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林宝编《元和姓纂》简介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 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18卷,此为《四库》辑本。 清孙星衍、洪莹及近人罗振玉都做过校补。此后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所谓“四校”,指第四次校勘,以《四库》辑本为一校,孙、洪为二校,罗振玉为三校,岑氏所作为第四校,该书晚出,后来居上,功力最深,收获也最大。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中华书局版《元和姓纂》) 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和姓纂(附四校记)》的内容简介中有提到另外一人即南宋《容斋随笔》作者洪迈先生对林宝所编《元和姓纂》的讥诮之意:....然林氏以二十旬而纂撰成帙,姓繁时迫,故援引讹谬者有之,考稽失实者有之,世代颊倒者有之,此其所以见讥于洪迈也。 林宝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编《元和姓纂》,《九牧林氏大宗谱》一书作者林春德先生将《林邵州遗集》中的《元和姓纂》一文逐字录入电脑并引用《长林风采》中的校文,今翻阅中华书局版《元和姓纂》,查其索引,知林姓载于本书第736页,其中的文字和林春德先生所引用校文均来自这本《元和姓纂》,详见链接:《宪宗元和七年林宝《元和姓纂》》 二、明·林春泽《元和姓纂辨》(驳郑樵之论) 郑樵:1104年生,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以下林春泽《元和姓纂辨》一文,引自莆田林氏委员会林育材任会长期间主编《莆田林氏谱牒》和江西林海先生编著《林氏宗谱文献选集及译文》,希望对广大林氏族人了解林姓源流有一些帮助。 元和姓纂辨 《元和姓纂》录唐太常博士林宝著于宪宗元和间,故以元和称。而夹漈郑氏讥之,谓:宝自昧其姓之所出。近读蔀斋先生世谱,校正其非,详姓纂之实,于是始释然矣。 夫吾林氏出自比干,长林受姓,以后历周汉魏晋,而林氏多见于史传。黄门南迁,以后历晋宋隋唐,下逮宋元,而林氏盛于吾闽,氏族相承,固已久矣。况唐人重氏族,国有所司,家有所传。宝所职者国史修撰,岂至昧其所出哉?尝考唐林蕴对策于德宗之朝,其言曰:“臣远祖比干,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是蕴已言于其君矣;李翱作《比干庙碑》亦据以云:则长林氏族,唐人承传习孰者也。宝著《姓纂》在蕴之后,而与翱相去不远,何得谓昧其自出者耶? 夹漈所称周平王庶子林开之林,蔀斋谓:其又以为姓者是也,安得以是而讥宝哉。然则姓纂著于唐,而吾林之本,始实识其所自,蔀斋正于今,而吾林之流衍,实赖以不疑。余生也晚,非敢动说,独以原始所系,不避僭烦,以附申明之意云。 ——嘉靖十三年甲午孟秋日,贵州程蕃府知府侯官裔孙春泽谨书 《莆田林氏谱牒》117页注:林春泽,字德敷,号旗峰,侯官(今闽侯县南屿镇南屿村)人,明正德九年进士,官户部主事、贵州程蕃知府。春泽出身书香门第,从祖父林克万至玄孙林慎,试戴为官。春泽又身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朝,所以世人称“三世琼林第,六朝大老家。”又据《八闽掌故》载:林春泽夫妇双寿各一百零四岁,且享五代天伦之乐。又传他的同乡尚书林庭机曾与他争相夸耀,庭机认为春泽家仅为“祖孙四进士”,而自家则是“三代五尚书”。春泽却笑说:“有我富,没我贵;有我贵,没我夫妇二百零八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