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CP | 从孟子到史怀哲 何为具体的“仁”?

 老工匠心随天地 2018-08-28

捐赠讲座阿威罗伊讲座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捐赠讲座“阿威罗伊讲座”于8月17日晚6点30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讲座的主席是就职于印度哲学研究委员会的Bhuvan Chandel教授,主讲人是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荣休教授Hans Lenk,演讲的题目是《古代与现代的“仁”的实践伦理学——具体的仁,从孟子到史怀哲》。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荣休教授Hans Lenk

在讲座中,Lenk教授首先回顾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仁”的诸多认识,结合史怀哲教授的思考,他认为孟子通过论证在社会情境中所嵌入的具体的仁,同时无需依赖功利主义或利己主义,而一方面反对了伦理学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反对了伦理学的形式主义或形式化;在孟子的伦理视野中占据第一位置的并非形式化的、普遍性的康德哲学意义上的伦理法则(虽然孟子也并不否认之),而是在具体伦理实践中被着重强调的人道价值。他因此认为孟子真正将普适伦理的视野和仁的观念(为仁的伦理学)与人们在思想、规范和行动中具体的和实践的需要结合了起来,也因此孟子似乎是第一个把仁的观念真正切实地放置于“仁于实践”的具体观念之中的“智贤”。

在处理古典传统之后,Lenk教授的质询是“什么是今日和将来的关于具体的仁的伦理学?”他给出的回应是,今日的仁的伦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一种关于实践的或具体的慈悲((konkrete Humanität)之理论的观念,它可以通过一个多少反康德或者超康德立场的论断得到表述:“不要总是严格地依赖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和律令,而是要去践行一种更为人道的、更加个人和处境导向的生活之道。”Lenk教授从对史怀哲的讨论出发,为此涉及了一个口号:“当拿不准的时候,就着眼于具体的或实践意义上的仁/人道而辩护和行动(in dubio pro humanitate concreta sive practica)。”这同时也是全场讲座观点的核心表述。

最后,Lenk转向现实问题,其核心关切是普遍人权问题以及上述相关思考在此问题上的具体应用。他认为我们首先必须在关于保护权和参与权这样的严格和基本的意义上讲授人权——尤其是考虑到在具体(实践性的)的人道的情境中——我们还是应该做到,确保在关于人权和人类尊严的一般讨论中纳入对于有意义的属己活动和真正创造性努力的伦理性人权或正当道德要求。人类是具有创造性和自由的存在者:不仅在理想上来说是如此,而且在实践情境中也是如此,教育应该促成这一目标,并且强调那些已经被扩展的人权观念的积极主动意涵。

在讲座结束后的讨论环节中,杜维明教授和Lenk教授就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杜维明教授赞同Lenk教授对于仁之具体性的强调。他认为,这种具体性蕴含了两个后果。首先,多样性是具体性的题中之义,因而在具体的生活处境中,我们需要将多种价值纳入考量。其次,对于儒家来说,具体性总是指向实践以及此时此刻具体的个人,而非是某些抽象的或彼岸的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