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7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8-26

   宿食的问题,因为时间的问题,我就给大家说怎么来理解它,

* 一个就是说,宿食病,24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瓜蒂和赤小豆,咱们吃的那个红小豆,就是用它煮了以后,和瓜蒂相配伍,是一个涌吐法,当然他说了以快吐为度而止,不要涌吐的过分。

* 关于第21条,22、23条,用脉象来论述,宿食在下。

   我想解释的就是提到了,涩脉,和滑脉,为什么都是主宿食为病?

   看第21条里面,提到涩脉和滑脉,讲
&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
   第22条讲
&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

   就是为什么用脉象的涩脉和滑脉来说明是宿食在下呢?
   因为,宿食所停壅滞还没有特别严重,病情比较浅,脉象就滑利。

   如果食积较久了,胃脉气滞不通,病根也比较深,所以脉反见涩象,这个涩不能当作血虚,血滞,血行不畅,不是那个涩脉,而是由于食积日久,它阻滞了胃气,所以表现脉象上见到滞涩。
   用脉象的滞涩来形容食积日久,胃脉气机不通,病根为深。

   关于宿食的概念,我在开篇的时候已经给大家讲了,就是通常所说的伤食,食积。
   在病因、病机上,我们认为就是素体的脾胃虚弱,在加上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所以食物经宿不消,所以停积于胃肠。

   这样的病因病机,在临床上它当然是食物积滞引起的特别是腹部的胀闷,包括胃脘的不舒服,甚至泛泛欲吐,嗳腐吞酸,以这样的一些主症为特征的,叫做宿食病。
   有的也伴有腹痛,或者吐利,这是关于宿食的概念。

   宿食所引出的
* 病位在上脘,用吐法,
* 病位在肠、在下,用下法。
   实际提示的是因势利导法,由因势利导法后世发展为消导法,因此现在临床上很少用吐法,下法,而是用消导法。

   特别是对于
* 儿科的他这个消化不良造成的食积或者是急性胃扩张的一种宿食,采取消导更为合理。什么保和散,平胃散,或者挟热的,就用芩连平胃散,非常好用。

   如果是
* 大人的宿食,寒热错杂的那种,比如说,浅表性胃炎,因为着急上火了犯病,你就是用辛开苦泻,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加平胃散,效果非常好。

   关于第十篇,到此讲完了。

​​(保和散
​组成  山楂、神曲、清夏、云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
​功用  消食和胃,运脾助消。
​主治  食积内停,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大便酸臭。
​方义  
方中以三仙为主药,消食导滞以健脾,
​* 莱菔子消食下气;
​*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消食积而化热,
​* 佐以连翘清热而散结。
​================
​平胃散
​组成  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义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 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
​* 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
​   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 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
​芩连平胃散
​组成: 黄连3钱,陈皮3钱,苍术1两(炒),生甘草3钱,茯苓1两,厚朴3钱。
​主治: 肠胃积湿,脐中不痛不肿甚痒,时流黄水,或浸淫成片。

以上内容,笔记者摘自网络,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