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知无知 —— 从鳕鱼说起

 掰二掰 2018-08-26



自知无知——从鳕鱼说起

 

文| 立峰


 

说起鳕鱼,几乎人人都爱,但究竟什么是鳕鱼?这是一个问题。一次我和几个闺蜜为分辨“真假鳕鱼”在微信上争论起来。我们买到的鱼包装上都标名“鳕鱼”字样,但价格却相差好几倍,于是对孰真孰假的问题,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在我的印象中“银鳕鱼”的价格相当不菲,是在高档餐厅才能吃到的美味佳肴。我模糊地知道,鳕鱼好像都是从遥远的北冰洋深海捕捞进口的,应该算鱼类中十分稀有贵重的品种吧。


所以每次在餐厅吃到银鳕鱼我都会很开心,无论西式的香煎银鳕鱼、日式的照烧银鳕鱼、或中式的葱烤银鳕鱼,采用哪一种烹调方式,银鳕鱼独特的鲜美、细腻的口感,都会让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究竟是不是贵的才正宗呢?争了半天,我还是决定花时间去查些资料,一查才发现,我们以前对鳕鱼的种种模糊概念竟然全都错了。原来鳕鱼根本就不是海产品中的贵族,而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鱼类。

 

 

-- 1 --


在早期英国,fish这个最常用的单词,如果不明确说明哪一种鱼,通常会被默认为鳕鱼。我们知道在英国有种最流行快餐叫做炸鱼薯条,几乎成了不善烹饪的英国人的国菜,而Fish&Chips里的fish,指的就是鳕鱼。记得肯德基曾经大卖过一款“鳕鱼堡”,用的就是“阿拉斯加鳕鱼”。这样看来,鳕鱼好像并不怎么高级嘛?

 

鳕鱼cod,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在生物学上叫做一名多种鳕鱼属于鳕形目,就好像我们人类属于灵长目(咱们跟大猩猩是归在同一目里的)。在鳕形目这个大类下,总共有多达两百多种鳕鱼,大多口感类似。

 

肯德基鳕鱼堡用的是太平洋北部的阿拉斯加鳕鱼;韩国人爱吃的明太鱼也是一种鳕鱼,正式名称叫黄线狭鳕;我们平时在超市买的冷冻鳕鱼,价格三五十块左右,可能种类不同,但都应该属于鳕形目。

 

曾有新闻爆料有的超市用油鱼假冒鳕鱼出售,就太过分了,油鱼属于鲤形目,跟鳕鱼根本就不是一个科目,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价值,差别都非常大。


 -- 2 --

 

之所以鳕鱼特别受西方人欢迎,因为鳕形目里所有的鱼都有一系列显著而巨大的优点:

 

1、鳕鱼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油脂含量低于3%,所以鳕鱼肉看上去非常白,而吃上去感觉又香又软。吃鳕鱼,其实就是在吃大坨大坨的蛋白质。

 

2、鳕鱼的体型普遍比较大,一般的有人的手臂那么大,最大可达1.8米,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高度,简直就是一根圆滚滚的蛋白质大棒。

 

3、鳕鱼的性格又傻又怂,捕捞起来特别容易,早期的渔夫们来到鳕鱼出没的海域,基本上想怎么捞就怎么捞。大约公元15世纪开始捕捞鳕鱼的是欧洲沿海的巴斯克人,他们只要出海就能带回来满船满船的鳕鱼。而其他心怀艳羡的渔民,只想知道鳕鱼出没的海域,因为捕捞根本就不是问题。

 

4、鳕鱼的数量非常多。曾经有个说法:如果运气好你就能踩在鳕鱼头上从欧洲走到加拿大。有人估算,工业革命前全世界的成年鳕鱼多达几十亿条,比当时全世界人口都多几倍。

 

5、鳕鱼有个习性,就是洄游,所谓洄游就是某种鱼类在一定时间,集中定向游回到出生地产下后代。这等于鳕鱼妈妈们每年都跟人类约好时间地点,然后自动打包大量优质蛋白质给人类主动送过来。

