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大剧院二十年事:流金岁月,一座座里程碑重现

 cxag 2018-08-27

二十而冠,

星光璀璨。

一九九八

~

二〇一八


建成于1998年的上海大剧院,坐落于市中心人民广场,是观赏各类演出、晚会的重要场所;对外,它还承载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是展示城市风貌的名片。

 

2018年8月27日,上海大剧院迎来20周岁生日。20年来上演过不计其数的精彩,留下多少动人的故事。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萃取20年来的20事,回顾大剧院一路走来的这些年。


SMG艺术人文频道供图 曹若愚摄


01

 1998年《天鹅湖》开幕 

早在1950年代,陈毅担任市长时期,就希望在上海建造一个标准高、设施全的大型剧场,因为当时上海只有一个由南京大戏院改造的上海音乐厅,功能相对单一;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改革开放后,上海面向世界,高规格演出日益增多,但大体量、高规格的演出场地依然缺乏。1993年,人民广场作为上海市政治、文化中心,开始进行改造,配套需要建一个设施齐全、形象突出的观演建筑,建设大型剧场被再度提上日程,最终确立建造上海大剧院,并将其建于市政府大楼西侧。

时间线上,那些年的里程碑演出


建设中的上海大剧院


大剧院在建造初期就领风气之先,采取了当时罕见的“招标”形式,共有13家中外设计公司提交竞标方案。最终,由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公司中标,他们将“天圆地方”的概念融入了剧院设计之中;之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此方案基础上做了优化。从里到外,上海大剧院最终由“多国部队”联合完成,这在中国内陆建造现代化剧院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1998年中央芭蕾舞团《天鹅湖》


国内最早的演出季


1998年8月27日,中央芭蕾舞团演出《天鹅湖》,成为上海大剧院的开幕演出。当时做了市场调查,上海市民心目中未来最想在大剧院看到的演出,芭蕾排在了第一位。其实,当时不止一场演出开幕,大剧院做了好几个月的“开幕季”,因为建造之初,有关方面就对大剧院的演出做了“歌剧、芭蕾、交响乐”的主打定位,开幕季上名家名团云集,涵盖了以上三大演出类型。《天鹅湖》本来是想以上海芭蕾舞团的表演打头阵,但当时却没有《天鹅湖》的版权,有版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来也参与了开幕季的演出。


大剧院从建设起就成为新闻热点,建成后更让人心驰神往,很多当年就关注大剧院的市民一定记得,刚刚建成的上海大剧院,还是要卖门票才能参观的!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观众厅


02

 “看歌剧到大剧院”成为惯例 

一百四十多年前,为庆祝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应运而生,此后,世界大歌剧院落成大都会上演该剧以示庆典。1998年,大剧院的开幕季里,循国际惯例,演出了歌剧《阿依达》。演出《阿依达》还有一层考量:歌剧是大型剧院的试金石,一个大型剧院能不能很好地运营,要靠歌剧这样对舞美、音响、表演都有很高要求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来检验。之后,1999年紧接着上演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当时发生了一件事,由于大剧院规模宏伟,舞台广阔,德国莱茵歌剧院的布景无法与之匹配,特意向意大利威尼斯歌剧院借来更宏伟的“大船”来“应景”,上海大剧院的现代化气派可见一斑。


1998年上海大剧院开幕歌剧《阿依达》


1999年《漂泊的荷兰人》


此后,大剧院的舞台上接连上演国际经典歌剧。2007年,大剧院更与上海歌剧院、苏黎世歌剧院联合制作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多方联合制作歌剧,这也是当时的国际趋势。创作设计由苏黎世方面完成,上海歌剧院担任制作,剧目先在苏黎世演出,再回到上海大剧院演出。当时欧美出现了对经典歌剧进行创新的趋势,《图兰朵》也与世界接轨,以“穿越时空”的设定,最终在外滩与东方明珠背景下,王子用电脑解答剧中公主的谜语,颇具前卫精神。


1998年-2018年上海大剧院歌剧20年


到2012年,德国科隆歌剧院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大剧院连续二轮,演出八场,创造了歌剧在中国演出史上的纪录。大剧院多年积累,歌剧演出也在《指环》莅沪时达到一座巅峰。多年熏陶下,上海歌剧观众的耳朵也很专业而灵敏,第一轮演到第三场时,一位演员状态不佳,表演吃力,谢幕时,唯独他被“嘘”。科隆歌剧院当晚决定更换演员,第二轮演出时,专业的观众为之大力喝彩。


