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法中鼻甲成形术

 Ming1137 2018-08-27



既往,无论是鼻腔、还是鼻窦手术,中鼻甲作为包含其中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和妥善处理。

在实施鼻腔手术时:多半会通过处理鼻中隔和下鼻甲,来弥补中鼻甲对鼻腔通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鼻腔手术更多局限于鼻中隔和下鼻甲,而很少同期处理中鼻甲。

在实施鼻窦手术时:常通过处理钩突和筛窦,来弥补中鼻甲对鼻窦手术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处理钩突和筛窦,来完成鼻窦手术,而很少同期处理中鼻甲。

在必须处理中鼻甲时:其操作也会显得既简单,又粗暴,既缺乏系统完整的诊疗理念,也缺乏合理完善的手术方案,更缺乏精致完美的操作过程。如:

1、对泡性中鼻甲——进行包括粘膜和骨质在内的整个外侧面的片状切除。

2、对反向弯曲中鼻甲——进行包括粘膜和骨质在内的全层游离缘的切除。

3、对息肉样变中鼻甲——多半会予以全部切除,而导致骨质裸露。

更重要的是:既往,所有中鼻甲成形术,从观念到方案,只是局限于手术操作,并没有关注术后填塞和术后创面修复的全程处理。



在探讨中鼻甲成形术之前,需要首先强调:不是所有的慢性鼻-鼻窦炎,都需要或都不需要处理中鼻甲,这是一个关乎正确选择中鼻甲手术适应症的问题,与重视和完善中鼻甲成形术的操作方式,不存在任何冲突。

首先,面对不同的中鼻甲病变类型,不可能只有一种中鼻甲处理方式,比如:中鼻甲骨折内移术。也就是说不同的中鼻甲病变类型,需要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那么,中鼻甲有多少处理方式呢?窃以为,用“事不过三”来形容最为贴切。正如道德经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用“三分法可涵盖各种可能和各种方式。所以说,这里的三,可理解为N种可能和N种方式。

从宏观上来讲,中鼻甲成形术包含了:

1、全保留式——整个中鼻甲没有骨质和粘膜病变,只予以骨折内移。

2、全切除式——整个中鼻甲存在骨质和粘膜病变,需予以全部切除。

3、部分切除式——中鼻甲骨或/和粘膜均有病变,可行:片状切除,游离缘切除,等。

其中,中鼻甲部分切除又包括了:

1、粘膜病变——只切除中鼻甲病变粘膜(较少采用)。

2、骨质异常——粘骨膜下中鼻甲骨性切除(值得推荐的更微创方式)。

3、粘膜和骨质均有病变——骨和粘膜同时部分切除(特定病例)。

其实,上述各种中鼻甲成形术,都是基于现有文献报道的一种广义的中鼻甲成形术的概念(详见下述)。



1、中鼻甲和钩突、筛泡:共同构成了两个小的对称存在的三位一体的解剖结构——窦口鼻道复合体。其中,钩突和筛泡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为半月裂,其上是筛漏斗和额隐窝,与额窦相通。其后借助筛泡与筛窦相通。而整个半月裂,从前上到后下,隐藏着上颌窦自然孔,与上颌窦相通,其中,将近80%的上颌窦自然孔,位于半月裂的后下方。因此,组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中鼻甲、钩突、筛泡,任何一个或两个以上解剖结构的骨性异常和软组织病变,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额窦、筛窦、上颌窦的引流通畅。反之,中鼻甲、钩突、筛泡,任何一个或两个以上骨性结构异常和软组织病变的妥善处理,都将有助于额窦、筛窦、上颌窦引流通畅的重新建立。目前,鼻内镜手术中,鼻窦开放术的常规进路,是通过切除钩突,打开半月裂,并据此向上开放额窦,向外下开放上颌窦自然孔,向后开放筛窦。


2、中鼻甲和鼻中隔、下鼻甲:共同构成了两个大的对称存在的三位一体的解剖结构——鼻腔内可以见到的主要解剖结构。其中,鼻中隔就像一道墙,两个下鼻甲就像两个阀门,随时间推移,时大时小,调节着进入鼻腔的气流量。正常情况下,两侧下鼻甲交替出现的舒缩性改变,不易被察觉,只有在伴有炎症时,下鼻甲的这种节律性改变,因为包括下鼻甲在内的鼻腔粘膜的充血肿胀,而受到影响,鼻腔出现交替性鼻塞,才会被发现。当气流进入鼻腔后,迎面遇到的就是中鼻甲,正常情况下,中鼻甲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增加用于加温、加湿、过滤、清洁的鼻腔粘膜的总面积,但是,当中鼻甲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骨性异常增生和软组织病变,则会对鼻腔通气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这种情况,在临床并非罕见。


