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苗苗:干预从评估和评估解读开始 || 微课复习

 含德厚比赤子 2018-08-26

ALSOLIFE微课系列

   干预从评估和评估解读开始    

张苗苗


 
 
 
 
 
 
 
 

  

A

LSOLIFE

  张苗苗

  

星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
ABA-CARDP注册行为分析师认证课程负责人;
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中国分会会长;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按图索骥、有的放矢,在干预孩子前,我们都要对其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


目前比较常见的评估方式有PEP-3、CPEP、VB-MAPP及ALSOLIFE。


由于评估的相对专业性,其结果往往把家长看得云山雾罩,即便评估师也有详细的讲解,但家长们能自己正确解读评估往往会令干预的效果事半功倍,毕竟家长才是孩子干预的主心骨。


8月4日的微课,ALSOLIFE邀请到国内应用行为分析师先驱张苗苗老师,指导家长们如何看懂语言行为评估报告,如何客观地根据孩子能力安排干预方法。


重磅预告


看懂了评估报告,

然后呢?

语言行为干预依然无从下手!

别急!

ALSOABA&星空教育半步家长学堂

共同推出——


张苗苗独家直播视频课

12个课题 12节专题讨论

打造语言干预集训营》


详情敬请关注本公号明日推送







微课之前,张苗苗老师特别提醒大家:


身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看懂结果,客观分析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给孩子设计的教学计划,进行的干预方案是合适的;


或者说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孩子的获益最大化。



没时间看文字?

这里有解放双手的音频内容




20180804张苗苗微课 来自ALSO孤独症 29:43



1


如何分析评估的结果



两个前提

  • 本次微课所讲的评估都是和孩子的能力相关的。评估分数和孩子是不是符合医学上的诊断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能力评估会在TA被医生诊断之后,开始进行干预之前进行。

  • 当我们拿到评估结果之后,首先要看的是分布是不是均匀。如果不均匀的话,就要关注孩子的优势在哪里?TA需要提高的能力有哪些?


1. 语言能力

一般而言,我们提到语言通常注重两个方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如果从语言行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分类并不是特别具体。

一个孩子如果知道很多认知类的内容,在看到某些物品的时候可以说出它们的名字。那么,TA在传统的语言能力的评估时,表达方面的分数会非常高。

但是,同样观察这个孩子,TA与周围人的对话很少,也不太用自己的语言去提要求,甚至在自己能够命名的物品出现时,也不会和别人去分享TA看到的。

那么,这个孩子的表达能力真的如评估结果显示得那么好吗?

所以,在分析孩子的语言能力的时候,我们进一步将其分为如下四种能力:

1

提要求:对于小朋友来说,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吃的、想喝的、想玩的。随着年龄增长,TA开始对一些信息表示好奇,想要提问,或者在生活中希望别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表现能力,于是开始提更多不同种类的要求。

2

命名:不光指我看到这个东西,我说出它的名字,这就是语言行为所包含的命令能力。其实还包括任何我们的感官能够感受到的物品,或感受到的一些刺激的命名。比如听到下雨声,尽管没有看见,我们会说“下雨了”。

3

语言理解:对物品和一些动作的理解能力,比如说妈妈让小朋友拍手,或者说把毛绒玩具拿过来,TA听到了理解了就能够执行。

4

对话:指在有一些基本认知的水平上孩子的聊天能力。进行语言行为评估时,一般不提供任何可以感受到的刺激,就是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要看孩子的接话能力,还有TA是否能维持对话。



我们既看重也不看重仿说能力 

  • 看中仿说能力,是因为如果孩子有这个能力,那么在干预的计划里仿说可以作为一个非常简单的辅助方式。

  • 不那么看重仿说的能力,是因为比如孩子可以仿说古诗,甚至很长的句子,但是TA没有办法主动提出要求,没有办法看到物品的时候说出这是什么?这样的仿说只是听到声音说出来,没有给孩子带来任何意义和知识的转换。



2. 视觉感知、游戏、动作模仿能力

每个能力、每个项目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 孩子在评估的时候,TA提要求的能力比较弱,但是游戏的技能特别好。