这些年,大剧院舞台上演了多台精彩好戏,“看歌剧到大剧院”,已是一句流行语,是一种惯例。


03

 集齐三大男高音 

世界三大男高音齐聚上海大剧院


1998年9月、2001年1月与12月,世界三大男高音卡雷拉斯、多明戈、帕瓦罗蒂先后在上海大剧院登台,大剧院至此成为中国唯一“三高”大满贯的演出场所。


能集齐“三大”,“口碑”很重要。卡雷拉斯最先登台,他对上海大剧院的硬体软体高度认可。口碑在艺术家的朋友圈里传播开,之后再请多明戈、帕瓦罗蒂,才得以成行。


艺术家各有“怪癖”,比如献给卡雷拉斯的鲜花必须摘去花蕊;帕瓦罗蒂需要随时携带小白手绢,下了舞台走几步路也需要电动车代步,还要在演出舞台附近搭建帐篷和临时马桶……附加条件的合同特别厚。


但是仔细想想,卡雷拉斯摘去花蕊是为了防止过敏,帕瓦罗蒂需要电动车代步是为了防止意外摔伤,一切都是为了舞台上的最佳呈现,对艺术负责。多明戈演出那一次,因突发感冒影响发挥,High C 高音没有达到,他非常难过,表示:“我对上海观众有亏欠。”时隔一年,多明戈再临大剧院演出,弥补遗憾,艺术家的艺德由此可见,而上海观众也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欢呼。


如今“三高”中帕瓦罗蒂已告别人世,多明戈也改唱男中音,“三高”在大剧院放歌,成为载入史册的绝响。


1999年大剧院版越剧《红楼梦》


1999年,专为上海市民奉献的大剧院版越剧《红楼梦》问世。恢弘大气的舞台美术,在观众面前造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观园,为了《红楼梦》置景,大剧院将在歌剧都很少用到的后舞台都启用了。这样精美的制作,且再云集多个流派名家的演员阵容,让越剧迷们欲罢不能,一票难求的盛况成为城中话题,“忠不忠、孝不孝,就看你给不给丈母娘买《红楼梦》的票”的戏谑之语在坊间流传。


04

越剧︽红楼梦︾地位难以动摇


而今,大剧院版越剧《红楼梦》仍在不断升级,继续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它至今保持着大剧院戏曲演出的最高场次纪录——48场,难以超越。


05

 卫星传送将精彩呈现给世界 

2000年,上海大剧院与悉尼歌剧院举办了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天涯共此时,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收看了实况转播。卫星传送对内容和技术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再后来,又有了“上海·巴黎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为中法文化交流留下了值得铭记的一笔。


2000年从上海到悉尼,从悉尼到上海


06

 扭转帕尔曼的印象 

1994年帕尔曼首次来华演出,曾对媒体采访时发出了“上海有世界上最好的听众,但也有世界上最差的剧场”的感慨,这句无心之语,深深刺痛了上海文化工作者的心。上海大剧院落成后的2002年,小提琴家帕尔曼重回上海,大剧院为其举办了名为“帕尔曼在上海”的系列活动,其中包含演出、艺术教育在内各种行程。上海大剧院用事实说话,用行动扭转了帕尔曼当年的印象。


2002年,大剧院首开先河,上演原版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是该演出英文版的亚洲首演。连演21场的盛况,轰动一时。特制海报上,女主角手执团扇、身穿旗袍,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与上海元素。当时观众对音乐剧知之甚少,这样高水准的演出,第一、二场时,观众没有坐满,后来口口相传,票房越来越好,一轮演到最后,竟在群众呼声之中卖出了台阶票。


07

首次引入世界经典音乐剧


2002年引进第一部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


而后,大剧院陆续引进了《猫》(演出53场)、《音乐之声》(演出35场)、《剧院魅影》(演出100场)、《狮子王》(演出101场)、《妈妈咪呀!》(演出32场)、《发胶星梦》(演出20场)、《歌舞青春》(演出24场)等多部世界经典原版音乐剧,它们也都是这些剧目的中国首演。除原版引进,更首演了《猫》和《妈妈咪呀!》的中文版。


