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腔多维空间成形术——多维空间思维

 潘生丁 2019-01-22

多维空间思维

既往,人们探讨鼻腔手术,多半局限于一维(线状)和二维(片状)空间思维模式,很少会有意识的从三维和四维,甚至更多维度空间的角度,去探讨各类鼻腔手术,以及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各类综合治疗。

具体表现为,在探讨鼻腔手术时,常常将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的各种手术操作方式,单独阐述。而在探讨鼻中隔、下鼻甲等某部位手术操作时,常常只习惯用一种手术方式。比如:无论什么样的鼻中隔偏曲,都选择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都选择鼻中隔成形术。更有甚者,无论是采取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还是成形术,操作步骤,切除范围,都是整齐划一。

目前,随着鼻内镜手术操作的日渐熟练和日益完善,单独实施鼻中隔或下鼻甲手术操作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人们已经越来越多的将鼻中隔和下鼻甲手术,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整体,予以统一协调处理,这便是一种典型的二维空间的思维模式。只是这种思维模式,是源于无意识状态下经验积累的感性思维,而且这种二维空间的思维模式,其结果并不完整。因为,一者,影响鼻腔通气的解剖结构,并非仅限于鼻中隔和下鼻甲,再者,实施鼻腔手术也并非仅限于改善鼻腔通气。

尽管,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等在内的参与鼻-鼻窦构成的其它相关解剖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对于包括通气、嗅觉、痛觉、加温、加湿、过滤、清洁,以及包括植物神经自主调节,喷嚏反射,鼻肺反射等在内的功能改善,并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其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

也就是说,从手术操作的角度出发,人们至少应该首先将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这三个鼻腔内的重要解剖结构,看成一个整体,在手术中对其进行统一协调处理,这种二维空间的思维模式才算是相对完整。

即便如此,这种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基于二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依然并不完善。因为,这只是基于鼻腔手术的一个侧面,而非其全部。也就是说,评价一个鼻腔手术是否尽善尽美,并非仅限于某一个体、某一方面问题的解决。其中,对于仅仅是为了改善鼻腔通气而实施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以及下鼻甲全层结构的部分切除术,就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甚至包括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三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等等,都未能跳出线性空间思维的模式。

也就是说,面对18岁以下的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存在其局限性。面对鼻中隔严重的复杂性偏曲、下鼻甲骨性增生等,基于三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等,同样存在其局限性。面对通气、嗅觉、痛觉、加温、加湿、过滤、清洁,以及包括植物神经自主调节,喷嚏反射,鼻肺反射等在内的多种鼻功能的需求,既往所有手术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事实上,即便是上述所有相关手术方式,无论怎样的尽善尽美,也并不能保证所有患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一个完美的结果。因为,再完善的手术操作,都只是一个或多个基于二维空间的节点性完善。

鼻腔多结构粘骨膜下成形术

鼻腔多结构粘骨膜下成形术,是在“树立整体诊疗理念,建立微创治疗体系”的指导思想下,在原有各种鼻腔手术的基础上,对每一个解剖结构的手术方式都给予了持续改进,对不同解剖结构的各种手术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融合,而非简单的组合或整合,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完善,系统完整,并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的鼻腔手术方式。

尽管,整套鼻腔手术方式的雏形和基本思路由来已久,但至今仍处于不断系统完善之中,同时,在此类手术的命名上也几经周折,从“三位一体左右对称粘骨膜下鼻腔扩容术,到“粘骨膜下鼻腔成形术”,再到“鼻腔多结构粘骨膜下成形术”,整个过程,始终令人有一种“今是昨非”之感。

直至今日,在多维空间思维模式的启示下,在横向上,围绕“鼻腔多结构”、“粘骨膜下”、“成形术”等三个基本点,对同一鼻腔解剖结构不同手术操作方式,给予了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从而在以粘骨膜下操作、尽量保留更多的粘膜、骨及软骨的框架下,针对每个鼻腔结构的不同病变程度及需要,逐步形成了各自的手术操作系列。在纵向上,围绕“三步法”、“一针法”、“鸡尾酒式”、“分层填塞术”、“分步清理术”等五个基本点,突破了既往试图单纯通过手术操作,达到更多、甚至是全部治疗目标的思维模式,将“手术+缝合+填塞”融为一体,将“手术+填塞+清理”三个不同阶段,进行纵向融合,不仅完美实现了保留更多鼻腔粘膜及其功能的目的,而且彻底杜绝了术腔粘连、狭窄、闭锁等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包括:

①“碎片法”鼻中隔成形术

②“囊袋法”下鼻甲成形术

③“三步法”中鼻甲成形术

④窦口鼻道复合体成形术

⑤“一针法”鼻中隔缝合术

⑥“鸡尾酒”式分层填塞术

⑦“鸡尾酒”式分次清理术

成形术之横向融合

一、鼻腔多结构目前,依据这一治疗理念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手术操作,首先遵循的是多结构同期协调处理的原则,因为,无论病变是以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之中任一解剖结构为主的形态和功能异常,鼻腔其它解剖结构都会同时伴有程度不一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如果,单独处理其中某一解剖结构异常,不仅容易造成这一解剖结构的过度损伤,而且也难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如果,能够将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视为一个大的“三位一体”,将中鼻甲、钩突、筛泡视为一个小的“三位一体”,进行统筹处理,在保证各个结构不缺失和更加微创的同时,通过对所有相关结构的微小处理,使各个鼻腔结构都能对改善鼻腔通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可以最终获得更加满意的临床疗效。

二、粘骨膜下依据这一治疗理念所创立的所有相关手术操作,无论是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还是钩突、筛泡,等等,其手术范围均局限于粘(软)骨膜下,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能够始终看到清晰的粘(软)骨膜。这一治疗理念与传统的基于粘膜下的手术操作方式,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所有这些手术操作,既未伤及粘膜表面的纤毛,也未伤及粘膜下的腺体、血管、神经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粘膜所有层面固有结构的完整性,因而,也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整个鼻腔粘膜功能的影响,为各类炎症所导致的粘膜功能障碍,在通过手术获得正常的解剖形态之后,再通过药物治疗,获得粘膜功能的可逆性改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包括:腺体粘液分泌、纤毛输送功能、血管节律性舒缩、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等等。

三、成形术上述所有手术操作,或通过“磨薄骨折、推移居中”、“条形切除、环形切断”等方法,保留了更多的骨及软骨,或是通过“缝合固定,填塞压迫”等形式,对手术矫治后的鼻腔各结构予以固定成形,以及,通过对术后填塞材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分阶段逐层清理,等等,使其在尽量恢复至正常解剖状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身形态与功能的完整性。

成形术之纵向融合

“三步法中鼻甲成形术

“一针法鼻中隔缝合术

“鸡尾酒式分层缝合术

“鸡尾酒式分次清除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