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祥中药外治法举隅 徐敏整理 笔者在跟随史老师出诊的过程中,注意到老师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除了汤剂外,也经常采用药物局部外敷法。例如用五倍子、琥珀、煅龙齿共研细末敷脐治疗汗证,醋调吴茱萸粉贴足跟治疗足跟痛等,均有良效,并结合病症有诸多发挥。老师指出,外治法,是中医疗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腧穴等部位,通过皮肤渗透和粘膜吸收,以发挥治疗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外治十八法”的记载,对内病外治有详细记录。老师还推荐我们去了解吴震西老前辈的经验,我因此对外治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结合两则验案谈一下学习体会。
1.
病例1:冯某,男,55岁,腹胀、纳呆、10年余。刻下伴有左侧腰部酸痛,失眠,尿量减少,大便日2行。舌苔黄腻,质红,脉沉细。既往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冠心病。曾采取利尿、腹腔穿刺等方法,腹水长期未曾彻底消除。化验:HBV-DN乙型肝炎病毒核酸1000/ml。处方: 【按】患者肝硬化腹水诊断明确,应属中医“鼓胀”的范畴。虽有饮邪停留,但日久体虚,不耐攻伐,西医的利尿药长期应用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腹水应为漏出液,含蛋白成分,反复腹腔穿刺抽吸腹水,恐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导致越抽越长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医药治疗体现了其优越性,此患在史老门诊规律治疗数年,病情稳定。外用方中的大戟和甘遂都是峻烈逐水药,还会对消化道有较强刺激(有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服用大戟和甘遂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死亡的的报道),口服恐不能承受,现经脐部皮肤吸收,即能发挥温和逐水的作用;肉桂和丁香温热,制约大戟和甘遂苦寒之性,顾护肝肾阳气;冰片走窜,加强药物的吸收,亦可减少局部皮肤过敏;琥珀镇静安神,有助于改善睡眠。 病例2:孙某某,男,48岁,2014年1月13日,直肠癌术后,造瘘回纳术后5天,满腹胀痛,体味改变时明显,有少量排气,尚未排便,食后呕吐胃内容物。伴自汗淋漓,舌苔黄厚腻,脉细短滑。腹平片见多发阶梯状液平,诊为不全肠梗阻,辩证为瘀热内结,取内服桃仁承气加味。外用五倍子30g,琥珀粉1.5g,冰片1g,肉桂1g,共研细末,温水调后贴脐。2014年1月16日复诊,诉服药当天,腹胀和腹痛显减,伴肠鸣,随即排便、排气,呕吐、自汗均止。
【按】此患者前经过直肠癌切除术,今日又行直肠造瘘回纳术,病程已久,有体虚、瘀血为病机之本(脉细短);肠道功能低下,逆行蠕动,致气逆呕吐不能食,又浊气不降,排便功能未恢复,腹中积滞的标实之病机(舌苔黄厚腻,脉带滑象)。此时伴发的自汗,会更伤津液,加重便秘;另一方面,气随津脱,加重气虚,因此是需要重视和亟待处理的症状。史老师采用外治法止汗: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收涩之功甚强;肉桂制其寒性;冰片促进吸收;琥珀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用药后当天汗止,汤药使腑气已通,腹中积滞浊瘀已去,但术后仍有血瘀气陷之病机,下一步应培补健运中焦,升陷祛瘀收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