 

6、鳕鱼肉里没有刺儿,全身上下唯一的骨头就是身体中间的脊椎。这简直太重要了,西方人不接受里面有刺儿的鱼肉,就喜欢大坨大坨的傻肉,这样吃在嘴里才觉得充盈而满足。而这几乎成了东西方饮食上的一项巨大差异。

 

讲究含蓄的中国人就特别喜欢吃小而鲜的东西,比如每年春天长江流域出产的刀鱼,价格贵得不可思议,但是体型又细又小、吃起来也费劲无比;还有每年秋季才出产的大闸蟹,需要拼上全部体力和耐心才能完美地享用。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大爱,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大多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中国近海一直都捕捞得到鳕鱼,也就是青岛人说的“大头腥”,一种在当地并不受青睐的鱼。虽然不遭待见,但“大头腥”在生物学上却是属于鳕形目、鳕科、鳕属,是正宗的太平洋鳕鱼,在青岛水产市场的价格仅在每斤15元左右。

 

7、鳕鱼还是一种宗教食物,在天主教会的斋戒日,教廷规定信众们不能吃肉,但也并是不非得饿肚子,可以吃一些凉性食物,比如北方寒冷海域捞上来的鳕鱼。后来演变为,守斋期间唯一可吃的食物只有鳕鱼干。

 

 -- 3 --

 

早期的欧洲人坚定的认为,无论人类如何敞开肚子大吃鳕鱼,鳕鱼都将取之不尽,因为显微镜的发明人列文·虎克发现,一条母鳕鱼的肚子里竟然有近千万颗鱼卵,鳕鱼不但数量巨大,而且繁殖能力极强。可惜,他们想错了。

 

工业革命前,捕捞鳕鱼的船只都是以风力为动力的帆船,捕捞技术和机械力都颇为有限,每年的鳕鱼捕捞量的确不会对鳕鱼种群产生威胁。


但工业革命以后,无论是捕鱼船体量的扩张、捕捞技术的升级、加工储存运输能力的提高,都促进了鳕鱼捕捞业的产业化发展。连以前不吃鳕鱼的内陆人,都渐渐爱上了鳕鱼。


为了争夺北大西洋海域的鳕鱼捕捞权,二十世纪后半叶,冰岛和英国还先后展开过三次“鳕鱼战争”。


因技术升级而不断扩大的鳕鱼市场、日渐发达的鳕鱼产业,以及人类毫无节制的大规模捕捞,才真正使鳕鱼的种群和数量陷入了危机

 

现在的大西洋鳕鱼数量已经非常少了,所以太平洋鳕鱼种群被纳入了鳕鱼产业的捕捞对象。我们在超时买到的鳕鱼几乎全来自太平洋。

 


 -- 4 --

 

鳕鱼大致有三类:大西洋鳕gadus morhua、格陵兰鳕、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它们在生物学上都属于:鳕形目、鳕科、鳕属,它们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都是真正的鳕鱼。

 

但问题是,我们平时在餐厅和市场,吃到买来的鱼虽然名字都叫“鳕鱼”,但口感和价格为何竟如此千差万别呢?

 

原来,本文开头我所述说的对“鳕鱼”的钟爱,居然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对象——那些在高级餐厅里吃到的价格不菲、细腻美味、浑圆雪白的银鳕鱼,一直被我们想当然地认定为是最正宗的鳕鱼。但资料显示,银鳕鱼根本就不是鳕鱼。最贵的就一定最好——这实在是种误会,美味的银鳕鱼反而是地地道道的冒牌鳕鱼。

 

银鳕鱼Anoplopoma fimbria:又名黑鳕、篮鳕,属于鲉形目、裸科、裸盖鱼属,裸盖鱼才是银鳕鱼的真名。它只是外形酷似鳕鱼,跟鳕鱼连亲戚都不算,因为它不属于鳕形目。

 

酷爱吃鱼的日本人在鱼市场称之为银鳕鱼,美国人称之为智利海鲈鱼Chilean Sea Bass。与真正的鳕鱼不同,裸盖鱼(银鳕鱼)体内含有大量脂肪,肉质极其鲜美。

 