音乐剧就这样从零基础开始,成为现在上海乃至全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而上海大剧院接连引进音乐剧,也直接推动上海音乐学院新建立了音乐剧系,更促成了以音乐剧表演为主体的上海文化广场的投建。


08

 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国际名团造访 

1998年-2018年 上海大剧院20年国际指挥、乐团


大剧院在设计建筑时,就对交响乐演出做了针对性规划,建成后,陆续有国际名团名家来演出,到2007年、2008年,奥运在全球掀起中国热,更是多个含金量超高的名团集中来上海献演。于是,当时上海大剧院做出了“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系列演出。回头一细数,国际排名前20位的,在大剧院建成15年时,已经都来过了。毫不夸张地说,是上海大剧院推高了中国交响乐演出欣赏的水准。


09

 率先成立艺术教育部 

上海大剧院每年都会特派相关人员到全球的大剧院考察,他们发现很多国际剧院,都有孩子们在认真听讲解,原来那是各个剧院的艺术教育课。学习了海外的经验,大剧院也开始做艺术普及教育事业,2009年上海大剧院率先成立专门的剧院艺术教育部,艺术教育不再依附于节目演出,而是剧院主营业务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前2006年创立的公众艺术教育品牌“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也就划归到了艺术教育部。之后,全国各地其他剧院陆续学习大剧院的模式成立艺术教育部,在这方面,大剧院再次起到引领作用。



10

 大剧院里看“高清电影” 

2008年,大剧院成立十周年之际开展论坛,来自美国的大都会歌剧院副总裁多次提到“歌剧高清现场”,引起大剧院的兴趣。歌剧高清现场转播,这对于欣赏鲜少巡回演出的高规格剧院的作品是个难得的机会。又是大剧院最早普及和推广了这个新生事物。2011年起,大剧院里放起了“高清歌剧电影”,其后,来自欧美多个一流剧院的高清歌剧、高清戏剧纷纷登场。


11

 北京人艺庆典来上海 

2012年“北京人艺”成立60周年庆典系列展演,放在上海大剧院。老牌的“北京人艺”一直对上海观众有感情,60周年庆典之际,他们想走出北京,大剧院在获知消息后,积极与人艺接洽,促成此行。

 

当时,“北京人艺”派出了胡军、濮存昕、徐帆、宋丹丹等名演员,演出《原野》《窝头会馆》等名剧大戏,代表了当时“北京人艺”中青年演员的最高水准。观众为之疯狂,每次演出结束台下都是掌声不绝,台上长时间鞠躬。


2012年《原野》徐帆饰演金子,胡军饰演仇虎


12

 2013年首次大修全面升级 

2013年,上海大剧院15周年之际,首次闭馆大修。当时做了“不说再见”的告别演出,停止演出大半年,舞台机械全线升级。那次大修,给大剧院带来新的理念,开放了更多空间给观众。大修前还做了首次免费开放日,连续10天,共接待11.5万参观人次,远远超过了预期的8000人,这也给了大剧院对于群众性的更深启示;观众对大剧院有感情,有需求,从那以后,剧院推出的低价公益票、各种主题的剧院开放日等都没有断过。


2013年上海大剧院大修前开放参观与地面破土


1999年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剧院


1999年刚开幕不久的上海大剧院迎来了马林斯基剧院的中国首秀。2016年登场的“马林斯基艺术节”规模空前,有“音乐沙皇”之称的捷杰耶夫再次把他掌管的马林斯基剧院,包括歌剧团、交响乐团、合唱团、芭蕾舞团等近四百名精英,携十余个集装箱,整体“搬”来上海大剧院,带来五台七场重磅演出。

 

有多年多个世界名团名家演出的经验,上海大剧院也和“音乐沙皇”展开了“点戏点人大战”。他本想来演歌剧《茶花女》、芭蕾《天鹅湖》,但大剧院最终选择了全新制作的歌剧《黑桃皇后》、“博物馆版”的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本演员阵容一般人看已经很强,大剧院依然提出了更高要求;后来,“音乐沙皇”为了上海大剧院,专程请动了一大半时间都在柏林和美国客座演出的世界级芭蕾舞演员戴安娜·维什涅娃。


