是她認為〈芣苢〉的詩義。「乃作〈芣苢〉之詩」應當是《列女傳》作者劉向的失誤,〈芣苢〉的作者不是蔡女。當然,何楷認為〈芣苢〉的詩義是「蔡女傷夫」的說法,也因而有誤。 何楷引《神農本經》:「車前子主氣癃上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痺,久服輕身耐老。」芣苢利尿除濕,適合老人淋病的治療或單純養老。《本草綱目》:「凡用須以水淘洗去泥沙,曬乾。入湯液,炒過用;入丸散,則以酒浸一夜,蒸熟研爛,作餅曬乾,培研。」本文認為「浸以益親」的說法可信,詩人採集芣苢,以酒浸漬,以幫父親治病或養老。 詩人是男是女?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陳祥道云:「鄭氏釋《喪服》傳曰:『婦人不殊裳,其服如深衣而無衽。』按詩言婦人之采芣苢,或袺衽,或撷衽,是婦人之服未嘗無衽也。」陳祥道認為此詩此芣苢者是婦人,所以否認鄭玄「婦人不殊裳,其服如深衣而無衽」的說法。然而如果鄭玄所言不虛,則此詩採芣苢者是男子。豐坊認為此詩為「童兒歌謠」,可見此詩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位小男孩。 《史記‧周本紀》:「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如果「成王長」表示成王已成年,二十歲,則成王即位時約為十三歲。本文認為,此詩作者應是太子誦。雖然不知道武王確切罹患何病,此詩是太子誦採芣苢以醫治武王的病。 釋《詩經‧小雅‧四牡》──送葬父母在「詩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