显然,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改善鼻腔通气和鼻窦引流,对中鼻甲进行相应处理,应该成为一种常规操作,所不同的是,根据病变的不同和治疗理念的差异,处理方式存在千差万别。




1、广义的中鼻甲成形术

回顾既往文献,不难发现,中鼻甲片状切除、游离缘切除、息肉样变中鼻甲大部切除,等等,都被归类为中鼻甲成形术。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包括:中鼻甲骨折内移、中鼻甲大部切除、片状切除、游离缘切除等等,都被统称为中鼻甲成形术,显然,这是一种广义的中鼻甲成形术的定义。

2、狭义的中鼻甲成形术

首先,作为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这三个影响鼻腔通气的解剖结构中的重要一环,真正的中鼻甲成形术,是在中鼻甲获得正常形态的同时,没有骨质裸露,没有创面存在,从而能够很好地保留其粘膜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以及通过更完善的术腔填塞和术后清理,减少、甚至杜绝与中鼻甲有关的术腔粘连,从而使包括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等在内的整个鼻腔手术,做的更加精致完美。

其次,作为钩突、筛泡、中鼻甲,这三个构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中的重要一环,真正的中鼻甲成形术,是在中鼻甲获得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同时,同样能够使钩突、筛泡、筛房等在内的更多粘膜得以保留,从而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术腔内的骨质裸露。以及借助更完善的术腔填塞和术后清理,减少、甚至杜绝包括中鼻甲在内的各种术腔粘连、窦口狭窄、闭锁,等等,从而使局限性的鼻窦手术做的更加精致完美。甚至,因此还能进一步完善鼻窦开放术的操作方式和随访理念。

这既是狭义的中鼻甲成形术的由来,也是其在鼻腔和鼻窦手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临床价值,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鼻甲成形术。

三分法中鼻甲成形术——狭义的中鼻甲成形术,其最大特点是:

1、整个操作过程均局限于粘骨膜下,只切除中鼻甲骨,而后复位粘膜,对位铺平,没有骨质裸露,术后转归迅速,从而使粘膜的形态与功能得以更多保留。

2、将中鼻甲成形术的整个处理过程,延伸到了术后填塞和术后清理,而非仅限于手术操作,从而既保证了中鼻甲的形态正常,也尽量避免了术腔粘连。


视频一这是一个鼻中隔成形术 双侧下鼻甲成形术 右侧中鼻甲成形术 右侧筛泡成形术(一个新术式),剪辑整理后仅保留了:右侧中鼻甲成形术 右侧筛泡成形术。

筛泡成形术:用吸引剥离器从筛泡根部,完整分离筛泡粘膜,将筛泡骨质游离后分次剔除。最后,再将保留的筛泡粘膜复位铺平,覆盖整个裸露骨面。一者,在有效扩大中鼻道,改善鼻腔通气截面积的同时,并未过度开放筛窦。二者,只剔除筛泡骨质,整个粘膜被完整保留,复位铺平后,没有骨质裸露,此举有助于术后迅速恢复。

视频二:也是一个鼻中隔成形术 双侧下鼻甲成形术 右侧中鼻甲成形术 右侧筛泡成形术,剪辑整理后,仅保留了右侧中鼻甲成形术

这两个视频的不同处在于:

1、前者中鼻甲游离缘骨性增生明显,根部骨质菲薄,硬度不足,剥离时左右飘移,在中鼻甲两侧填塞麻醉棉片固定后实时操作,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

2、前者为经济型填塞:填塞材料只选用浸透抗生素软膏的明胶海绵和硅胶管。最大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缺点:一者,是填塞材料降解速度慢,鼻腔恢复通畅时间延长,必要时,常常需要用吸引器清理。二者,是对创面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较弱。后者为标准型填塞:填塞材料包括泰凌止血纱,纳吸棉,浸透抗生素软膏的明胶海绵,硅胶管。优点是纳吸绵填塞总鼻道,降解速度快,术后5-7天,在生理盐水每日两次冲洗鼻腔的情况下,均能自行排出,无需清理。用泰凌止血纱包裹明胶海绵填于中鼻甲游离缘以上,在每日生理盐水的持续冲洗下,术后3-4周,自行降解排除的会更彻底,更迅速。创面修复速度更快,修复程度更佳。