 可以通过进行游戏的项目来促使TA提更多的要求。

  • 孩子的命名能力不是特别好

 可以通过先配对、后指认、最后命名的思路,去搭建TA对于这个物品的认知能力。

  • 做配对项目的时候,到底你给的指令应该是“配对”这两个字,还是要说这个物品的名字?比如说“把狮子放在一起”。

 取决于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让孩子认识的是这个东西,那么每个问题对TA都是一次刺激。说这个物品的名字比单单说配对两个字要合适。

        如果你想让孩子理解的是听到“配对”这两个字时,TA要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物品放在一起,那么给指令的时候就可以说“配对”。



3. 社交能力


在评估社交的时候,我们最看重的是孩子有没有社交的欲望,也就是TA是不是想和身边的人互动。

如果评估结果中孩子的社交分数比较低,我们要看孩子其他项目的分数情况。如果其他的项目技能分数很不错,只是社交这一部分分数比较低,就要再进一步分析,孩子的社交能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 TA和家人之间的互动是什么样的?

  • 和熟悉的人的互动是什么样的?

  • 会不会和同龄人相处?

  • TA到底缺乏的技能是什么?

如果孩子社交欲望还处于没有的阶段,家长就要把孩子的社交基本能力干预好,也就是

——尽管孩子没有欲望主动去跟别的小朋友互动,但是起码可以做到当别的小朋友来找TA的时候,TA能够配合、跟随,能够有符合社交常规的一个回应。



2


如何给孩子的障碍排序


能力评估之后,我们要看孩子当前存在的障碍有哪些?

哪些障碍是急于处理的?

哪些障碍是可以提前避免的?

对哪些障碍可以持一个观望的态度?

障碍的分类



1. 行为问题

一个行为是否成为行为问题,主要看以下几点:


频率


频率出现得非常低,偶尔会逃避说肚子疼要去厕所,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如果频率非常高,一节50分钟的课,要去厕所5、6次甚至更多,这就是一个需要分析和干预的行为问题。


程度

尽管行为出现的频率不是特别高,但是每次爆发都特别吓人。或者每次TA想寻求别人关注的时候,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这样高级别的程度就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要进行分析评估和干预。

是否影响学习

我们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比较松散的教室环境上课,那么TA现存的行为问题有没有影响到学习?有没有影响到上课时候的配合程度?如果没有的话就不用太紧张,如果有的话,这个行为就是优先要处理的。


2. 学习能力的欠缺/失衡

首先要了解孩子到底是能力欠缺?能力失衡?还是没有这个能力?在孩子的教学干预计划里,我们的目标是让欠缺的变得不欠缺,失衡的变得不失衡。

孩子在开始评估的时候,假设提要求能力相对比较低,也就是失衡了。那么,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看到提要求的能力一步步追上其他的能力。

如果孩子下一次评估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提要求的能力在逐渐提高,而其他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就要回过头来重新讨论一下干预计划是不是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3. 学习习惯


对于辅助的过分依赖

比如小朋友进行一些手工活动的时候,我们会给他提供一些肢体上的辅助,帮TA把一个图形剪得更好一些。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根据孩子的能力撤消辅助的强度或等级,就有可能发生——当我们把辅助撤销掉了,小朋友无法表现出这个技能,也就是说在剪纸做手工的过程中,如果你不把手放在TA手上,TA是不会剪的。

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辅助给多了。

对强化物过分依赖

在给强化物这个过程之中,要懂得适可而止地给。

在建立一个行为的时候,给强化物的频率要多要少多,是说每次都给;少,是指每次的量非常少。但是一旦这个行为你已经掌握了,强化的频率就要降下来。

一定要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里不同项目的强化频率。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强化物给的类型、内容、形式都是要改变的。

扫视能力不足

在排除孩子眼睛先天气质性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来讨论教学失误是怎么导致扫视能力不足的。

在很久以前传统的教学里,小朋友桌面的卡片只有两张整齐地排放,可是在后期很多评估系统里,小朋友很快就要面对一组四个、六个,甚至八个、十个的图片进行扫视和观察,评估里也会明确要求摆放要是凌乱的。