但肯德基好吃的“鳕鱼堡”里的拉斯加鳕鱼,是不是鳕鱼呢?如果从生物学分类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鳕鱼。

 

阿拉斯加鳕鱼,是黄线狭鳕Theagra Chalcogramma,说得宽泛些算是鳕鱼,在生物学上属于鳕形目、鳕科、狭鳕属。肯德基毕竟是国际连品牌,还算是一只有道德的鸡,虽然不甚严谨,但也不至骗人。

 

真是没文化、害死人!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好奇心,想要找出答案,稍稍做一些调查研究,好像也真的没那么难。

 

弄清楚鳕鱼的来龙去脉,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吃鳕鱼了。上淘宝搜半天,银鳕鱼是实在价格不菲,网上价格约180块一斤;美国阿拉斯加鳕鱼在60块左右;至于大头腥太便宜了,搜都懒得去搜。哈哈,虽然这些“鳕鱼”貌似越不正宗越贵得离谱,但没办法,还是价钱贵的更好吃些。

 


 -- 5 --

 

明白了鳕鱼那点事儿,也让我越发佩服苏格拉底。我周围好多人,包括我自己,遇事往往不求甚解,满足于知道一点表面知识,就盲目地坚信这些一知半解的概念就是真理本身,还不时振振有词地拿出来教育别人,好像自己什么都懂似的。

 

事实是,如果不做调查研究,我们凭印象得来的粗浅看法往往充满了偏见和谬误。但通常人们越是浅薄无知,反而越喜欢一副真理在手、不容质疑的样子,靠着拉高调门、放大音量来强调自己的正确。这像极了雅典大街上自以为是的人们,在辩论时,被貌似什么也不懂的苏格拉苏问得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时的着急上火的样子。

 

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上有一句神谕,叫做“认识你自己”。这句神谕之所以被郑重其事地铭记于最显眼的位置,可见“认识你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女祭司说苏格拉底是雅典城邦最有智慧的人,原因无它,因为只有苏格拉底才是那个“自知其无知”的人。一个人越是学识渊博,越能够看清自己知识的边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同样孔子也说过:知人为智,自知为明学然后知不足,无非是这个道理。

 

越是渊博智慧的人,往往越谦虚谨慎,也越擅长向他人学习,倾听他人想法,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而无知的人却总觉得自己最聪明,总以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唯一真理,容不下半点不同意见。


-- 6 --

 

鸦片战争前的乾隆皇帝,正因为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完全没有概念,才会狂妄地以为自己就是天朝上国、世界中心、文明起点。只是没过多久就被西方人用坚船利炮狠狠上了一课,但乾隆皇帝到死都没能明白,他竟有多么荒谬可笑。

 

所有一神教的宗教,最初都曾宣布自己的神全知全能,已经掌握了宇宙的终极真理。但是自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和理性的光辉,才一点点照亮了黑暗蛮荒的时代,文明的种子才被植入人们的心中,使我们这个世界大放异彩。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现代科学的出发点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认识无知’的革命。”近代以来的科学发现越来越让我们感到宇宙的博大和人类自身的渺小;人类知道得越多,就越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对身处其中的宇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现实生活中也好,在互联网上也罢,如果我们有什么问题不清楚的,小到什么是鳕鱼,烧菜该不该放味精;大到我们能不能相信中医,伊斯兰教是否真那么野蛮;甚至中国人应该如理性何爱国等等。


凡此种种问题,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我们是否可以先心平气和地倾听对方,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遇上什么不清楚的概念或疑问,或是上网查查资料,或者向老师朋友求教。为什么一遇到观点分歧或见解差异,就非要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弄得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甚至一言不合就拉黑踢群呢?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比他们聪明的地方,就在于我知道自己无知,而他们还不知道。”相互尊重、平等待人、谦卑平和,永远都是为人处事的美德。如果我们始终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一定能不断地增长知识、增进智慧,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生一种积极的联系。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