经济型填塞的分层填塞术:

第一层:用浸透抗生素软膏的明胶海绵,一剪三后对折,依次填入中鼻道,中鼻甲和鼻中隔之间的嗅裂,用1/3块的单层明胶海绵将中鼻甲与鼻中隔隔离开来。第一层填塞至中鼻甲游离缘为止。

第二层:用浸透抗生素软膏的整块明胶海绵对折后,依次填入中鼻甲游离缘以下的总鼻道,视鼻腔大小,一般可放入1-3块。

第三层:两侧鼻腔总鼻道最下部,各放入一根硅胶管。其中,硅胶管位于鼻咽部一端,剪成60度斜面,并使斜面朝下(另一端与斜面呈180度处,剪一小的三角缺口作为标记)见下图:

经济型填塞的分步清理术:

第一步:24小时内拔出硅胶管,对于术中出血较多者,硅胶管拔出,可延迟至24-48小时。

第二步:术后72小时后,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500-1000ml冲洗鼻腔,术后5-7天,位于总鼻道的明胶海绵多可自行排除,排除困难者,可用吸引管清除,但仅限于中鼻甲游离缘以下平面。

第三步:坚持鼻腔冲洗,每日2次,500-1000ml 生理盐水。术后3-4周,中鼻甲游离缘以上明胶海绵均可逐步降解,自行排出,禁忌镜下清理。术后1个月,实施鼻内镜检查,只观察,不清理。此时,术腔创面均已修复,偶有零星明胶海绵残留,并不影响鼻腔通气。

标准型填塞的分层填塞术:


标准型填塞的分步清理术:


由上可见,所谓的三分法中鼻甲成形术,可以理解为将中鼻甲成形术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一、手术操作阶段:分为——

1、从中鼻甲后下向前上,纵行剖开中鼻甲粘膜。

2、向两侧掀起中鼻甲粘膜,充分游离中鼻甲骨。

3、分次剔除中鼻甲骨,再复位铺平中鼻甲粘膜。

二、分层填塞阶段:分为——

1、粘膜复位铺平,用明胶海绵依次填塞中鼻道至中鼻甲游离缘,以便:填塞隔离,固定成形,压迫止血,促进修复。

2、各种可溶性填塞材料填塞总鼻道。

3、硅胶管填塞总鼻道最底部,以维持鼻腔适度通气。

三、分步清理阶段:分为——

1、24小时内拔出硅胶管,个别情况,可以延迟至24-48小时。

2、5-7天,清除总鼻道可溶性填塞物,以自行排出为主。

3、3-4周,清除中鼻道、嗅裂内可溶性填塞物,均为自行排出,禁忌清理。

1、在粘骨膜下切除中鼻甲和下鼻甲骨的这种操作方式,才是在有效保留中、下鼻甲粘膜形态与功能的前提下,真正增加鼻腔通气截面积最佳方式,才能真正的鼻腔扩容,才能更好地改善鼻腔通气。

2、正常情况下,创面修复多在15-25天完成,可溶性填塞物自行降解排除时间多需要21-28天,所以,这样的填塞和清除方式,更能有效防止术腔粘连。

3、通过粘骨膜下切除中鼻甲骨的这种中鼻甲成形术,可以使中鼻道进路得到有效扩大,在钩突大小正常的情况下,鼻窦开放,切除钩突可以变为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此举,至少可以避免来自钩突切除所带了的骨质裸露,可以增加粘膜粘膜完整性的几率和面积。

4、对于某些局限性的鼻窦开放术,有时甚至可以通过中鼻甲成形术的手术进路,开放部分筛房。利用保留中鼻甲和筛泡粘膜的操作理念,同样可以保留更多的钩突和筛窦粘膜。这对于鼻窦开放术的不断完善,至少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一句话:

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践行!

既能坐而论道,更能起而践行!

既应坐而论道,更应起而践行!

倘若您暂时还不能够真正理解三分法中鼻甲成形术的操作方式,暂时还不能真正接受三分法中鼻甲成形术的操作理念,您可以质疑,但不要急于否定!不妨先试试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