在现实世界里,或者说我们周围的环境里没有东西是整齐的,每次只出现两个或者三个,它都是凌乱地出现的,所以扫视能力对小朋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的时候,要顾及卡片的数量,它的摆放、位置都要多变。

猜想行为

猜想行为,就是在我不确定你问题的答案的时候,用我学到的东西去尝试回答,可是这种尝试回答并不是相关的。

比如,老师问学生,你能告诉我中国的首都是哪儿吗?假设小朋友知道中国一些地区的名字,如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当TA不太理解提问中中国的首都的概念时,TA就会把相关的这些名词都说出来,“上海”老师没有反应,“深圳”老师也没有反应,“北京”老师说对了,“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且给予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其实强化的是说出上海深圳北京这一个行为链。

猜想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表现好,希望TA能够自我纠正,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后不断地等待,在没有给强化物,也没有给予纠正的过程中,促使了孩子用猜想行为来应对我们,这个在教学里一定要注意。


4. 因为谱系带来的行为问题


刻板行为


很多时候,孩子的刻板行为在开始到慢慢变得没有办法消除,往往是家长不断强化或者不断妥协造成的。

作为家长、老师,要时刻提醒着自己去发现孩子的一些刻板行为,尝试去打断,千万不要等刻板行为已经形成很长的时间,突然间要改变这个行为,可能为时已晚,你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

感觉系统的防御

一些小朋友不能穿某种材质的衣服,对于食物非常挑剔,或者不能听某一种声音。这些都可以通过系统脱敏,帮助小朋友在安全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接受,或者说一步一步将他们整个的防御降到普通水平。

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虽说是谱系带来的问题,可是有一些情况是孩子的眼神没有以前好了,这是为什么?家长是不是经常叫孩子的名字,让TA来进行一些不情愿的活动?孩子将名字与这些活动进行了链接。

所以,我们尽量避免用叫孩子的名字,或者说让孩子看着你,由此来开始一个教学的回合,除非这个内容是孩子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更自然地练习眼神的交流,比如说你去找TA的眼神,之后,你给他一个拥抱,TA是喜欢的,给TA一个棒棒糖也是喜欢的。

要用你的眼神去找孩子的眼神,强化TA在看到你眼神的时候回望的那一瞬间。


小节


  • 急于处理的是行为问题。

  • 可避免的障碍通过教学上面的一些技巧,自己好好反省,尽量避免。

  • 我们要正视谱系的问题,但也不要只看见问题,要用更自然的方式来减轻谱系问题带来的障碍。


3


如何根据孩子的能力安排干预方法


1. 从正确的干预逻辑入手

从干预逻辑上来说,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1

提要求

2

命名、语言理解、视觉、游戏、动作模仿、仿说等

3

对话



1. 提高求怎么训练?


大部分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中有很多要求,怎么让他们可以通过用普通大众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才是评估和后续干预的一个关键


一旦拿到了任何的跟语言相关的评估结果,如果孩子提要求的能力相比其他能力差得比较多,你就要开始观察孩子的兴趣,从兴趣入手,跟孩子大量练习提要求当我们知道哪一些内容可以让TA提要求之后,就要通过制定和执行干预计划帮助孩子提高这一部分的能力。

当孩子提要求的能力开始和其他能力持平的时候,或者说起码没有落后太明显的情况下,就可以进入第二部分的训练内容。


2. 命名和理解


从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先理解后命名

如果在评估结果上,我们看到孩子的命名能力反倒比理解能力要高,这个时候要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扫视能力是不是跟得上?孩子是不是能够将命名能力泛化到生活上?