13

搬来整个马林斯基剧院


201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


14

点燃现代舞市场

现代舞本来是国际芭蕾舞团演出的“副产品”,因为屡屡有国际名团来上海大剧院演出古典芭蕾也会带来演员们演出的现代舞,这些和古典芭蕾风格迥异的表演很贴近现代观众,呈现更具时代气息的震撼。


上海大剧院很早就有过现代舞的专场演出,2014年,享誉全球世界顶级舞团——荷兰舞蹈剧场Ⅰ团到来,将一直以来悉心培育的现代舞市场点燃。引进现代舞,就与当年做音乐剧一样起步也是痛苦的。选择合适的舞团,选择适合上海的节目,坚持每年都做一场现代舞。目前,现代舞市场在上海大剧院基本上培养起来,并在开拓成长中。


2014年荷兰舞蹈剧场Ⅰ团


15

 昆剧的票房神话 

大剧院在不断引入国际经典演出的同时,对传统戏曲也很重视。2010上海世博年时,大剧院第一次推出了“京昆群英会”,怎料当时观众对在大剧院看戏没有概念,票房也与大剧院版越剧《红楼梦》相距甚远。后来大剧院坚持推广京昆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市场便慢慢起来。2017年上海昆剧团在大剧院上演全本《长生殿》,缔造了150万戏曲演出的票房神话。


全本《长生殿》之第三本《马嵬惊变》


16

 蔡琴曾中断演出 

2001年4月晚,大剧院台上正举行《怀旧金曲夜上海》演唱会,台下有观众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耿直的歌手蔡琴中途示意乐队停下演出,她对着台下不礼貌的观众说:“我们等你接好这个电话,再听我唱好不好呢?”尽管只是个别观众引发的事件,却成为大剧院普及良好观演礼仪时不得不提的案例。工作中大剧院礼宾人员的“工具”不断升级,闪光告示牌、激光笔用来提醒,小手电筒用来引位。


17

《妈妈咪呀!》24小时火速救场

2007年7月,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大剧院上演,扮演女儿“苏菲”的演员突发急病,两名替补演员也出现发烧症状。大剧院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现场登记退、换票事宜。之后,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全力帮助下,连夜为英方演员办理签证,伦敦版苏菲的扮演者24小时内奇迹般抵达上海,第二天火速救场。

精彩背后,观众看不到的故事


18

 指挥大师误航班 

现已去世的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2008年曾率领纽约爱乐乐团访沪,前一站演出在香港,乐团提前抵沪,大师却选择当天到的航班,谁知遇到航空管制,原本早上就该起飞的航班,下午还在原地待命。急坏了大剧院方面,为此做了多套预案,等到晚点的航班甫终于降落上海,各方全力争取时间,包括联系到了警车开道,以便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大剧院。最终,当晚演出如期举行,时间紧迫下,马泽尔甚至忘记换上演出的黑色皮鞋,就直接上了台。


19

 芭蕾舞者在大剧院跳广场舞 

马林斯基剧院在中国巡演时注意到了广场舞,艺术家尤里·斯梅卡洛夫由此获得灵感,在广场舞中融入芭蕾、现代舞元素,创作一段幽默又接地气的俄式广场舞,这段舞蹈在网上风靡。2017年马林斯基剧院再来上海,大剧院提议他们带着上海观众跳广场舞,斯梅卡洛夫欣然同意。斯梅卡洛夫说:“最重要的是开心,不在于你跳得怎样,这是舞蹈最初的意义所在。”


2017年“马林斯基版”广场舞


20

 星光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闭幕式,在上海大剧院落成之前都在大光明之类的电影院举办。大剧院落成后,每年上影节开闭幕式基本都在大剧院举办已成惯例,红毯、典礼随之升级。不为人知的一个“秘密”是,现在大剧院放映“高清现场”的巨幕,本来是电影节组委会为电影节配备的,后来也没有其他场馆可以使用,大剧院就向电影节买下了它;此后电影节需要用再向大剧院租借,堪称“亲兄弟明算帐”的非典型案例。


*转载自上海电视 记者甘鹏

如无特别说明 供图上海大剧院 编辑Mauri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