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位篇 篇三:克莱茵的发展阶段理论 背景概要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婴儿是自我中心的,自恋的,缺少对他人的感知和觉察,而随着婴儿式自恋的受挫,婴儿开始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存在,并通过接受外部世界的规则来对抗内在的恐惧和焦虑,由此,婴儿开始了从自恋自体到客体关系的转变。 弗洛伊德的发展观将心理发展视为一个线性的过程,因此,婴儿式的状态和愿望在成人期的再度浮现被视为一种症状,这和我们的生命体验和临床经验是相悖的,克莱茵据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一个人可能获得了与家庭外部的人建立成熟关系的能力,但是原始的、退行的愿望一直都在,也就是说,我们同时拥有“婴儿状态”和“成人状态”,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主导的状态不同,这样的心理结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阐释视频: 克莱茵发现在她和儿童进行游戏治疗时,儿童和父母有原始的但是极其复杂的关系,这既是外在的,又存在于他们内在世界,从生命开端开始,从出生本身开始。 虽然在出生时,关系主要是自我中心的,克莱茵认为对于内部和外部的觉察,对于他人存在的觉察,对于关系存在的觉察都从出生开始就有,当时是一种原始未发展的形式。 克莱茵认为从一开始就存在一种原始未发展的自我,也存在一种波动的感知并对外部世界和父母进行反应的能力。 克莱茵认为一开始孩子并不是一种“强烈的、嘈杂的困惑”的心理状态,她认为孩子的心理是高度有组织的,围绕在他和母亲早期的喂养关系四周。 这种假设已经在动物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得到证实。 克莱茵还认为(这也是富有争议的)存在一个婴儿的超我,它从几个月大就开始出现,原始的、前性器的俄狄浦斯情结也是在第一年的后半部分出现,远比弗洛依德认为的早,或者比他准备接受的时间早,克莱茵提出这个想法时,弗洛依德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尾端。 我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就指出了,克莱茵带来了一种心理元心理,它基于儿童内在世界,内化的客体关系的内部世界的中心性。 总的来说,克莱茵认为这个内部世界有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就像我之前说到的,个体会从生命最初一年的后6 个月发生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改变。 我们现在来看看克莱茵说的偏执分裂心位是什么意思。 我会从强调克莱茵认为什么是婴儿主要的焦虑,什么是孩子用来抵挡焦虑的主要防御开始讲。 克莱茵发现婴儿最早阶段使用的两种主要防御,跟偏执分裂心位有关的防御是分裂和投射性认同。 视频阐释了克莱茵的发展阶段理论,其主要的观点是,婴儿一开始的人格结构与成人无异,只是处在一种更为原始的状态。婴儿天然具有对于父母和外部世界反应的能力,并非只生活在幻想构建的全能世界中。这个认识的临床意义在于,婴儿的人格结构和成人类似,因此我们可以对婴儿和儿童进行类似于成人的心理分析,只是需要用一种更“原始”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游戏治疗。 系列内容一览 内部现实篇·篇一:内部现实的重要性 内部现实篇·篇二:弗洛伊德的观点 内部现实篇·篇三:克莱茵的继承与发展 发展心位篇·篇一:发展心位的概念 发展心位篇·篇二:弗洛伊德的发展观 发展心位篇·篇三:克莱茵的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心位篇·篇四:偏执分裂心位 发展心位篇·篇五:原始嫉妒及发展 发展心位篇·篇六:抑郁心位和婴儿式抑郁 发展心位篇·篇七:抑郁心位的发展成果 俄狄浦斯篇·篇一:俄狄浦斯情结及临床意义 俄狄浦斯篇·篇二:文学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篇·篇三:隐藏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篇·篇四:准父亲们俄狄浦斯情结的激活 活现篇·篇一:比昂关于活现的观点 活现篇·篇二:活现的观点和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