有些时候孩子只是记住了卡片上的内容叫什么,但是当TA在生活中再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完全不能够提出命名,TA完全是不理解的,这些都有可能。


3. 自发模仿恰当行为

动作模仿的能力是孩子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有没有一个关注和留意的能力。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脱离指令,自发地去进行模仿;自发模仿恰当行为的能力什么时候出现。

那么,我们就要留意在自然的环境中,你想让TA模仿的动作有哪些?难道是拍头吗?拍肚子?跺脚?拍桌子?这些例子很常见,但是我们非常不鼓励这些出现在干预里。

这些能力的模仿对TA今后生活没有意义,学会了反而会不会无意间让孩子留意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4. 对话能力切记揠苗助长

在看语言理解和对话能力的评估结果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的对话能力比语言理解能力的分数要高。


从逻辑上来说,这个结果是不太合理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举例:在桌面上放了面包、汽车、筷子、桌子、皮球这五张图片,然后提问:哪个可以吃?孩子没法识别图片选择面包,但是TA可以用语言来回答你“包子”。如果你任何时间问TA什么可以吃,哪个可以玩,TA回答的都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答案,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在不理解问题关键要素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记住了这个标准答案。


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教者教学时太心急了,跳过了一些关键的步骤。从表面上看,孩子好像能够掌握更高级别的能力了,但是根基不稳,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插秧。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是用仿说进行教学?还是用动作模仿来教孩子简单的手语?还是用图片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 如果孩子年龄小,有仿说能力,首选仿说。

  • 如果孩子年龄小,没有仿说能力,视觉能力也不怎么样,还是首选仿说。

  • 如果孩子年龄小,没有仿说能力,视觉配对能力很好,那么选择图片交流配合仿说来进行,一旦开始仿说,可以逐渐尝试撤销图片。

  • 如果孩子年龄大,有仿说能力,但非常有限,可以尝试仿说,同时配合图片交流。

  • 如果孩子年龄大,没有仿说能力,视觉能力很好,那么选择图片交流配合仿说,如果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仿说能力,大量使用图片沟通系统。

  • 如果孩子年龄大,没有仿说能力,视觉能力也不怎么样,有比较好的动作模仿能力(精细),考虑手语。

—— 能表达出来是关键,这个表达的方式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手语,可以是图片,甚至是文字。


3.社交的干预步骤



1

把孩子的基本的社交能力干预好


做到当别的小朋友来找TA的时候,TA能够配合、跟随,能够有符合社交常规的一个回应。

2

家长要开始模拟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孩子的行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去习惯和学习处理


  • 同龄孩子最常出现的一些状况,就是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分享,或者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喜欢去抢,当这样的同伴在我们孩子身边的时候,我们孩子应该怎么样去处理呢?

  • 同样的玩具,也有可能是今天这个玩法他习惯了和同伴之间是这样玩的,可是第二天同伴可能会变换了游戏规则,那么我们的孩子又应该怎样去应对呢?

3

我们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在一起


在我们孩子已经具备能力的情况下,普通的孩子是以泛化为主的角色出现的。并不能说把孩子泡在了普通孩子堆里,TA社交的技能自然会提升,因为不会有太多的孩子会耐下心来,去一步一步通过塑造、强化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能力,所以家长模拟的第二步非常关键。




4


总结



评估结果最重要的是看分布是不是平均,然后看分数是不是合逻辑

教学干预要从和孩子有最直接关系的提要求着手,再逐渐增加难度,一定要忍住拔苗助长的想法。你可以用图片提醒自己,不要拔苗助长,要按部就班。只有这样,从长远来说,对孩子是最有利的。


每个人都有障碍,这个障碍有没有影响到生活和学习才是关键

对于谱系孩子来说,问题行为的分析和干预永远是第一位。同时,在教学和生活中要避免因为我们的不小心给孩子的脚下增添了一块绊脚石。谱系的特征还是非常强大的,但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干预,把这些棱角磨得稍微光滑一点。


通过孩子的评估、目前存在的障碍,合理客观地给孩子选择一个接受教育的环境。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融合教育随班就读,都是需要在系统的支持下进行的,同时也要确保孩子和同班同学的能力相仿,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才能一步一步很踏实地往前走。


晒笔记时间


33群徐州乐乐妈

47群成都蜗牛妈

37群安徽心心妈妈

19群鱼丸妈

36群信信妈


速速联系志愿者,

赠书《语言行为方法》马上上路咯~

再次感谢

华夏出版社

的支持!

鞠躬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