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

 真友书屋 2018-08-28



阶级而上探寻紫阳书院遗址


鼓楼是中山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其南侧曾是南宋时期皇城和政府机构的所在地。而作为杭州四大书院之一的紫阳书院旧址就隐匿在这繁华的街巷中。

观澜楼


紫阳书院旧址坐落于紫阳山东南麓,南宋太庙遗址东面,清时此处为凤山门内馨如坊。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两浙都运使高熊徵,捐钱购地,增筑书院。盐商汪鸣瑞与同业者集财建成。因其地为紫阳山麓,并与朱熹字紫阳同名,初名“紫阳别墅”,又称紫阳祠或朱子祠。未久,紫阳别墅正名为紫阳书院,为生童肄业之所。




清乾隆年间,官府拨款书院,至嘉庆八年(1803)建院百年时,生徒达328人。咸丰五年(1855),杭州知府王有龄建昭忠祠于书院后山颠。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在两军激烈的攻防战中,紫阳书院毁于兵火之中。同治四年(1865),布政使蒋益灃重修书院,历时三年,无论在规模和设施上皆为当时的一流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命令各省书院改办学堂。翌年(1902),紫阳书院改为仁和县学堂。至此,紫阳书院结束了它199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紫阳书院掌教者多为有名的学者,生徒也不乏名士,到晚清时期,龚自珍曾任书院山长。正是由于有龚自珍这样的思想家执教,故能培养出积极参与戊戌变法的汪康年、夏曾佑这样的人物,秋瑾的父亲秋寿南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而秋瑾自小受父亲先进思想的熏陶,最终走上推翻满清的革命道路。



如今,紫阳书院的原址上已建起紫阳小学,校舍修葺一新,古建筑已不复存在,“观澜楼”、“景徽堂”虽名称保留,但已不是原建筑,只有那山上“紫阳书院”的刻石仍是当年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