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故事|一只鲜肉月饼的诞生

 SHENR2016 2018-08-26


“从烤锅上铲起,隔着薄薄的一张纸,当指尖感受到温度的同时,一股销魂的香味也钻进了鼻孔。”

对于刚出炉的鲜肉月饼如此细致的描述,大概也只有出生于上海的美食作家沈宏非能写出来。

上海人爱吃鲜肉月饼是出了名的。这几年,每到中秋季,哪会少得了鲜肉月饼摊位前排起长队的新闻?

作为最早生产鲜肉月饼的商店之一,中华老字号真老大房食品商店曾经创下过一天销售85000只鲜肉月饼的记录(包括团购订单)。

以一天24小时来算,基本上滴答一秒就要卖出一只。

鲜肉月饼价格亲民,真老大房更是连续四年不涨价,每只4块钱。

但是,拿到一盒热乎乎的鲜肉月饼,上海人会懂,这背后包含了多少情意。



一只鲜肉月饼的诞生





“一年365天,总有那么几天,阿拉是老自豪的。真老大房食品公司副总经理姚松鸣说。

人家问起:'侬做啥呃?’'在老大房做。’人家就会用老羡慕的口气说:'你们家的鲜肉月饼……’,顺势翘起大拇指,发出不绝的啧啧声……”


临近中秋

鲜肉月饼

成了抢手货


在那几天中,原本做月饼券的黄牛转战过来了,“铆牢”机会,想在排成长龙的买月饼队伍中做几笔生意。

在那几天中,真老大房烘焙师傅陆岚凌晨2点就要到店里来上班了。

一炉一炉烘烤鲜肉月饼,一刻都不能停歇。

电梯门一打开,一股热气扑来,整个操作间温度会高达72℃。

“衣裳根本穿不上,只好赤膊操作。一个中秋季做完,会瘦脱八九斤。”


真老大房

日销售最高记录是

85000只鲜肉月饼


同样凌晨2点就到店里上班的还有鲜肉月饼柜台的柜组长、服务明星黄瑛,以及她的同事们。

她们要趁商店9点开门前包装好所有的团购订单。高峰期,一个早上要打包掉3万多只。

那几天的时间跨度为中秋前后的50天左右。

在这一周期中,南京东路上老字号的食品商店门口,往往都有一条长龙。大家不惜等上几个小时,就为了买到热烫酥香的鲜肉月饼。




在上海人的概念里,没有鲜肉月饼的中秋,是不完整的。

坊间流传,在上海,没有一只鲜肉月饼能活着过完中秋。


作为苏式月饼的代表

真老大房做酥皮

自有一套


上海人吃鲜肉月饼的习惯,由来已久。

姚松鸣介绍说:“老大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1年。它最早是茶食店,店堂里客人可以喝茶,吃茶食。”

茶食是苏式做法,其中有一种鲜肉饺很受欢迎。

外皮是焦黄脆壳,中层有细腻起酥,里层就是鲜嫩紧实的肉馅了。

后来有师傅“脑洞大开”,把鲜肉饺的形状和大小都做了改变,就成了鲜肉月饼。


鲜肉月饼

包裹的肉馅

鲜嫩咸鲜


黄瑛四十年前进入真老大房食品公司工作时,就被分配在鲜肉月饼柜台。

“那时,一只月饼1角6分,加1两粮票。我们柜台下放着一个煤气炉,一直在冒热气,让鲜肉月饼保持热度。”

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买鲜肉月饼的人就开始多起来了。

但当时大多数人买鲜肉月饼都是自己吃,很少拿来送人。究其原因,是因为鲜肉月饼的卖相实在太难维持了。


每一只鲜肉月饼的诞生

都经历了

许多道工序


鲜肉月饼的外表,用沈宏非的话来说就是“层层迭迭的酥皮,说它酥,却隐含着几分脆;说它粉,又潜伏着几分韧”。

真老大房是做苏式月饼的代表,做酥皮自有一套诀窍。

卷皮时,要把乳白色的油酥包住,用擀面杖擀开,再折叠起来,再擀再折。

师傅手势里藏着功夫,擀面杖推到哪里,酥油就跟着走到哪里。

真老大房的油酥以猪油、面粉制作,再与包馅的皮子融为一体。就算最忙的中秋,后厨的卷皮也全部经由手工,绝不托付机器。

这样的酥皮,在恰当的烘烤之后,必会香酥可口。咬一口,表皮就窸窸瑟瑟地掉在牛皮纸上。


经过烘烤

鲜肉月饼的酥皮

香酥可口


“那时,我们只有牛皮纸袋,月饼放在里面,还没到家呢,酥皮可能就掉了不少。黄瑛介绍说。

后来为了满足人们送礼的要求,我们还用过竹筐,但是效果也不理想。”

