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作家刘以鬯离开了我们。而文学界对他的追忆一直在持续。 在文学界,尤其是香港文坛,刘以鬯是教父级人物,被称为“香港新文学一代宗师”。 很多人第一次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鬯”(读音同“畅”)这个生僻字,也有人是因为导演王家卫。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上世纪30年代刘以鬯投身于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等,其中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也是电影《2046》的故事来源,而王家卫的另一部电影《花样年华》同样也是杂糅了小说《酒徒》和《对倒》。 刘以鬯的文字如同王家卫的电影,是意识流的。用一些破碎的、重叠的、重复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种潮湿混沌的氛围中。 故事不以情节取胜而在于刻画人物深度,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排比、复沓、矛盾、断片式的句子来刻画人物性格。虽然故事可能只是在讲述平凡的一天,但仿佛已经看透了主角的一生。 王家卫《花样年华》 正是这些奇妙的构思,令人新奇的写作手法为他贴上了“意识流”的标签。刘以鬯认为:“意识流是小说写作的技巧,不是流派。它和‘内心独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只有运用横断面的方法去探求个人心灵的飘忽、心理的幻变并捕捉思想的意象,才能真切地、完全地、确实地表现这个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精神。” 金句赏析 “如果酒可以教我忘掉忧郁,又何妨多喝几杯。理智不良于行,迷失于深山的浓雾中,莫知所从。有人借不到春天,竟投入感情的湖泊。” ——刘以鬯《酒徒》 “ 借来的爱情,只是无色无臭无形的一团,游弋在黑暗中,与黑暗无异。寂寞被囚在深夜的斗室中,而欲望则如舞蹈者。突然想起幕前的笑容与幕后的泪水。” ——刘以鬯《酒徒》 “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淳于白一直在怀念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刘以鬯《对倒》 “烛火跳跃。花烛是不能吹熄的。欲望在火头寻找另一个定义。帐内的低语,即使贴耳门缝的丫鬟也听不清楚。那是一种快乐的声音。俏皮的丫鬟知道:一向喜欢西湖景致的白素贞也不愿到西湖去捕捉天堂感了。从窗内透出的香味,未必来自古铜香炉。夜风,正在摇动帘子。墙外传来打更人的锣声,他们还没有睡。” ——刘以鬯《迷楼》 相关书籍推荐 《酒徒》 刘以鬯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酒徒》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入选“20世纪现代小说经典名著百强”。小说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经济盛行,文艺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愿典卖自我价值与理想,只好一面煮字疗饥,靠写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责忏悔,借酒麻醉,沉沦为不能自拔的酒徒。 《对倒》 刘以鬯 著 作家出版社 《对倒》是刘以鬯于197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后又浓缩为短篇。书中,一个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和一个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 《寺内》 刘以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寺内》收入了14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以上书籍卓尔书店均有售 |
|