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背不一定能懂:从《枫桥夜泊》谈唐诗的品读方法

 砥砺前驱 2018-08-26

传统语文课里,古文的大部分比重落在古诗鉴赏上。本来背诵、默写、理解都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会为学生预备很多答题的套路。如果是写晚春的诗或者写秋天的诗,那必定是惜春或者悲秋;如果是离别诗,一定是惜别。还有很多可以翻来覆去用的借景抒情、借古喻今之类。如果学生的脑海之中只装了这些,那着实可惜,他和唐诗的真意注定将貌合神离。







我们先读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拿破仑的男仆眼里没有英雄,因为太熟悉。让大家直接谈为什么这首诗长久以来为人赞赏,反而显得很困难,所以我从沈祖棻先生那里得来了灵感,将《枫桥夜泊》和张祜的《题金陵渡》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式让大家看到诗作之间的高下之分。这两首诗分别是: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张继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题金陵渡》——张祜


很明显,张继的作品为上乘之作。为什么?张祜的这首诗大家之前听到过吗?没有,或许诗人的名字也很陌生。也就是说,张继的诗作流传度远高于张祜。不过,就算知道《枫桥夜泊》更好也没有解答问题的关键——你真的能读出为什么前者比后者高妙吗?


之所以选这两首诗相互参照,首先在于两首诗的主题相近,写法也相近。不过倘若翻译成白话来理解,会发现两首诗在内容的充实性上差异极大,但这样说也流于空泛。为方便对照,我把张继的名作按照张祜诗的内在逻辑顺序作了调整,变成这样:


姑苏城外寒山寺,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改换的理由是,这样两首诗在结构上就完全一一对应了:首句点明地点;第二句点明事件,两个诗人经历的事件很相似,说穿了就是失眠,可能和我们今人一样,出门在外,因为认床的缘故睡不着;第三句写景;末句是事件的延伸,什么延伸呢?就是诗人思前想后,更加睡不着了。


我们姑且先把调整过顺序的《枫桥夜泊》拿来和《题金陵渡》作个比较,假想这是一场作诗大赛,每一句就是一个回合,我们就是评审,看看这两位诗人各赢几个回合。


首句似乎差异最小,都是点明地点,只是“寒山寺”这个地名显然有点讨巧,因为有“寒”字在,似乎暗示夜里失眠后寒意袭人,对不对?“小山楼”就没有这层感官的体验了。不过考虑到这个地名多少有点赖皮的意思,暂且不算。这一句,两位诗人打平。


第二句的意思都是夜不成寐,我们看看谁的表达更好。张祜的“一宿行人自可愁”翻译成大白话,大概就是:一晚上,这个旅客呀,自己因为哀愁,睡不着觉。这并没有落入俗套,因为至少给读者留了个悬念,我们不知道诗人为何愁,只知道他因为愁而睡不着,想来这愁思必是深重的。再来看同样表达辗转反侧意味的张继的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感觉到高下立判。因为张继不仅表达了“我是因为绵延的愁思而睡不着”,而且还把这个诗人“我”暗藏起来。藏在哪里?藏在“我”晚上睡不着,眼睁睁看到的江枫渔火之中。大家想必听说过一个关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笑话。两人一同去郊游,晚上在郊外搭帐篷。到了半夜,福尔摩斯突然把华生推醒,说:“看到天上的星星,你想到了什么?”华生一本正经地回答道:“这些天上的星星,可能有的星星上面有水,有生命。”福尔摩斯皱了皱眉,说:“傻瓜,你难道没发现我们的帐篷被偷了吗?”这个笑话的幽默就在于福尔摩斯没有直接点明帐篷被偷,而是把这个事实藏在眼前看到的景致(“天上的星星”)里。文学的发生往往在于委婉、含蓄,或用文学的术语说,是对直接经验的“陌生化”处理。


唐诗的“象外之意”

这首诗里张继也是在做和福尔摩斯一样的事情,看到了江枫和渔火,你想到了什么?我们不能像华生一样傻乎乎地说这些夜景真美啊,不然张继一定被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说:“傻瓜,你难道没发现我睡不着吗?”


实际上,这里的“江枫渔火”就是唐诗中非常重视的“象外之意”。比如在这里,有限的形象是江枫、是渔火,拓展的诗人姿态是,这个人夜不能寐,正在百无聊赖地看着那江枫、那渔火。所谓“象外之意”,指的是在诗歌有限的形象外通过联想得到拓展的诗人的姿态和情感。



长相思(其一)

李白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这首《长相思》写了一个在长安的思妇对她远在塞外的丈夫的思念。我们看“孤灯不明思欲绝”这句,此处只有一个意象——孤灯。唐朝的时候,家中用的灯有点像我们或许在电影里见到过的煤油灯。


这种灯有这样一个特点:燃过的灯芯如果长了就需要剪一下,不然灯就不够明亮。我们就着这个背景再回到该句,可以得到“象外之意”——这个思妇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就算灯不亮了,她也懒得去剪,因为剪不剪都一样,丈夫不会回来,她仍旧是孤零零一个。


