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兰克尔与人生目标

 allbymyselfwz 2018-08-27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他所发明的意义治疗是西方心理治疗重要流派。他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并不富裕的犹太家庭。如伯特·海灵格在5岁时就立志成为一名神父一样,弗兰克尔3岁时就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使命——他要做一名医生。

这并不是说如果我们在十岁前没有找到自己的天命,就会与一生的成就擦肩而过。但是,尽早的思考并找到自己此生的目标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弗兰克尔回忆说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挑战。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目标,就非常容易陷入对眼前困难的束手无措中。保有目标的人,视界通常能够更长远和广阔。当我们着眼于那个令我们神往的未来目标,我们就不会短视地盯着眼前的障碍不放,就有勇气面对生活抛给我们的各种意外,找到解决办法,并藉此成长。即使眼前的困境暂时无法改变,我们却有足够的忍耐力可以承受痛苦。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生命之意义是无条件的,因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


在我看来,当今时代对成功存在一种过度的崇拜和误读,我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成功,就被某种动力裹挟着去盲目的追求成功。是否成功,意味着社会对一个人是否认可,似乎也标明了一个人的价值高低。但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未必一致。静下来,想象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去回顾往事,曾经赚了多少钱、获取了怎样的地位和权力对我们都已经不再重要。


弗兰克尔最传奇的经历,是二战开始后,他因为是犹太人而被关押进被称为“灭绝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忽然意识到“除了赤裸的身体,如今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前半生挣下的财富还剩什么?现在,眼镜和皮带就是我的全部财产。”其实所有人都一样,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并不能带走什么。


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拥有目标——这目标并非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更重要的是,我们曾经为了这个目标奋斗过,在沿途经历了独一无二的风景。


弗兰克尔曾再三叮嘱他的学生:“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所以,找到目标,往往是服务性的和不局限于个人的。我们的目标把我们个人和其他人、甚至一个更大的整体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



弗兰尔克在集中营中所受的非人虐待自不必说。令人感佩的是,他在死亡威胁的时刻缠绕下,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在集中营里作为临时医生照看具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同时,通过观察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弗兰克尔发现“能在集中营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的人,通常不是身体最强壮的,而是对未来保有希望的人”。活下去,人需要一种信念,需要一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笃定。上天要我们来到世间,经历这短暂的生命,必然有其意义——我们都肩负一些特定的使命。我们的生存是为了找到这个使命、践行它并从中发现意义。


集中营,应该是目前我所知的最没有“自由”的地方——不仅仅被限制了活动自由、没有了维护自己尊严的自由,就算是生存的自由也随时会被剥夺。但是弗兰克尔却发现“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实际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需要抉择的时刻,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囚徒”。多年后回顾往事,弗兰克尔发现自己的天命,正是以医生和研究者的角度观察苦难和发现“人类的自由”。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以保有内在自由和人生目标的方式来忍受苦难,这样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使生活变的有目的、有意义。


有目标地活着,甚至可能让厄运变成幸运。在集中营生活中,弗兰克尔遇到了多次的重大打击。比如凝结自己心血的医学手稿被纳粹警卫烧毁、比如自己的研究笔录在转移过程中丢失。可以说,他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举步维艰。但是,对实现目标的渴望,不但没有让他放弃生命,却给了他活下去的更强大信念——一定要走出集中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


与片面的追求所谓成功相对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太多人被“存在之虚无”所困扰。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疲倦这两极之间”。事实上,厌倦所带来的问题比焦虑更多。此外,存在之虚无还会以各种伪装出现——追求权力、享乐主义等等。


虽然,生命是短暂的,我们的存在甚至是“临时”的。但我们仍然要寻求答案,找到目标与意义。看不到“临时的存在”何时结束的人,也不可能去追求生活的终极目标。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们总在回忆。这带来的危险是忽视了积极度过生命中每一天的机会,不是把生活的苦难看作对自身内在力量的考验,而是很不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把生命轻易抛弃。这样的人更愿意闭上眼睛,生活在过去之中。对他们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


我们要承担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真正潜在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指的是一种“人类存在之自我超越”。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似乎进入了一个灵修大时代。各种灵修课程令人目不暇接,太多大师应运而生,各种灵性理论充斥着人的大脑,太多人追求灵性成长和自我开悟。但是其中真正的灵修者可说是凤毛麟角。如果你认真审视这种潮流,会发现追求“解脱”、“开悟”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而真正的目标,是“自我超越”。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很多年后,弗兰克尔谈到他本人生命的意义,说了如下的话:“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从年少时学习精神学,到在集中营中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反应从而发展出意义治疗理论,再到出狱后终身致力于发展和实践意义疗法,成为享有盛誉的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弗兰克尔用亲身经历阐述了“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做到极致!”


弗兰克尔提出的意义疗法提供了三种途径来让我们自己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即:

1.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

2.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到某个人

3.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


我们需要订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赚钱、不是一份做到60岁退休的工作,而是能满怀喜悦做到人生最后一刻的事情。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全身心地去体验。把不可避免的痛苦,看成实现人生目标的助力。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就像尼采说的:“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即了解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才能承受住任何的煎熬。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目标,自由,痛苦,价值。



目标学第178期研修班

时间:2018年6月29-7月1日

地点:北京王府井西街·南京大饭店

招收:渴望人生有重大突破的杰出人士

人数:限28人


报名咨询(微信同号)


金晶 15910912888

娟子 15910921888

刘琼 15910937888


北京目标教育机构


长期专注于目标学科的研究和传播。

举办目标研修课程16年,

逾万人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