不少人只好带着钢盅锅子来买。鲜肉月饼一排排摆好,盖上盖子,再把锅子放进网线袋里,一路拎着回家。

这种不方便的情况在十多年前有了改善。

真老大房设计出一个纸盒,上下两层,可以摆放十个。有了容身之处之后,买了鲜肉月饼带回家再也不怕酥皮乱掉一气了。




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已连续四年没有涨价了。


这些年来

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

价格一直是每只4元


即使店里向酱油厂家定制了独供真老大房的专属口味,也常会根据消费者的意见,精益求精地调整配方。

但鲜肉月饼的价格一直保持4元一只。一盒十只,不过40元。

真老大房也开发出了新口味,今年的全新品种是笋尖鲜肉月饼。

上海人是极爱吃笋的,笋尖的爽脆和鲜肉的咸鲜配合在一起,让鲜肉月饼有了多层次的口感。


笋尖鲜肉月饼

是今年推出的

新口味


之前很受欢迎的“山珍海味”系列也会回归,有翡翠虾仁鲜肉月饼和高山松茸鲜肉月饼。

翡翠虾仁鲜肉月饼,一口咬下去,汤汁一涌而出,Q弹的虾仁混合着猪肉的鲜香。

而高山松茸鲜肉月饼,则把松茸特有的鲜香味与面皮所散发的酥香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这些月饼价格相对昂贵一点,但一盒最多也就100元左右。

一盒鲜肉月饼的情意远在价格之上,甚至上海人调侃道,在中秋期间,送你一盒热乎的鲜肉月饼的人,绝对是真爱。

因为,要买到一盒鲜肉月饼,不付出体力精力,是万万得不到的。

姚松鸣记得在真老大房鲜肉月饼柜台前的排队盛况。

“有段时间,队伍沿着福建路排,排到天津路再转弯。后来,队伍往南京路上排,一路上会堵住好几家商店大门,他们都来提意见。

最久的时候,要排六七个钟头才能买到月饼。有人甚至会拿着病历卡来和我们打招呼,说:我身体不好,排不动。

也有人拿出飞机票来,说:来上海出差想带盒月饼回去,飞机还有3个钟头就要飞了。”


每到临近中秋

真老大房门前

总是拥满了顾客


这种排队盛况的兴起,有一个时间契机。

“1999年9月20日,南京路步行街开街,正是中秋节前几天,街上人山人海,鲜肉月饼的销量一下子上去了。

之后几年,买鲜肉月饼的人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长。”姚松鸣说。

队伍排得长,虽然符合上海欢喜“起蓬头”的心态,也是个营销卖点,但真老大房却想着做点什么来缩短消费者排队的时间。

真老大房请电烤炉厂家设计出了两台硕大的转炉。

两个小时,可以出炉4800只鲜肉月饼,基本能满足顾客的购买需要。

高峰期的排队时间也能控制在一两个小时左右。


两台大转炉

每两个小时

就有4800只月饼出炉


前方排队买月饼的顾客是轻松了不少,但后方的工作人员可一点都轻松不下来。

中秋前后,陆岚一刻不停,一车24盘月饼推进烤炉,两个大烤炉和边上的小烤炉同时工作。烤好的马上推进电梯,送到楼下柜台。

虽然是电脑板操作的烤箱,但烘烤还是考验师傅的水平。

“每台炉子真实的温度和温控器还是有一点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每次烤的时间要偏短一点,时间到了先拉出来看一下。”

“如果月饼颜色偏淡,那需要再放进去烤两三分钟,直到烤出金黄、咖啡的色泽。”


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色泽金黄

让人垂涎欲滴


现在,一年中最忙碌的那几天又要到来。

4块钱一只的鲜肉月饼,还是要请你珍惜。

那里,包含着很多人凌晨两点工作的劳累,还有很多人,几个小时排队的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