其实这里引的前两句也有象外之意。大家可特别关注“簟色寒”这三个字,“簟”是竹席的意思,这是什么季节了?秋天。因为李白写得很清楚,“络纬秋啼”(顺便说一句,“络纬”就是我们俗称的“纺织娘”),而且这个秋天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闷热如夏天的“秋老虎”,而是凉飕飕的,因为有“微霜凄凄”作为提示,也就是说,日子已经逐渐进入深秋。


那么为什么诗中的这个妇人还不更换榻上的竹席呢?和“孤灯不明思欲绝”一个道理,换了又有什么意义?反正丈夫也不会回来,被窝还是一样地冷,还不如就这样,随它去吧。此处后面得到的推断都是“簟色寒”的“象外之意”。


回到张继的诗句,我们已经发现这句话写得好极了,但还不仅如此,再看这三个字——“对愁眠”。“对”的意思是相对、面对。我们仔细研究相对的双方,一方是具体的江枫渔火,另一方是抽象的愁,这样一并举,抽象的愁就变得很具体,像江枫、渔火那些形象一样充实。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独坐敬亭山》中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既然是“相看”,必定有“相看”的双方,我们都知道就是李白和敬亭山。“厌”的意思是满足,也就是说,李白长久地凝视着敬亭山,而后发现山也在温情脉脉地看着自己。我们很容易发现这里将山拟人化了,同时李白的形象也高大起来,成了连山也要依恋的对象。我们常常能在李白的诗作中感受到其豪迈、潇洒的气度,这和他常将自己与自然万物并举不无无系。


又如《月下独酌》,他和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对饮,这是何等地气宇轩昂。所以,诗中的“对”和“相”就好比为相对的双方之间画一个等号,让读者注意到他们之间的相近而非相异。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中,因为一个“对”字,抽象和具体相互流动。


当“愁”变得宛若“江枫渔火”那样可见可感,就显得更为浓稠,化也化不开——诗人不仅睡不着,而且还和失眠时看到的那些景致一样,切切实实地存在于世,时刻提醒自己是个失眠的人。这一句,张继是不是完胜?


第三句,张祜写的是“潮落夜江斜月里”。挺好的,有静态,也有动态,有个动词“落”。我们再比较一下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静态,动态,他的诗中也都有,也有一个“落”字。张祜有“斜月”,他有“霜满天”。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是的,他还有“乌啼”。


“乌啼”是这里很重要的形象,正因为“乌啼”的存在,张继笔下的景不仅仅有了视觉,还有了听觉。如果大家有过半夜醒来难以再次入睡的经验,就会知道人的听觉到了深夜会更加敏锐,倘若睡不着,再细小的声音也似乎被放大了好几倍,搅扰着自己的清梦。从这个生活经验来看,诗人已经睡不着了,乌鸦还叫得这么响,这么恼人——该死的乌鸦,你还让不让人睡了?


如果深究,实际上“斜月里”与“霜满天”也有一定的差距,不仅在于张继强调了霜的动态,“满”在此作为动词,而且霜可以引起人的肌肤感觉,霜是有寒意的。瞧,这些景致都很冷,月落,乌啼,再加上霜满天,所以我才说前面寒山寺这个地名虽有取巧的嫌疑,但也是呼应。寒山寺这地方似乎真是名副其实,寒意逼人。


视觉、听觉、感觉,都有了。张祜的诗与之一比就显得很平淡了。最末一句,张祜的是“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写这首诗时所在的地点是镇江,而瓜州则是对面的一片沙洲。晚上醒着时朦胧间看到的星火,知道是隔江相望的一片沙洲,这其实挺不错的,但诗人之间的较量太残酷了,跟张继一比,似乎又落了下风。因为张继早在“江枫渔火对愁眠”里就把这个意思涵盖掉了,对不对?


那么张继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怎么解?又是声音,“我”已经被乌鸦烦人的叫声吵得睡不着觉了,现在竟然还传来钟声!是不是要逼“我”发疯?而且除了钟声,还有什么?


“客船”。“客船”这个意象很值得玩味。张继是什么身份?他也是客啊。“客船”的抵达提醒了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身份,那番孤寂的愁绪就更深了。这层意思在张祜的诗句里是用直白的“行人”挑明,诗歌贵曲,大白话一出,诗意就消解掉了。


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刚才是将调整过顺序的《枫桥夜泊》和《题金陵渡》做对比,而张继的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传诵,还在于他改变了传统唐诗的结构。


传统的唐诗结构大略遵循这样的写法,第一、二句点明人物、地点、事件(即点题),第三、四句写景,作为事件和情感的延伸。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塞(二首选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按传统的写法写的。并不是说传统的结构写不出好诗,相反,以上两首都是好诗。不过,有时候把传统的结构改掉,诗歌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我们来看《枫桥夜泊》的诗句顺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头两句先渲染了夜不成寐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诗境凄清、孤寂。正因如此,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看似最普通的点明地点的诗句,仿佛也变得蕴藏深意,“寒山寺”早就和前面的凄清景象融合在一起,末句更是雪上加霜,提醒自己是个外乡人,自己在这里没有家——啊,这一宿真是睡不着了。




以上内容摘自

《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